童曉燕 李亞
摘 要 本文引入新的理論視角——“高等教育國際化”視角,以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工業工程專業為研究對象,對國際化背景下的IE人才培養模式優勢和存在的問題進行系統分析,并結合實際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和建議,以期對IE人才培養、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有所指導。文章對于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高水平IE人才培養和國際化實現,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 國際化 工業工程 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8.031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introduce a new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 Hangzhou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IE talents training mode advantage and existence question carries on the system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IE talents training, promote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has a guide. The article has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innov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the high level IE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Key words internationalizatio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mode
人才培養,是高校的核心職能,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又是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的核心指標。人才培養模式的革新,是高校深化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建設高水平大學的必然選擇。長期以來,我國政府非常重視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和國際化發展。浙江省屬高校結合省情、校際開展有益的嘗試。如杭州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頒發的《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十二五”發展規劃》,對杭電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高等教育國際化做出進一步規劃。2015年校黨政會議一致通過了我校“十三五規劃”深化改革、建設一流大學的一系列指導文件。
1 高校工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現狀
以工業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 簡稱IE)為例,它是工程技術與科學管理相結合的一門綜合性學科。目前IE專業已被認為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十大支柱之一,IE人才培養模式始終是學界研究的熱點。其人才培養模式瓶頸主要表現在:培養目標與專業定位不明確,特色不突出;知識結構不合理;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教學方法與手段落后;實踐教學條件不足;學生實際應用能力較弱;國際化特征不明顯;部分高校與國外教育接軌、聯合辦學過程中機制不順等。
因此,隨著國內外形勢的巨大變化和我國高等教育體制的深入發展,高校IE人才培養模式也需要進一步發展和完善。近年來,有研究表明IE人才培養需要在與國際接軌的背景下開展教學模式改革,①以培養具有創新能力、擁有國際化視野、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高水平IE人才。②在當前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研究、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對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③④提升高校改革發展水平,⑤加快高校一流大學建設步伐意義重大。
現有文獻資料中,對高等教育國際化問題的研究成果豐碩,然而,宏觀研究多,微觀研究少;理論研究多,實踐研究少;理論指導多,可操作性的建議少。IE人才培養模式的文獻多為局部領域研究,對于當前國際化背景下的IE人才培養模式研究雖略有涉及,但總體看,研究文獻依然較少,且缺乏系統性,對國際化背景下的IE人才培養課程質量與結構、教學方法與形式、教學制度制定與管理、學生主體地位與個性差異等方面的考慮還不完善。
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礎上,結合杭州電子科技大學IE專業實際,以教育國際化為背景,從微觀和實踐角度出發,深入、系統研究國際化背景下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探討IE人才培養模式現狀、問題及對策,以期對IE人才培養和國際化水平提高有所助力,對其他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有所指導。
2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IE人才培養現狀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工業工程專業包含工業工程和工業工程(工業技術管理方向),后者是我校與德國斯圖加特大學于2010年開始合作辦學的中德聯合培養“3+1”模式專業,通過德方代表選拔,部分學生有機會在完成杭電3年的本科課程學習并通過德福考試后,申請簽證赴德國斯圖加特大學修讀第四學年相關專業課程,完成德國的所有課程及論文之后,獲得斯圖加特大學及杭電的畢業證和學位證。其余學生則繼續在杭電進行第四年學習。
該專業通過以中德聯合培養項目為先導,扎實開展國際化人才模式的改革,側重于工程能力訓練和教學,為社會輸送一批能具備國際化視野、適應我國國際化經濟活動的、工程素養較高的本科生。
工業工程中德合作辦學項目大大提升了我校IE專業的國際化水平,但是,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1)課程設置需要完善。在最初制定該專業的培養計劃時,由中德雙方教授探討確定相關課程設置。但由于文化差異和交流上可能出現的信息不對等,對同一門課程,中德雙方的認定和理解不同,國內老師授課內容和國外對這門課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點出現偏差,直接導致學生出國后課程銜接上的問題,同時也影響了國內學生專業知識結構的完整性。
(2)教師資源上外籍教師少。目前,給中德聯合培養的IE專業學生授課的外籍教師人數較少。該專業課程雖然都標注“中德”兩字,但在實際的授課中卻沒有很好地體現。國內教師在中德課程上的教學方法和內容基本與一般國內課程無異,有的雖對國外先進的工業工程前沿知識有所涉及,但在培養學生的國際化思維和視野上依然有所欠缺。近年來,學校為部分教師提供德國訪學的機會,學習并帶回國外教學理念和方法,從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外籍教師資源少的不足。
(3)學生外語能力不足。申請赴德留學的IE專業學生需要通過德福考試,獲取德福證書。通過德福考試一般至少需要課堂教學800~1200個小時,而我校學生可以獲得的課堂教學學時為250學時左右,因此學生需要自己另外參加250學時以外的德語學習培訓。盡管部分學生參加了校外機構培訓,德語的掌握情況依舊不夠理想,影響了獲得出國深造機會的比例。
(4)學生與國外交流機會少。普通工業工程專業學生及中德班未留學的那部分學生國外交流機會少,除外籍教師之外,很少有與國外專家、學者溝通的機會。學習途徑范圍局限。
(5)合作辦學機制仍需完善細節。“3+1”模式首先在時間上存在問題,學生在出國后一般一年內無法完成學業。其次,完成學業后回到杭電申請畢業和學位證書,在申請流程、學分換算、學費等一系列細節問題上尚未形成一個明確的文件說明。
3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IE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
IE人才培養模式的定位應是路徑與模式的統一,兩者共同作用,缺一不可。培養模式的構建,必須在路徑的指導作用下進行。
(1)杭州電子科技大學IE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路徑。目前,國內對于IE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路徑研究多強調高校產學研聯合培養、課程改革、學制改革、制度保障等方面。而本文是從高等教育國際化視角研究杭州電子科技大學IE人才培養模式,提出杭電IE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路徑。
高校IE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是一個“上下結合、內外結合”的過程。一方面,IE人才培養制度建設會受到政府政策導向等自上而下的路徑作用;另一方面,高校會結合自身人才培養實際等產生自下而上的路徑作用。
同時,高校IE人才培養模式還會受到來自國外政治、經濟、教育環境以及國內產業需求、社會需求環境的綜合影響。因此,杭州電子科技大學IE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的作用路徑即:國際化視角下,“上下結合、內外結合”的雙重作用路徑。
(2)杭州電子科技大學IE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模式。杭電的IE人才培養以國際化為特色,注重學生綜合能力、個性發展、專業知識系統性和技術應用性的培養。主要由以下三個方面來構建創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
首先,明確培養目標。重點培養工程實踐能力強、具備國際化視野、適應我國國際化經濟活動的畢業生。對學科特色、社會需求、就業走向及辦學目標進行準確定位。其次,確定合理的培養方案。根據培養目標和定位,構建符合行業發展要求的專業課程體系,制定具有國際化特色的培養方案。并在與國外合作院校溝通、學習的基礎上,不斷優化改進。第三,采用創新型培養方式。壯大優秀的國外師資力量,學習國內外先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利用豐富的教學實踐資源,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國際化復合型IE人才。
4 對策和建議
依照杭州電子科技大學IE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的路徑和模式,針對我校IE人才培養中涉及到的環節和方面,分別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以期對杭電IE高層次人才培養有所助力。
(1)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和內容。要按照國際化的IE專業工程師認證標準,優化專業課程結構,使學生的知識體系更具國際化。借鑒國外先進課程理念與教材,構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課程體系。加強教學中的實踐環節,培養國際化企業所需要的工業工程專業畢業生。
(2)教師隊伍國際化。針對外籍教師少的問題,可采取以下措施。加強內部教師隊伍的國際化建設,提供更多出國進修機會。與國外優秀院校保持并拓展校際合作關系,使教師通過考察訪問,不斷提高學術水平、教學和科研能力,學習并傳授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同時,積極引進國外專家學者來校任教或開展講座等交流活動,培養出具備國際化思維和視野的IE專業人才。
(3)提高學生外語能力。首先要讓學生具有國際化意識,在思想上對外語學習引起重視。由于德語是學生在大學之前從未接觸過的一門外語,要很好地掌握有一定難度。課內學時有限,課外語言培訓則是對學生的學習自覺性的一種考驗。只有學生引起重視并提高學習自覺性,才能學好德語,提高德福的通過率。學院可以與外國語學院開展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德語的機會。同時,也不可忽視學生的英語能力培養。
(4)提供國內外交流溝通機會。引進優秀外籍教師、專家學者,積極開展學術交流、交換生等項目,使教師、學生獲得更多學習交流機會,打破學習途徑范圍的局限,視野更開闊,思維更具國際化。
(5)完善合作辦學機制。進一步加強國內課程和德方課程的銜接,在學分認定、證書授予、學籍管理等一系列細節問題上,形成明確文件。
對國際化IE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不斷改進IE人才培養長效機制,使其符合國內外環境、產業需求和社會需求,才能進一步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培養出更多優秀的符合國際化企業需求的工業工程專業人才。
注釋
① 王璐,陳昌貴.跨境合作辦學外部保障機制構建[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71-76.
② 孫超.工業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國際化研究[J].經營與管理,2014(1):29-30.
③ 余建國,馮梅琳,黃鵬鵬,伍建軍,張啟忠.基于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工業工程人才培養研究[J].管理方略研究,2012(11):3-5.
④ 董澤芳,王曉輝.普林斯頓大學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及啟示[J].高教探索,2014(2):77-81.
⑤ 臧玲玲.我國高等教育本土化研究述評[J].現代教育管理,2013(3):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