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琛
長期以來,繼承傳統與尋求創新一直都是美術創作的焦點。美術創作者應基于傳統,借鑒他人,突出個性,尋求創新,才能找到發展之路。
創造欲和冒險精神是人類藝術發展的發動機,二十一世紀進入了圖像信息時代、人本時代、科技時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方式都發生了巨變,現代大眾的審美趨向趨于多元化,在這種發展規律的推動下,美術創作者需要不斷地推陳出新,創新是美術創作的靈魂。我們在保持自我發展的同時,應努力思索如何去合理借鑒、吸收西方作品的養分,尋找中外、新舊之間的平衡點,秉承正視自我、允許多元的理念,才能形成自己的教育文化體系,才能形成正確、合理、健康、科學、創新的創作思路。
美術源于自然、生活,美術創作離不開歷史,離不開社會,社會生活才是創作的源頭活水,生活在發展,創造就必定層出不窮。中國的美術創作在觀念、方法上曾經歷頗為曲折的階段,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文化呈現完全蘇式的潮流,中國美術也不例外,美術創作、美術教學完全照搬蘇聯的模式和方法。由于它過于重視科學的再現,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穩定的形式。這便無形中成了一套枷鎖,關閉了創新的大門,禁錮了個性的發揮。加上我們忽視大師的“提醒”,忽視培養個性,所以曾出現“千篇一律”的問題,如教學效果類同、美術作品雷同化等。中國美術創作和美術教育從某種程度上講是從多元化走入了統一化,導致美術創作缺乏個性,缺乏創新,失去原本靈魂。
創新在國內外美術創作研究中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早在古代,孔子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亦即主張要先讓學生積極思考,然后加以啟發。思考的過程,便是發揮理解力、想象力、創造力的過程。在藝術創作領域,林風眠先生曾提出“調和中西的藝術,創造時代藝術”的主張。高更認為,不應過分臨摹自然,而應去夢想自然。康定斯基認為,每個有創造性的藝術家具有自己認為是最佳的表現手段,因此就有可能同時存在眾多具有同樣良好效果的不同形式。人的生活是豐富的,美術創作也是豐富的,各種繪畫形式、風格自然也就并存。
中國美術創作應立足中國傳統文化,在保護和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合理借鑒和汲取外來文化和創作的精髓,才能使中國美術創作不斷創新,更具張力,更能洋溢著新時代的氣息,才能進一步引領世界藝術潮流。
創新是指通過藝術家對自然規律的提示,以一種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展示出來。就是要追求美術的個性,個性是創新的基礎,高更所講的“夢想自然”,其本質觀念在于導出在自然、社會中個人和藝術的生命力。不同個性的藝術家,由于他們的精神面貌不同,他們各自有著特殊的個性,其表達精神內容、形式、風格也就截然不同。藝術的個性,完全是藝術家作為人的本質的差異性,表明了個性存在的重要性,所以,創新其實是追求美術的個性,也是美術創作的規律性。
在鼓勵創新,鼓勵差異,鼓勵自由的觀念下,孕育了近代一批杰出的畫家,也因此出現了一批傳世之作。如新畫派的林風眠,他在對中國傳統藝術觀念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巧妙融匯了西洋現代諸多流派的繪畫語言,在創作上作了大膽嘗試,形成了獨特的中國畫風,其代表作品包括《青衣仕女》、《山居圖》等。中國著名水彩畫家王肇民在水彩創作的表現方法和民族風格的探求上,有其獨特地理解和表現。他將源于外國的水彩創作融入了中國文化元素,形成了獨特的王氏水彩風格,超越了西方,在當時引起了世界水彩界的轟動。法國美術評論家米歇爾·羅克認為,他是在傳統與現實之間,起到了承前啟后作用的一位中國畫家。
講到要鼓勵差異,鼓勵創新與個性,我們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看待這種個性,其一是個體的差異性,其二是表現的自由性。
個體的差異性源于各個體不同的興趣、素質、能力、氣質等,這些差異流露于美術創作中,使作品各自呈現出其與眾不同的獨特性;藝術的取向是求異,不同的個體會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技巧來表表現,正如莫里斯所說:“如果人的潛力和人的差別得到尊重,自我創造的不必然是多種多樣的。”因此,應該尊重個性差異,鼓勵自由表現,美術創作才具有靈魂,創作個體才能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特征,藝術才有了生命,藝術才有真美。藝術從本質上說是創造的,藝術創造是藝術生命之所在。
對美術創作者而言,要使作品新鮮、奇妙、感人,生動、有個性,有風格,就必須先了解以持續的努力去跟進甚或把握最新的學術脈動,結合自身的審美情趣、審美取向、審美觀點及創作技巧,去尋求突破。王肇民認為,所謂“江郎才盡”,是知識積累耗盡,亦即指出每個創作者都有其創作枯竭期,藝術作品推動其生命力,因而要保持藝術創造力的持續性,就必須有特殊的警覺和應對方法,實質上就是要不斷創新。創作者可以進行各種各樣的試驗,途徑也可以很多,有極端的、調和的、中和的。而最重要的態度,就是要博覽群藝,揚長避短,廣泛學習,合理借鑒,注重個性表現,選擇適合自身特點的手法,提升畫面整體的視覺感受,建立個人風格。只有經過不斷思考、嘗試、推敲、總結、交流,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發現自己,完善自己,才能讓作品推陳出新,具有生命力,給人震撼,給人啟迪。事實上,當今的美術工作者已經意識到了創新的重要性,也紛紛探索創新之法,他們力圖跳出狹隘的創作技巧和模式,追求創新與個性的發揮,創作思路日趨成熟、穩健。
齊白石曾言:“學我者生,似我者死。”有力地說明了美術創作必須在遵循藝術規律的基礎上,突出個性,進行創新。這發聾振聵的話,對美術創作敲響了警鐘。藝術形式在時間、空間上是無限多樣的,只有當不同的藝術流派、不同的創作模式、不同的審美理念同時并存、相互碰撞,并相互結合時,才能擦出創新求變的火花。
參考文獻:
[2] 劉瑋. 藝術創新與審美[J]. 現代裝飾(理論). 2016(02)
[3] 宋生貴. 倡導民族藝術創新機制中的生態化與整體化原則[J]. 藝術評論. 2011(03)
[4] 丁穎. 科學發展觀與藝術創新[J].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05)
[6] 芮順淦. 批評與寬容——對藝術創新態度的思考[J]. 美術向導. 2006(04)
[8] 呂睿,薛嘉政. 藝術創新的理論解讀[J]. 新疆藝術學院學報.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