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晨
【摘要】:現實生活逃避不了視覺和思維的有機秩序,視覺最好的表達便是圖像的編碼參與過程,思維最好的載體就是語言的修辭過程。從一定意義上,圖像蘊藏思想,語言滲透內涵,二者不全對立也不全和諧,它們在生活體驗中尋找最佳秩序進行藝術表現。我們正親經歷著一場由語言到圖像的轉向。但是我所認為的轉向并不是一事物完全轉化為另一事物,失去原事物的本質特性,它的含義不但沒有消失反而加強了它審美的價值功能,由再現到表現,由具象到抽象,由圖像構成的表層世界進入到深層的語言游戲,這是一個由形式到內容的社會歷史積淀過程。徐冰作為中國當代藝術中最具國際影響力的裝置觀念藝術家,其作品的語言特征形式和圖像空間構造在很大層面值得我們仔細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視覺轉向;互動性;理想追求;觀念抽象;虛空
一、圖像與語言的內在邏輯關系
現實生活逃避不了視覺和思維的有機秩序。視覺最好的表達便是圖像的編碼參與過程;思維最好的載體就是語言的修辭過程。視覺是人從感知的渠道獲得存在與經驗的最重要途徑,注重主體與客體的統一、感性與理性的統一、內容與形式的統一;語言是人最基本的交流工具,它告知客觀物象的存在及意義,是精神層面的高級表達方式,它有表面的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在歷史文化環境中揭示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判斷。從一定意義上,圖像蘊藏思想,語言滲透內涵,二者不全對立也不全和諧,它們在生活體驗中尋找最佳秩序進行藝術表現。
(一)、圖像與語言的轉向
隨生活節奏快速提升,整體方式也在進行重組建構,各方面的信息甚至未加工優化,就向人類視覺進行有力沖擊。面對突如其來的挑戰,人變得沒有耐心和時間仔細閱讀,而接受直接的方式,就意味著我們不再處于書寫文明之中。這時語言雖是獨立、特殊的存在物,人卻在語言系統的隱形秩序中缺乏體驗精神,成為一種圖像或者是一種圖像的語言。人類認識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從“語言圖像”向“圖像語言”時代的轉變,我們也正親歷著由語言到圖像的轉向。但我理解的轉向并不是一事物完全轉化為另一事物,失去原事物的本質特性,它的含義不但沒有消失反而加強了審美的價值功能,由再現到表現,由具象到抽象,由圖像構成的表層世界進入到深層的語言游戲,這是一個由形式到內容的社會歷史積淀過程。
(二)、圖像與語言的互動
圖像將語言擱置一邊,等待它完全消失嗎?語言會將圖像符號擺脫嗎?很明顯,它們的真實狀態是混合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圖像進入媒介廣泛傳播時,靜態效果留有一定余地,這種空白需要語言填補,有更強烈的人文互動體驗,能更好陳述圖像表達的深層意義。當語言進行描述時有言不盡意的情況,圖像用最簡潔、最迅速的視覺信息傳達語言,也最容易識別記憶。因此,圖像與語言并不是一方突出另一方消失,這種內在邏輯關系應用娓娓道來的方式,既不是簡單崇尚優雅與唯美,也不是充盈著辛辣與諷刺,讓它們達到的知識更貼近生活真實。
二、徐冰作品中語言文字與圖像符號的理想追求
徐冰作為中國當代藝術中最具國際影響力裝置觀念藝術家,其作品的語言特征形式和圖像空間構造在很大層面值得我們仔細研究和探討。這些語言文字不是藝術展覽的前言陳述,它已成為作品本身。1988年徐冰攜帶著隱秘氣息的作品《析世鑒---天書》,這件對中國文字解構的作品一撇一橫都創造著藝術的奇跡。2003年,與《天書》相對的《地書》面世,這是無限開放的作品,不限定觀賞者和閱讀者任何的水平能力。通過文字為視覺圖像為象征的中國基本文化精神的研究,來表達語言與圖像、語言與人、圖像與人之間的關系。
(一)、“天書”之書
徐冰的成名作《析世鑒---天書》,四千多個由他親自刻制的文字,不仔細看以為是熟悉的漢字,所以努力從這些文字的一筆一劃中找出真相,但包括他本人在內世界上沒有人能讀出答案。看似無意義的事情確定是無意義的嗎?答案是否定的。正是作品趣味性也是引起無限思考的地方,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在無限重復的勞動中進行永不休止的創造。崇高的形式感,就是傳統的“匠人精神”(1),人在實際生活更在藝術創作中需要。當走進空間面對遙遠又熟悉的漢字,它們是帶著面具充滿矛盾的。雖然每個漢字作為藝術的一個整體元素,但我們熟悉的橫、折、豎、彎、鉤每一個結構都可以拆分,打破漢字原有規定重新配置重組,形成的天書字體與漢字形似卻無任何意義。此時語言文字成為藝術研究對象,沒必要繼續談論語言的意義和無意義。他把漢字“型”的美獨立凸顯出來,不關注語言文字的“音”、“義”,使語言符號最后轉化為視覺圖像符號,才讓無法理解的純圖像符號具備了一種新的文化內涵。
作為藝術品,《天書》無論是外在表現還是內在特質,有一種熟悉的“傳統感”和陌生的“現代感”,對觀者建構了客體不可知和主體無知的心理跨度,即圖像與語言之間的跨度。
(二)、“地書”之書
《地書》的真實形式是不固定、無邊界的,這一概念的形成來源于實際信息傳播世界。所以,藝術重要的不是像不像藝術,也不是給予特定的結果,而是啟發我們觀察事物、研究事物的全新視角。
《地書》共12頁,描述主人公小黑早上七點到下午六點這12小時全部活動,用最少的語言圖像符號簡單表現一件復雜難懂的事情。徐冰通過各種渠道收集世界各地標識符號,在整理這一列的標識符號時,完全依照客觀規律不做任何主觀情感的發明創造,所有的“字”都可查其來源出處,甚至包括“語法”部分使用都是大眾普遍認可。徐冰在準備這部作品時,這套圖像“標識系統”已經超越了我們現有的知識理解結構和地域文化結構。它不關乎閱者的教育程度和知識水平,所以不管何種文化背景及語言文字,只要有生活經驗就可以完全讀懂這本書。這就是一直尋找的共同理想。
三、徐冰作品中圖像與語言在傳統文化里的基本精神
徐冰在《天書》和《地書》中用中國傳統的優雅姿態向我們開了一個“玩笑”, 不是嘲笑譏諷,不是對觀者的不尊重。他用真誠和莊重贏得了我們的信任和期待。當他刻出的字印刷成書的時候,當代裝置藝術的嚴肅、崇高的精神底蘊油然而生。
拿《天書》的創作手段而言,像一部關于現代的悲劇,使一個人在時空中失去支點,如同理性的世界里所有知識和信仰崩塌。徐冰營造了圖像與語言的“虛無之境”,這一虛無是建立在中國傳統真實世界的頓悟上,給予某種框架和束縛強有力的沖擊和否定。中國從古至今就以“無”為本原,從無到有,張載(2)說:“虛空即氣”。虛空就是充滿著生機功能的氣,還是宇宙整體的氣(3)。正是有與無的相反相成才構成中國氣的宇宙生生不息的運動。圖像符號到語言文字的無中生有,語言到圖像的無中生有,不是讓現代社會回到最初的原始狀態,而是承載著音義內涵的語言符號,和承載著繪畫內涵的圖像符號,一同回到純粹抽象的視覺符號中去。這種回歸是一種在抽象上高層次的展開,也是一種更高的精神文化綜合體。
注釋:
(1)時代需要“匠人精神”,以一種做人做事敬天畏人的態度,對抗日漸熾熱的浮躁之風
(2)張載(1020年—1077年),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
(3)“氣”是生發萬事萬物的根基
參考文獻:
[1] 《我的真文字》,徐冰著,--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1
[2]《徐冰的地書之書》,馬修·伯利塞維茲編著,--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03.01
[3]《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張法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4] 《視覺語言探析—符號化的圖像形態與意義》,朱永明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