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停停
【摘要】:墨子是我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創立了墨子學派,著作有《墨子》,這本書體現了墨子的十項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墨子》是墨子及其弟子以及后學的著述總編。《墨子》一書涵蓋了政治、軍事、哲學、倫理、經濟、邏輯、科技等方面內容,是墨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作。早在19世紀,漢學家已經開始對《墨子》進行翻譯和研究了。據統計,至2012年底,已經出版譯本達12個,全譯本3個。此外,還有一定數量的《墨子》英譯研究的學術論文和著作。隨著中外學者的研究和翻譯,西方國家更多的了解中國文化以及墨子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意識形態沖突。同時這有助于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魅力,增強文化軟實力。并且隨著英譯的增多,越來越多的西方人可以領略中國墨家文化的風采同時其精華部分對于西方文化與社會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墨子; 《墨子》 英譯研究
1.研究目的
《墨子》是中國哲學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具有現實意義。整理《墨子》翻譯可以讓中外讀者和學者便于了解其英譯發展以及參考書籍。同時促使更多人了解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并推動其英譯發展和改進。
2. 研究意義
通過整理對《墨子》的英譯,可以了解其英譯發展及其在當代世界的現實作用。并且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傳遞中國有史以來的優秀思想,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增強中外華人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提高中華文化軟實力。通過《墨子》,可以得出中國一直是愛好和平的國家,很早就提倡“兼愛”和“非攻”等主張。
3.《墨子》英譯版本概述
自19世紀以來,西方漢學家開始研究和翻譯《墨子》。據統計, 現已有12個節譯本和3全譯本,同時有大量關于《墨子》的論文研究。其中大家普遍接受的兩個節譯本分別來自是來自梅貽寶和華茲生。兩個譯者先前翻譯的《墨子》版本局限。直到現在,這兩個翻譯版本的參考價值依然重大。第一個歷史上完整的譯本是中國典籍翻譯家王榕培和王宏完成,而西方學者翻譯的譯本于2010年由加拿大學者約翰遜頓完成。
3.1 國外《墨子》英譯版本
在1861,英國公會牧師詹姆斯·萊格節譯了《墨子》內容,他以較大篇幅來討論墨家學說,并主要翻譯了關于“兼愛”的內容。雖然目的在于宣揚基督博愛的道理,但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讓西方人了解到墨子學說內容。之后在1963年,美國學者華茲生發表了《墨子選擇》。此翻譯譯本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華茲生的譯文不但忠實于原文,并且具有很高的可讀性和欣賞價值。他主要采用解釋性翻譯和歸化翻譯方法。在1978年,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和非洲研究院古漢語教授葛瑞漢出版了《后期墨家的邏輯學、倫理學和科學》。他“節譯”了《墨子》書中關于科技的六個章節,并且在對這部分章節的術語和句型進行研究的基礎上,重構了一個新的“墨經”文本。嚴格意義上講,葛瑞漢的“節譯”只能算是一種解釋性的翻譯,因為他并沒有真正完整地把“墨經”部分翻譯成英文。但他的這種解釋性翻譯和重構“墨經”文本的勞動,卻為西方漢學家了解和研究《墨子》提供了啟迪。該書在西方漢學界墨學研究領域具有較大的影響,西方學者在涉及后期墨家學說研究時,多引用書中的考證和觀點作為論證的依據。在2001年, 美國密歇根大學的菲利普·艾芬豪教授出版了《中國典籍哲學閱讀》。他翻譯了“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天志”“明鬼”“非樂”和“非命”的部分章節。選擇翻譯的篇章均為《墨子》全書的核心,其譯文主要針對西方讀者,譯文流暢,表意明晰。并且譯者還在譯文下附有較為詳細的注釋,內容涉及詞語解釋、人物和地名簡介。
西方漢學家和研究者對《墨子》進行的全譯本于2010年由加拿大學者約翰遜頓完成。他所翻譯的《墨子全譯》是歷史上第一部由西方學者完成的《墨子》英文全譯本。約翰斯頓認為,他的《墨子全譯》主要針對兩類讀者,一類是只對墨家哲學部分感興趣的讀者,另一類是對原文文本感興趣,將《墨子》視為中國早期哲學作品,且中英文水平均較高的讀者。為了兼顧兩方面的讀者,他在排版時將原文和譯文進行分頁處理,并且腳注也盡可能言簡意賅,希望這能為不同需求的中西方讀者在閱讀時提供便利。
3.2 國內《墨子》英譯
在1927, 中國學者梅貽寶發表了名為《墨子:被冷落的孔子競爭者》的研究,在其論文中翻譯了《墨子》現存53篇章節中的36篇主要章節,是其博士論文的副產品。梅貽寶主要采用的是異化的翻譯方法,在翻譯過程中盡量保存中國的語風和墨子原文的特色。至今,中西方漢學界仍普遍認為,梅貽寶的譯文具有相當高的研究價值,并且是研究《墨子》英譯的重要參考書之一。他的譯本對后來的《墨子》英譯產生較大影響。第二個節譯本是由臺灣學者周幼偉于1969年出版了《墨子倫理哲學》完成。《墨子》的首個全譯本是由 中國典籍翻譯專家汪榕培和王宏于2006年在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墨子》英譯全譯本。這是歷史上第一部《墨子》英文全譯本,意義深遠,后收入大中華文庫同時, 在2009年,美國愛丁堡大學教授李紹崑在北京商務印書館翻譯并出版了《英譯墨子書》。李紹崑在書中較為詳細地歸納了西方漢學界有關《墨子》英譯的概況。值得一提的是,李紹崑在眾多《墨子》譯者中是研究《墨子》時間較長且較為系統的一位。
4. 《墨子》英譯的影響
《墨子》是中國文化的結晶,其中很多理論都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墨子》英譯的主要影響可以總結為兩點。第一,毫無疑問,《墨子》的節譯本和全譯本都有利于傳播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軟實力。第二,通過譯本,西方國家可以越來越了解中華文化,減少偏見和誤解,從而促進跨文化交流。同時需要指出,《墨子》提出的軍事主張對西方也具有參考價值,它不僅是一個文化產品,同時其中的軍事理念也可以用于當代軍事中。
5.總結
在 19 世紀末,《墨子》就已經開始了西方之旅,稱為西方學者的研究對象之一。但是由于種種局限,在 2006 年以前,未曾出現過《墨子》英文全譯本。在 19 世紀至 20 世紀期間,出現了梅貽寶和華茲生兩個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節譯本,雖然二人只是分別選譯了《墨子》的 36個和 16 個章節,但這兩個譯本在譯界至今仍具有較強的影響力,成為后人研究《墨子》英譯必不可少的參考版本。隨著國內外學界對《墨子》研究的深入,以及新時代語言轉換和內容表達特點的凸顯,為滿足當代讀者了解《墨子》思想全貌與其觀點精髓的需求,中西方學者近年來陸續出版了三個《墨子》英文全譯本。從中西方學者對《墨子》的譯本來看,西方學者所譯譯本總體數量比中國學者多。現代中國學者的譯本雖然取得了較大的成就,由于未在國外出版,其譯本的影響有限。從全球的角度,人們處于大眾傳媒和多媒體的時代,不同國家與民族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變得日益密集和頻繁。同時為了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需要,《墨子》作為中國典籍的重要部分,值得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因此《墨子》英譯還需要改善,需要中外學者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汪榕培,王宏譯,大中華文庫:英漢對照 [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6
[2]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30
[3] 孫君恒.墨學在當代西方[J].中州學刊,2006:13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