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杰
【摘要】:眾所周知海上絲綢之路”是相對陸上絲綢之路而言的,由日本學者三杉隆敏在他1967年出版的《探索海上絲綢之路》的專著中第一次提到,并且這個概念如今已被學術界所普遍接受。海上絲綢之路在我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始發港口眾多,位于今山東蓬萊的登州古港便是其中之一,并且相較于其他古港,登州港保存較為完整,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2016年10月12日,海上絲綢之路申遺項目保護工程啟動儀式在古代“海絲”起點城市福建泉州舉行,蓬萊與廣州、泉州、寧波、揚州、北海、漳州、福州、南京年被納入海上絲綢之路申遺計劃,因此,登州港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足以說明其重要性。
【關鍵詞】:海上絲綢之路;蓬萊;登州港
引言
海上絲綢之路分兩條航線,一條在我國南部沿海地區,主要向南延伸;另一條便是從登州港出發的海上絲綢之路,溝通朝鮮半島、日本、渤海國。登州港位于今山東省蓬萊市境內,自唐神龍三年(707)登州治所遷至蓬萊,正式稱為“登州港”,港灣建設得到快速發展,由此進入鼎盛時期,與泉州、揚州、明州并稱中國四大古港,被稱為中國南北航運和中外貿易活動的樞紐。登州港有著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地處山東半島最北端,臨近渤海、黃海,北距遼東半島66海里,東與朝鮮半島、日本隔海相望,是中國古港中唯一保存下來的名港,在中國至今使用的港口中,具有非凡的獨特性。
一、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簡史
公元前1121年,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鮮,“教其民以禮義,田蠶織作”。戰國末年,始皇帝為了追求長生不老之術,派遣方士徐福帶領三千童男童女,百工、武士等入海去蓬萊(日本),反映了我國當時的航海、造船水平。秦漢時期,封建帝國統一,海運事業空前發展,我國的養蠶、繅絲、織布等技術傳到朝鮮、日本等地。近年來在朝鮮平壤發現一千多座漢墓,從中出土大量的絹、羅等絲織品,由此可判斷,公元前2世紀中國的絲綢已經傳入朝鮮。隋代,日本曾經多次派遣使臣來中國朝貢從公元600年到公元614年短短的十幾年,日本就向中國大規模派遣15批使臣。各國使臣、海商云集于首都,使臣目睹了繁華景象和互市的盛狀。唐代是我國歷史上的繁榮時期,造船業、航海技術進入了成熟時期,海上絲綢貿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安史之亂后,江浙一帶成為了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方,中國開辟了南方航線。兩宋之后,由于遼、西夏、金的對峙,陸上絲綢之路受阻礙,對外貿易主要依靠海上絲綢之路,而海上上絲綢之路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此時中國經濟中心向南方轉移,南方貿易超過北方。元代為了運送漕糧,北方航運進入鼎盛時期。明清時期的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因為鞏固封建王朝統治、防御海上入侵的需要,一度陷入了衰落,由朝廷設置專門機構嚴格控制。清朝末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晚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登州被開辟為商埠,由于航道水淺,港口淤積,不適合大型船只???,開辟芝罘為商埠,登州府失去了政治、經濟、軍事地位,蓬萊水城也逐漸衰敗,海上絲綢之路不復存在。
二、登州港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始發地的原因分析
(一)、地理位置因素:登州港位于蓬萊城北丹崖山下,是山東半島最北端的海港。北距廟山群島6海里,地處黃渤海咽喉處,是我國古代重要的貿易商港和軍事港口。登州古港外有眾多海島可供中轉,特別適合古代沿岸的航行,以及為南來北往的船只提供掩護和物資補充,因此“登州海道”獨特的地理位置被古代航海人員廣泛使用,便于海上運輸,,海上貿易發展起來。
(二)、政治因素:唐中宗神龍三年(707),鑒于古港地理位置優越,登州治所由牟平遷至蓬萊,定名為登州港。海外列國派遣大批遣唐使來華,隨后商貿得到發展。明朝洪武年間,將山東、遼南地區的軍事重鎮登州升為府,登州府的地位大幅提高。永樂年間有21年解除海禁,有7次海上漕運經過登萊港,登州港作為海運漕糧的始發港,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登州港再次成為南來北往船舶的必經港和停靠地。
(三)、經濟因素:在北宋以前,中國的經濟重心一直在北方。無論是唐朝時期,還是北宋時期都把登州港作為承接我國內陸地區商品運輸的首選地。除此之外,日本、高麗、新羅、百濟的商貿使團大量從登州港進入我國內陸。
(四)、軍事因素:明朝時期,封建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長期實行嚴厲的海禁的政策,同時在登州港修建了蓬萊水城,進一步加固了邊防要塞。此時雖然登州港的商貿已經沒有往日的繁榮,但是,日本、朝鮮依舊從登州港進入我國內陸朝貢。
(五)、文化傳承因素:據考證漢朝元光二年(前133),漢武帝東巡至蓬萊,并筑城。唐貞觀八年(634),開始設置蓬萊鎮。唐神龍三年(707),登州治所移蓬萊。明朝洪武九年(1376),登州升為登州府。清代一直沿襲。由唐至清的1100多年間,蓬萊不僅是當地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同時還是文化中心。由隋唐開始,登州設立專門接待外來是使臣的驛館,登州接待了一批批的外來商貿團隊,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后世接待多仿效前朝。
三、關于如何看待當今的海上絲綢之路與登州港二者關系的思考
自晚清芝罘開辟為商埠后,登州的地位急劇下降,登州港的地位自然也不復存在。近代以來,蓬萊一次次的行政劃分,蓬萊在山東半島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不可避免受到影響。雖然登州港的古今地位已經不完全相同,但是,在探尋海上絲綢之路方面依然有著重大的意義。
新的歷史時期下,我們不光要認識到蓬萊水城、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價值,同時,要將古代意義與現代使命相結合,具備一定的戰略眼光。這樣做不但能最大化的保護文物古跡,而且將傳統文化賦予新的使命,作為連接世界的橋梁,帶動相關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
2006年,蓬萊啟動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工作,嚴格按照《世界文化遺產操作指南》的標準和要求,進行遺存本體保護和管理工作。2009年,蓬萊與揚州、寧波、泉州、廣州確立五市聯合申遺思路。2011年蓬萊成立申遺辦公室,同時設立專項資金。2012年,“海絲”申遺工作納入蓬萊市重點工作,建立定期匯報制度。2013年,蓬萊、南京、揚州、寧波、福州、泉州、漳州、廣州、北海這九個“海絲城市”的博物館,本著融合共享、聯動協作的精神,首次聯合舉辦“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精品展,借以全面反映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在世界文明的影響與貢獻。2014年,蓬萊與其他七個城市簽訂了《泉州共識》。通過與其他城市的互相交流,掌握最新工作動態。2016年10月12日,海上絲綢之路申遺項目保護工程啟動儀式在古代“海絲”起點城市福建泉州舉行,蓬萊與廣州、泉州、寧波、揚州、北海、漳州、福州、南京年被納入海上絲綢之路申遺計劃。各地聯合展開海上絲綢之路的申遺工作,大大提高了海上絲綢之路申遺的成功率。
四、結語
中國海上絲綢之路起始于周,在秦漢時期形成規模,唐宋海外貿易促進了絲綢之路的形成,在元明時期達到頂峰,清代由于近代沖擊日漸衰落。海上絲綢之路除了向外輸送絲綢,同時把中國古代發明創造的指南針、火藥、造紙、印刷術以及瓷器、茶葉、中藥傳播到世界各地,將外國的特產、礦產、動植物等傳人中國。
地處山東半島的蓬萊,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其中一條航線的始發點,登州港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潮起潮落,在古代它大放異彩,將來也必定伴隨我國“海絲”申遺項目走向未來,一顆璀璨的明珠在大海邊閃耀。登州港與海上絲綢之路曾經相依,未來也必相伴。
參考文獻:
[1] 董韶華.登州港與東方海上絲綢之路.[J]廣東:海上絲綢之路.2016(06)18-24.
[2] 蔡玉臻,季培剛.蓬萊地方文化概要.[M].黃海數字出版社.2014(07)
[3] 蔡玉臻.[J].蓬萊歷史文化研究.2012(02)
[4] 盛觀熙.海上絲綢之路與明州港.[J]北方金融.2003(S3)
[5] 《登州古港史》編委會.登州古港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