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晨子
近年來,隨著國家文化建設的大力推進,劇場建設成為大小城市的熱點,自1998年至今,全國新建和改建的劇場達二百六十余家,目前國內劇院總數已達二千余家。據媒體報道,上海劇場數量達130家,未來五年內還將有十幾家劇場交付使用。這不僅反映出上海市委、市政府對文化建設的重視,更反映出上海市民文化素質的提升,藝術欣賞品位的提高。但劇場建設熱火朝天,這也給上海的演藝市場和從業者們帶來更多的挑戰。
一.解決好“建、管、用”的挑戰
劇院管理的“軟科學”跟不上劇院建設的速度,成為當下劇院建設發展的一大痛點。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盧向東指出:建、管、用的相互脫節,是劇院面臨的最大的困境。“建”只用三至五年,而“管”和“用”則是劇場的一輩子。上海也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同樣存在“建得起養不起”和“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劇場立項之初應重視調研演藝市場的重要性,明確劇場的功能性定位,避免日后使用的空間浪費及劇場閑置。建成之后管理者認真研究節目定位,重視節目策劃與管理。劇團或相關制作單位重視劇目生產,認真打磨、仔細雕琢精品劇目,保證藝術質量。劇場多了,劇目建設是否能與之相匹配,劇目質量是否能與之相匹配是在劇場建設規劃時率先考慮的。最近中文版舞臺劇《戰馬》在上海文化廣場如火如荼地上演,這是英國國家劇院歷時七年打造的精品,中國國家話劇院引進此劇也花費了兩年的時間進行排練及相關技術的磨合。當前的劇目生產如何在快節奏的生活下,既滿足老百姓旺盛的文化需求又能保證節目質量是值得商榷的。
二.劇場高級管理層及舞臺技術人員的挑戰
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董事長張宇指出,當前中國劇院管理的最大短板是院長這個職位。劇院管理的水平是由院長的能力與水平決定的。任何一個劇院都要有一個出色的掌舵人。上海有世界一流的劇院,也要有更多的優秀院長,這對業界藝術管理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課題。除此以外,劇場技術人員特別是通曉舞臺技術管理知識,且熟悉國內外演出制作規律的劇場技術人才極其匱乏。目前,我國技術人員的培養主要以院校培養和行業機構組織培訓為主。專門開設舞臺技術管理專業的院校只有中央戲劇學院舞美系和上海戲劇學院舞美系。院校培養注重的是基礎教育,技術人員不但能獲得大學的通識教育,還能在事業起步階段便獲取演出制作團隊協作的經驗。行業機構組織培訓則是借助已有的藝術交流平臺,強調實踐與理論的結合。但無論是哪一種模式,培訓舞臺技術人員的最佳途徑則是針對不同的技能水平和專業方向設定所需要的課程。學校的基礎課程應是專門為舞臺技術領域的初級工作人員準備的。行業機構組織的培訓可再制定中級培養方案將基礎水平的技術人員培養成為各個部門的主管。在這基礎上可再設置高級的培訓課程,讓學員接觸到并熟悉每個技術工種范疇內最高端的技術。
三.劇場運營模式的挑戰
目前,不少劇院仍主要靠租場子運營。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總裁、上海大劇院院長張哲說,上海大劇院、上海音樂廳、上海文化廣場三家藝術機構根據自身特點,確立了不盡相同的運營模式,差異化經營,各自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同時還實現了優勢互補、形成合力,有力地推動了上海演藝市場的繁榮。又如藝海劇院將名導孟京輝的佳作請進了五樓小劇場,作為孟京輝在上海的“定點”舞臺。說到交響樂,上海觀眾首先想到的是東方藝術中心,“聽交響到東方”早已是上海文化的知名名牌。
四.培育觀眾的挑戰
上海觀眾買票看戲已成習慣,這也是文藝演出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標志。曾有人就廣州與上海的演藝市場做過這樣的比較,廣州演出時間是晚8點,得先吃好再看戲。上海是晚7:15或7:30,下班就看戲。但需要客觀地指出,隨著社會的發展,老百姓的文化消費習慣和娛樂方式受到了多重沖擊。新建劇場多了,特別是專業型劇場多了,是否仍能保證有足夠的觀眾走進劇場。如前不久引起巨大反響的上海是否需要兩座歌劇院之爭,也從某種層度上反映了大家對上海是否真正擁有歌劇市場的擔憂。觀眾培育仍任重道遠。上海眾多處于管理標桿的劇場已提出了多樣化的觀眾培育措施。如上海大劇院的藝術教育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值得借鑒學習。上海音樂廳低票價的音樂午茶活動培育了一批音樂愛好者。
(作者為上海戲劇學院舞美系劇場技術管理專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