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偉
前有呂征宇、丁磊,后有戴雷,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傳統汽車人選擇互聯網造車,實現自己的夢想。
互聯網公司造車的優勢很明顯,就是未來將要應用到汽車上的互聯網技術,但基礎的傳統汽車技術,則很欠缺。之所以有這么多響當當的傳統汽車人跳槽至互聯網造車企業,不能不說,這些互聯網企業的造車項目已經越來越接近汽車市場與消費者了,因此也越來越需要傳統市場的人才為互聯網造車打開最后一道門。
互聯網造車的興起,集中在2014年到2015年之間,牽頭的互聯網公司普遍會在傳統車企搜羅一遍人才。這其中知名的先行者就是目前樂視汽車的呂征宇。很巧,同戴雷一樣,呂征宇也是來自英菲尼迪。
隨后便是擁有多年汽車業與政府經驗的丁磊。在他的汽車經歷中,官至上汽集團副總裁、上海通用總經理,并在上海通用期間創造了上海通用歷史上的“黃金六年”。丁磊加盟的也是樂視汽車。
面對樂視的瘋狂攬才,其他互聯網公司也不甘落后。互聯網造車企業蔚來汽車也將原奇瑞銷售公司總經理秦力洪、來自上汽的黃晨東和來自觀致的周欣等招至麾下,其中公司總裁Dr.Martin Leach,曾任瑪莎拉蒂全球CEO、福特歐洲區總裁、馬自達全球董事總經理。
而最近就是曾在寶馬與英菲尼迪屢創佳績的戴雷,被和諧富騰挖走,將出任該公司的首席運營官。這家互聯網造車企業其背后擁有汽車經銷商、制造業和互聯網三方面的背景,唯獨缺少汽車整車制造和市場運營,以及將這些因素串起來的傳統車企人才。戴雷的職業經歷,是這類人才的典型代表。
如此之多的傳統汽車業人才紛紛轉投互聯網公司,這是為什么?當然,除了薪金,甚至股份外,互聯網企業能給這些人帶來哪些傳統汽車企業沒有的,而又是這些人目前所需要實現的?
在筆者看來,這些互聯網公司由于是市場化機制運營,不僅效率高于傳統企業,也不受傳統汽車業務的牽制,可以輕裝上陣,是這些經歷傳統機制,又有市場抱負的高管們所向往的。
但這些高管們更向往的是這些互聯網企業所倡導的汽車開放生態,他們認為,在一個汽車可以共享的生態模式下,消費者不需擁有車,用車可以隨叫隨到,消費者并不會在意車的外形和品牌,這為互聯網汽車企業顛覆傳統汽車企業,創造了更多可能。
這也意味著,傳統汽車行業的人才投入到互聯網汽車,可能為其職業生涯帶來難以想象的發展空間。這無形中增加了對傳統車企人才的吸引力。
當然,互聯網汽車企業也清醒地認識到,沒有傳統汽車企業經驗的互聯網汽車人才,并不能真正了解消費者以及現有的汽車企業的運作,因此互聯網企業在體制靈活的基礎上,也對員工實施了多樣化的激勵措施,如蔚來汽車目標要登陸納斯達克,其核心團隊均擁有期權;丁磊及戴雷都是在擁有相當的股權后,才決定出任所在互聯網公司的高管的。而這些都是目前傳統汽車企業中無法達到的。
可以預見的是,互聯造車的大潮,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傳統高管投身其中,這已是一個新時代的前兆。相信如呂征宇、丁磊、戴雷等高管或許是第一批、第二批,但絕不是最后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