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亦龍
摘要: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興趣的關鍵在于多為他們創設問題情境。
關鍵詞:初中數學;有效性教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模式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因此,所有的初中數學教師都要認真思考初中數學有效性教學方法,尋找真正適合本班的教學策略,確保實現高效課堂,使學生最大限度地提升數學能力。
一、建立平等尊重的師生關系,形成活潑寬松的課堂氛圍
學生都渴求老師的愛,都想使自己成為老師心目中的好孩子,往往喜歡哪位老師,也往往喜歡他所教的學科,在課堂上就會覺得老師講的內容生動有趣,以一種積極興奮的情感去學習,從而自覺主動地參與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我努力以朋友的身份和學生交談,用親切的眼神、和藹的態度、熱情的贊語來拉進師生間的距離。課堂上,帶著良好的心境,信任的目光、和藹的微笑、幽默的語言送給每一個學生,創造出一種寬松的課堂氛圍。尊重學生,就要學會寬容。寬容即理解,是對學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種特殊尊重。 有人曾這樣透視教師的寬容,很值得思考:教師對學生的內心深入的寬容,為學生提供充分表達自己的機會和空間,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啟頓悟,進行有效的教育,并培養他們的判斷是非的能力;教師對學生思維方式的寬容,可以激發學生的個性思想火花,培養創造精神;教師對學生特殊行為方式的寬容,是尊重個性發展 特點,使學生在寬松自由的環境中展示自我,發展自我;教師對學生情感的寬容,是對學生人格的尊重。教師尊重學生,還要學會欣賞學生,特別是對那些學習基礎差、紀律松散的學生更要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并把這閃光點放大,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在成就感中獲得自信。當你面對”恨鐵不成鋼”的學生時,如果我們把指責、批評、抱怨,換成啟發、表揚、激勵會是另一種情景。
二、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要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就應當把激發學生的數學興趣作為導向,使數學學習活動成為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興趣的關鍵在于多為他們創設問題情境。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要求教師在備課時,既要深入鉆研教材、吃透教材,又要認真研究學生,了解學生,做到有的放矢。創設問題情境,首先要注意抓住知識的重點、難點和疑點,以便設計出具有主導作用的啟發性問題,增強問題的導向性、啟發性,實現課堂教學卓有成效。在設定的情境中,教師通過啟發誘導,設疑置問,學生通過主動感悟探究,共同提出問題,發現問題。
法國文學家巴爾扎克曾經說過:“打開一切科學大門的鑰匙都毫無疑義的是問號,開發學生的潛能,必須鼓勵學生從質疑開始。”學生有了疑問才會去進一步思考問題,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在數學教學中,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通過活動自主質疑,去發現問題,大膽發問。這樣學生就由過去的機械接受向自主探究發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個性。
如在學習三角形三邊關系的時候,可以向學生提問:任意三根木棒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學生的回答往往是肯定的。然而通過演示,發現也有不能圍成三角形的時候。為什么呢?進一步由學生探究出三邊存在的關系。連續創設問題情境,設疑置問,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三、強化訓練是有效性教學的保障
《課程標準》指出:“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有效地實施有差異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要充分掌握數學知識,適當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傳統的課堂教學,教師把作業的功能定位于“知識的鞏固”和“技能的強化”上,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然而數學學習不能僅限于培養學生熟練的模仿能力和嚴密的推理能力,更應注重培養學生觀察分析、類比聯想、歸納總結、應用創新的思維品質,教會他們獲取信息、拓展視野、終身學習的能力和方法。數學練習要注重 “雙基”的落實,只有基礎知識牢靠,基本技能扎實,探究創新能力才能得到培養與提高。“基礎不牢,大廈何能建成。”為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布置一些實踐性、探究性、創新性的練習,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和探索創新的能力。此外,在數學練習的訓練中,要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例蘇科版《數學.生活》中設計學籍號等,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現“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的理念。練習是檢驗知識掌握的尺度,課堂教學工作中,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他們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由于學生接受能力的差異,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因此,作業完成的情況,訓練的效果也不一樣。要使每一個學生真正得到發展,教師在每節課上要特別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所設計訓練的內容要有梯度性,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提高與發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新課程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的理念得以實現。
四、引入探究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
新課改要求教師在初中數學教學中要引入探究性問題,加強對學生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多引入一些探究性較強的問題,引導學生針對探究性問題進行合作學習,不但能夠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通過合作學習,能夠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能夠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加強對教材知識點的理解,能夠讓學生更為深入地掌握知識,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及時發現自己所存在的不足,及時針對不足之處進行改進.通過探究性合作學習,可提高課堂教學的目的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例如,在講“弧長和扇形面積”時,教師可以先以90°的圓弧為例,計算其對應的弧長,讓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思考問題:圓心角為n°,如何計算它所對的弧長呢?請計算半徑為r,圓心角分別為180°、90°、45°、n°所對的弧長.這樣進行探究性合作學習,可加強學生對弧長計算公式的理解,提高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
總之,初中數學教師要認識到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意義,教學實踐中積極探討教學有效性的途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從而實現預期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