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輝
摘 要 鋼鐵產業作為一個現代化國家支柱產業的觀點毋庸置疑,然而當前中國鋼鐵產業處于該產業生命周期的衰退期。本文將從供給、需求兩側對中國鋼鐵產業進行分析,認為中國鋼鐵去產能的過程中需要重視技術創新過程中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經濟效益的能力,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重視社會責任,特別是去產能的后果不應該是大量鋼鐵產業工人的失業,而是再就業,這樣才能夠使鋼鐵產業走向新復蘇。
關鍵詞 中國鋼鐵產業 供給側 需求側 去產能
中圖分類號:F426.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8.073
Abstract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as a modern national pillar industry view is beyond doubt, but the current Chinese steel industry in the industrial life cycle of the recession period. The from the supply and demand sides of China's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analysis, argues that China's iron and steel production capacity to process need atten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to economic benefits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capacity of enterprises,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especially to the consequences of capacity should not be a large number of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workers unemployed, but re employment, so as to mak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is moving towards recovery.
Key words China's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supply; demand; capacity
0 前言
鋼鐵產業是一國基礎產業,集資金、資源、技術為一體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涉及上下游多個產業,也對當前中國的城鎮化進程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鋼鐵委員會最新數據顯示,全球有將近7億噸的過剩鋼鐵產能,當前的財務狀況比20世紀90年代后期全球鋼鐵產業危機時還要差。這表明當前全球產業處于產能過剩階段。德意志銀行則預計2016年全球鋼產量增長率為2.9%。當前中國整體經濟面臨結構性調整,并且將持續數年。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之一惠譽在2016年3月對中國市場給予“穩定”展望,但認為,截止2020年底GDP增長率可能低于多數人預計的6.5%-7%。中國鋼鐵產業特別是自2008年的大規模投資以后,產能處于嚴重過剩狀態,本文認為當前中國鋼鐵產業處于該產業生命周期的衰退期,認為產能過剩解決途徑不應是進行簡單的裁員減產,這相當于是對規模擴張導致的結果簡單粗暴的政府干預行為。本文從供給、需求兩側對其進行分析,總結出一些鋼鐵產業供給側的改革建議以利于其去產能,從而使鋼鐵產業重新走向復蘇,以對中國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1 中國鋼鐵產業的現狀
在查閱有關中國鋼鐵產業現狀相關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基本上沒有文獻從供給、需求兩側對這一產業進行分析。供給與需求二者相互關系緊密,在市場經濟里,某一產品的供過于求、供不應求都將引起市場的波動。而鋼鐵產業作為一個現代化、工業化國家的支柱產業,其市場波動必然引起國民經濟的波動。所以,在這一部分,本文將從供給、需求兩端進行闡述。
1.1 中國鋼鐵產業供給端現狀
我國鋼鐵產業產品種類齊全,但是低價值產品占的比重過大。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數據顯示,我國進出口鋼鐵產業產品類型主要有棒線材、角型材、板材(比重最大,2015年12月為85.15%)。2015年累計凈出口鋼材9961.64萬噸,2014年同期為7935.17萬噸,增長了25.54%。2015年鋼坯累計凈進口24.93萬噸,去年同期累計凈進口28.63萬噸。棒線材進口量較去年同期降低4.0%,角型材進口較去年同期降低31.8%,板材進口較去年同期降低0.2%。圖1是通過世界鋼鐵協會(Word Steel Association)1980-2014年的粗鋼產量數據進行的統計,截取1996年起至2014年的數據,之所以從1996年開始選取是因為中國粗鋼產量自1996年開始超過日本,同時從2002年開始呈翻倍增長,特別是2008年、2009年,日本和全球鋼產量都有一個下降,反觀中國粗鋼產量仍然保持增長狀態。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2015年累計生產粗鋼8.04億噸,比2014年減少1917.99萬噸、降低2.33%。通過相關政策回顧分析,2008年我國有四萬億經濟刺激政策,所以大量投資涌入鋼鐵產業,導致重復建設,粗鋼產能不斷上漲。而2015年粗鋼產量下降是經濟調結構的部分作用,總體上來說,我國的鋼鐵產業發展重政策調控,輕市場行為主導。
鋼鐵生產主要原材料是鐵礦石,但是國產鐵礦石價格高于進口鐵礦石價格,增加了鋼鐵企業的生產成本。2015年全年鐵礦石原礦產量為13.8億噸,比2014年同期降低7.69%。全年鐵礦石進口量為9.53億噸,比2014年同期增長2.2%。根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在圖2里,可以看出國產鐵礦石價格在2015年3月到2016年4月這段時間的表現為整體上偏高于進口鐵礦石。而對進口鐵礦石價格,我國鋼鐵企業又沒有議價優勢。
環境效益與日本、歐盟等鋼鐵工業發達國家相比仍舊較低,主要體現在生產過程中的環境保護和廢舊鋼鐵資源的循環利用情況。我國鋼鐵工業一直被冠以“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2015年,鋼鐵行業節能與2014年相比,統計的中鋼協會員生產企業總能耗、噸鋼綜合能耗、噸鋼可比能耗以及燒結、煉鐵、煉鋼、軋鋼等主要工序能耗均呈下降趨勢。同時,外排廢水中化學需氧量、氨氮、揮發酚、總氰化物、懸浮物和石油類等六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及外排廢氣中二氧化硫、煙粉塵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下降趨勢。其中外排廢水中懸浮物、石油類排放量比2014年下降幅度達30%以上,化學需氧量、氨氮和揮發酚排放量比2014年下降幅度達20%以上;外排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14年下降24.3%,噸鋼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14年下降21.59%,煙粉塵排放量比2014年削減1.9萬噸。另外,2015年累計利用廢鋼資源4344.99萬噸,比2014年減少430.53萬噸,下降9.91%,其中生產回收2154.66萬噸,比2014年增加28.84萬噸,增長1.34%。國內采購1931.86萬噸,比2014年,減少458.37萬噸,降低23.73%。
1.2 中國鋼鐵產業需求端現狀
需求端現狀主要從國內和國際市場兩個方面來闡述。
全球產能過剩和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導致鋼鐵產品需求減少。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鋼鐵委員會最新數據顯示,全球有將近7億噸的過剩鋼鐵產能,當前的財務狀況比20世紀90年代后期全球鋼鐵產業危機時還要差。德意志銀行則預計2016年全球鋼產量增長率為2.9%。當前中國整體經濟面臨結構性調整,并且將持續數年。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之一惠譽在2016年3月對中國市場給予“穩定”展望,但認為,截止2020年底GDP增長率可能低于多數人預計的6.5%~7%。在“十三五”期間,鋼鐵產業需要調整產品結構,提供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鋼材產品。
鋼鐵國際貿易爭端升級對中國鋼鐵出口的打壓,導致國際市場供應數量減少。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各國為了保護本國經濟發展,對中國鋼鐵產品開展多次反傾銷。根據2016年4月最新的數據顯示,南非政府將于4月底起征“鋼鐵緊急稅”;印度商工部于3月31日發布的無縫鋼管反傾銷調查初裁中建議對自中國進口的無縫鋼管征收臨時反傾銷稅;4月4日,加拿大國際貿易法庭發布通知,對原產于中國的進口碳鋼管產品進行反補貼日落復審產業損害立案調查;4月6日,加拿大邊境服務署對原產或進口自中國、巴西等的中厚板反傾銷期終復審、以及對原產或進口自印度的上述產品反補貼期終復審作出裁定,認定若終止原產或進口自巴西、中國的上述產品的傾銷行為可能繼續或再度發生;4月8日,美國安賽樂米塔爾、紐柯鋼公司和SSAB代表國內產業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和美國商務部提交對進口自中國、日本、韓國、土耳其等國家和地區的碳素鋼及合金鋼定尺中厚板的雙反調查申請。
2 去產能過程中的可行性建議
2.1 技術創新
去產能的關鍵在于技術創新。鋼鐵企業的競爭已經由原來的規模經濟帶來的成本優勢比較轉變為企業研發能力、自主技術水平的競爭。根據世界鋼鐵協會已有的統計數據,2014年鋼鐵產量排名第一的安賽樂米塔爾公司的綜合競爭力不如韓國浦項制鐵(同年產量排名第5)。綜合競爭力主要體現在科技創新能力、員工熟練度、高附加值產品、市場支配能力。所以,我國鋼鐵企業去產能首先要做的就是科研投入,以及投入的研發成果的轉化比例,也就是說光有科研成果卻沒有轉變為經濟效益,那么前期的科研投入仍舊是零,進而不能夠提高產品的附加值,那么依舊無法滿足市場真正的需求。加大對員工培訓的投入,在生產過程中可以減少廢品率。要充分利用成熟技術,比如棒線材的無頭軋制技術和小規格產品,連續化生產流程的推進,這些可以大大提高鋼材軋制成材率,實現鋼材的零損耗。生產工藝上進行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把產品的成本降至最低,實現零消耗、零損耗。
2.2 經營管理
去產能在經營管理要加快行業集中度的提高,降低產品生產成本,調整產業布局,打通產業鏈。盡管我國粗鋼產量占全球產量比重最大,但是行業集中度都沒有明顯的上升。在行業集中度上,我國宏觀調控多次,但與發達國家的企業規模差距仍然很大,《鋼鐵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里提出的CR10為60%,這一目標遠未實現。所以在企業經營管理過程當中,要重視通過企業的兼并重組,來實現行業集中度的提高,在這個過程當中淘汰部分落后產能。原材料供應方面,擴大對國產鐵礦石企業的控股,因為在第二部分圖2可以看到,國產鐵礦石比進口鐵礦石價格稍高,這很不合常理,因為在地理位置上本土企業更靠近原材料供應地,那么至少運費上鋼鐵企業就可以省去一部分生產成本。另外,在進行產業布局方面,鋼鐵企業要考慮靠近需求市場,物流成本是供應過程當中必不可少的成本。靠近中東部特別是沿海城市,既方便進口鐵礦石的使用,也靠近需求市場。
2.3 社會責任
去產能需要考慮社會責任,主要體現在環境保護、創造就業。作為傳統“三高”企業,對環境有重大影響的行業,鋼鐵企業需要從“投入——產出”整個流程考慮環境保護問題。主要從原材料的充分利用,廢棄物的處理,排放物的處理,廢品回收等環節,打造一個循環經濟鏈,從而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取得效益最大化。去產能過程中,淘汰落后產能是正確的,但不應該簡單的關閉,從而導致大量人員失業。應該充分拓展淘汰落后產能過程中的相關產業發展,培訓失業人員的操作技能以適應需要應用新技術的崗位需求,從而使其再就業。
3 結論
本文對中國鋼鐵產業的現狀從供給、需求兩方面進行分析。從供給方面認為當前中國鋼鐵產業產出效率不高,即粗鋼在鋼鐵產品結構中占比重過大,原材料成本高,環境效益雖有所改善,但與世界發達鋼鐵企業相比仍然不夠。需求方面,我國經濟下行,全球鋼鐵產能過剩,鋼鐵貿易糾紛不斷,國內國際市場均不利。所以認為我國鋼鐵產業當前處于產業生命周期的衰退期,處于嚴重的產能過剩狀態。
本文從技術創新、經營管理和社會責任三個方面考慮鋼鐵產業去產能,主要是科研投入產出的科研成果要轉化為生產力,這樣才能夠實實在在的為企業的產品更新、優化產品結構帶來變化。去產能必然會淘汰落后產能,但要重視失業人員的培訓適應新技術的應用,從而使其擁有再就業機會。經營管理方面主要是提高行業集中度,重市場行為,輕行政干預。要考慮循環經濟理念在去產能過程中的運用,因為循環經濟帶動的是一個產業鏈的發展,必然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也會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
參考文獻
[1] 遲泓.國際鋼鐵產業發展趨勢及對我國的啟示[J].宏觀經濟管理,2015(1):86-88.
[2] 霍雯.鋼鐵企業物流體系研究[J].中國市場,2015(15):22-23.
[3] 馬遷利.鋼鐵工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J].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2015(3):4-7.
[4] 徐朝陽,周念利.市場結構內生變遷與產能過剩治理[J].經濟研究,2015(2):75-87.
[5] 閆啟平.鋼鐵循環——廢鋼鐵產業發展的核心哲學理念[J].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2015(2):13-14.
[6] 汪五一,滕蔚然,劉鵬.貿易摩擦對中國鋼鐵產品出口影響的實證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5(1):88-94.
[7] 楊莉.我國鋼鐵產業限產政策的歷史反思與生態轉向[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5(3):82-86.
[8] 王慶軍.對軋鋼技術發展的研究與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5(1):55.
[9] 李新創.優化產業布局 提高鋼鐵競爭力[J].中國冶金,2015(6):1-5.
[10] 何維達,林陟峰.亞洲四國鋼鐵產業國際競爭力比較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5(6):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