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君
中國汽車自主品牌取得了長足進步, 卻面臨瓶頸,隱憂多多……
剛剛過去的2015年,中國汽車自主品牌取得了長足進步。最新數據顯示,2015全年,中國品牌乘用車共銷售873.76萬輛,同比增長15.3%,占乘用車銷售總量的41.3%,比上年同期提高2.9個百分點。然而,在表面看似風光的背后,卻面臨諸多發展中的瓶頸,隱憂多多,自主汽車將面臨嚴峻考驗。
產品忠誠度不高
盡管目前自主品牌乘用車在市場占有率賬面上看起來還不錯,但品牌忠誠度并不高。一項針對中國汽車市場品牌忠誠度的調查顯示,國內自主品牌的忠誠度只有17%。有85%的自主品牌車主計劃在購買新車時“更換品牌”,其中僅有30%的車主愿意繼續購買自主品牌。所以,目前自主品牌乘用車這種上升的態勢更像是一種表面的虛假繁榮。消費者選擇自主品牌也許是不得已而為之,或者可以說是自主品牌的產品并沒有足夠的說服力來讓大家繼續選擇它。因為,對一個品牌的忠誠程度是需要品牌廠商提供高質量的產品以及優質的服務來塑造的,這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也是品牌良好口碑積累的一個漫長的過程。
現階段自主品牌廠商通過引進外資技術、或者通過合資生產過程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技術經驗,但更深層次的是需要對這些東西進行消化吸收,變成自己的核心技術,增加產品的競爭力,做到在產品上不落后。另外,自主品牌廠商應發揮更接近用戶市場的優勢,根絕國人特有的用車習慣和市場需求,來研發自己的產品,使得產品更加人性化,增加顧客的滿意度。
與合資品牌溢價拉大
雖然目前自主品牌乘用車的增幅和市場占有率都在上升,但一個尷尬的事實是利潤普遍偏低。具體來看,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溢價進一步拉大,自主品牌在主流細分市場與合資車型的均價差在80%以上,已無成本優勢,單車規模小,成本分攤大,自主品牌平均單車銷量為2.5萬輛,合資品牌則為6.5萬輛;自主品牌形象總體偏低,銷售主要集中在低端,市場競爭環境進一步惡化。如果不從長遠布局的話,當汽車市場洗牌的旋風刮來的時候,被淘汰就會成為必然。預計自主品牌車企整體的利潤不佳的情況可能還會持續,自主品牌車企苦樂不均的情況,還將持續下去,而且這種情況將會越來越明顯。在未來幾年時間內,一些沒有規模、沒有品牌力的自主品牌車企將會逐漸被淘汰,這將成為行業內的正常現象。
自主品牌要想生存得更好,須盡快提升凈利潤,需要成本控制和尋找新盈利點雙管齊下。不過在成本控制上,研發成本、采購成本、運營成本和制造成本的“可擠壓范圍”均已不大,只有在設計成本控制方面,自主品牌尚有“比拼的空間”。而這也使得自主品牌車企不得不尋求市場的新盈利點,增加凈利潤。另外,自主品牌應在提高服務品質,建立服務口碑上狠下功夫,以博得國人的認可。不管怎么做,目的都是增加自主品牌的影響力,增強品牌溢價能力,使得廠商的產品結構更加合理,布局更加科學,營利性更強。
SUV“藍海”將變“紅海”
這幾年SUV火遍中國車市,從2013年初開始,SUV市場銷量就一路飆漲,早期布局SUV的自主品牌借助良好的市場態勢和不錯的產品,成為目前自主品牌的驅動力量。數據顯示,2015年SUV銷售622.03萬輛,同比增長52.39%。然而,SUV畢竟是一個個性化的車型,空間大,越野性強是其優勢,但油耗高,操控性差確是不可回避的問題,從汽車行業長遠發展看,SUV市場的增長空間有限,不會在乘用車整體銷量上占據太大的市場份額。相關資料顯示,目前國內汽車市場已有近150款不同級別的SUV車型,中國品牌、合資品牌幾十家汽車企業打得頭破血流。熟不知,熱鬧非凡的景象背后卻隱含擔憂。隨著大量中國品牌車企進入中低端SUV市場,不遠的未來“藍海”將變“紅海”,過去野蠻生長的SUV將要迎來洗牌。所以在如今SUV大熱時應該考慮這陣風刮過去后大家的生存策略,而不是盲目地放棄主流的轎車領域,來博得一時的利益。
MPV頗有“遺孤”之感
2015年以來,除了在SUV領域,自主品牌在MPV車型銷量上更是一騎絕塵,從銷量上看可以說是這個市場上絕對的霸主。而合資品牌只有奧德賽、杰德等少數車型上榜。這說明,自主品牌在這個領域是可以和合資車抗衡的。
但是,自主品牌MPV占據的僅是這一市場的入門領域,只是在低端商務運輸市場廝殺。相對來說利潤率較高的商務、家用MPV或者是旅行車等市場則大都被合資品牌包攬。自主品牌MPV銷量上的繁榮更多靠走量來支撐整個品牌的策略。
另外,消費者對MPV的定位為“商客兩用”車。以上特點雖然滿足了家庭出游和商務差旅需求,但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使用率較低且油耗較高,勢必導致比轎車與SUV市場更易飽和。此外,大型SUV的出現與交叉型乘用車的改良亦對其市場空間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擠占。特別是隨著近幾年的發展,SUV與交叉型乘用車都在向 MPV領域靠近,MPV的概念也越來越模糊。隨著國家對節能減排方面的政策出臺,也讓MPV頗有“遺孤”之感。此外,MPV畢竟是小眾市場,基于成本以及現實汽車市場情況,發展壯大并不容易。因此對自主品牌而言,如果沒有科學長遠的發展規劃,在這一領域的前景堪憂。如果2016年,合資品牌產品價格繼續下探,市場覆蓋面更廣,新一輪大城市限購政策的出臺必然將使自主品牌生存環境更加惡劣。也許自主品牌的冬天會來的更快,來的更兇猛,行業洗牌或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