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良
摘 要 自卑心理是因為個體對自我所做的評價不當而產生的一類消極心理體驗。它是人類的正常心理,并非變態的象征。相反,自卑與補償是個體追求優越的動力根源。正是因為自卑感的存在,個體才會努力尋求補償,才會持續不斷地向上奮斗,從而獲得優越。它對所有積極的成長起著一種激勵作用。
關鍵詞 自卑情結 追求優越 補償
中圖分類號:G4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8.084
Abstract Inferiority complex is a kind of negative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which is caused by the improper evaluation of the self. It is the normal human mind, not a symbol of metamorphosis. On the contrary, the inferiority and compensation is the motive source of the individual pursuit of superiority. It is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a sense of inferiority, the individual will strive to seek compensation, will continue to struggle, and thus obtain superior. It has an incentive to all positive growth.
Key words inferiority complex; pursuit of superiority; compensation
1 理解
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即自我評價偏低,是指由客觀或主觀等原因所造成的個體自信心缺乏,并使個體懷疑或否定自身的能力與價值。
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自卑感在個體心理發展的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認為自卑情結是個體不能補償正常的自卑情感而產生的一種狀態。1907年,阿德勒提出了“自卑感(feelings of inferiority)及其補償(compensation)”,他指出自卑與補償是針對特定的生理缺陷的,一個人如果在生理上存在著缺陷或不足,就會產生自卑感。之后,他又提出自卑與補償不僅針對特定的器官缺陷,還針對個體在生理和社會等方面處于低劣狀態的普遍情境。個體會因為生理缺陷而產生生理自卑,社會地位低下等原因產生社會自卑,更會產生心理自卑。此外,他還認為自卑感其實是與生俱來的。因為個體在嬰幼兒時期,生理、心理以及社會等方面都處于劣勢地位,他們需要依賴成人的照顧,因而他們會感到自己的弱小,從而產生強烈的自卑感。
阿德勒認為自卑感并不是變態的象征,而是所有人類的正常心態。他把自卑與補償看作是個體追求優越(striving for superiority)的動力根源,而追求優越是個體行為的根本動力。正是因為自卑感的存在,個體才會努力尋求補償,才會持續不斷地向上奮斗,從而達成優越的愿望。
然而,擁有自卑感的人也經常會將自己的缺點與他人的優點相比,因而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完全沒有存在的價值,從而喪失對生活的希望,產生悲觀厭世的心理。
2 自卑情結的成因
2.1 生理原因
由于遺傳等因素的影響,或是由于后天的一些疾病或是事故等原因,不免有些人會在身體方面有些先天的不足。當這些少數人處于大多數“完好”的人當中時,產生自卑情結是無法避免的。
2.2 家庭原因
父母對孩子的溺愛、忽視以及過度嚴格都會導致孩子產生自卑情結。被溺愛的孩子從小受到父母太多的關注,萬事都按照自己的想法辦。他們會認為自己所享受的一切是應該的,以致當他們不再是別人關注的焦點之后,便覺得無所適從。他們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也不會與人合作。遇見問題只能向別人求救,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卑情結。被忽視和冷落的孩子也易產生自卑情結。由于不被關愛,他們會認為世界是冷漠的,一遇見問題就只能退縮,不懂得自己只要稍一努力就能夠得到別人的喜愛和尊重。而被過于嚴格對待的孩子,基本得不到父母絲毫的表揚,覺得自己無能,永遠比不上他人,由此形成了“自卑情結”。
2.3 學校原因
學校教育也有非常巨大的影響。學校教育采用的基本都是集體教學,即用同種教學方法去教育不同的孩子,從而忽視了每個孩子的特異性。每一個孩子的性格和能力不同,他們所需要的教育方法也不一樣。由于不適應教育方法,孩子跟不上老師的授課進度,慢慢會覺得反正也學不懂,所以干脆不學放棄自己。老師只關注成績好的孩子卻忽視甚至放棄成績落后的同學,也會導致自卑情結的產生。
2.4 自身能力原因
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個體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要與人交往和合作,在這個過程中,個體差異就愈加明顯。有人能力好,無論做什么都能輕松成功,但有人無論多努力都無法做到盡善盡美。這些對比無疑都會使得個體產生自卑情結。
2.5 社會原因
社會風氣日益下降,不平等現象也日益頻繁地出現。人們對待一個人的方式會由身家背景、容貌長相等有所區別,而這樣的不平等對待自然會使得那些各方面都不拔尖的個體產生自卑情結。
3 自卑情結的類型及特點
根據自卑表現形式的不同,可以將自卑分為情境性自卑和心因性自卑。
3.1 情境性自卑
情境性自卑是指個體在某些場合會表現得非常有自信,但是在另一些場合又會認為自己技不如人從而感覺到低人一等,故也稱技術性自卑。這類自卑很常見,基本人人都曾經體驗過。但這種自卑并不會真正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
3.2 心因性自卑
所謂心因性自卑是指無論個體處在什么樣的場合,總是會懷疑和否定自己的能力從而認為自己無能或能力不夠,因此也叫人格自卑。
心因性自卑又可以分成以下三種:(1)氣質性自卑。個體的人格由遺傳而來的氣質與個體所生活的環境共同決定。如果個體本身遺傳而來的氣質就稍顯自卑,那么再加上后天環境的強化作用,個體的自卑將愈強烈。(2)認知性自卑。這種自卑是由于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過分關注自己,對自己的要求過于嚴苛,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故而對自己的評價過低,并且認為這樣的狀況是不能夠改善所引起的。(3)創傷性自卑。這類自卑是指原本很有自信的個體,由于生活、事業等方面所遇見的挫折經歷而變得容易輕視自己,從而對自己做出不合理的評價。
4 關于自卑的研究現狀
國外對自卑的研究可分為五個方面:自卑的心理機制及本質的研究;自卑的測量;自卑的性別研究;自卑的年齡階段和發展研究;自卑的預防與治療研究。
4.1 自卑的心理機制及本質研究
1992年Showers提出由于自卑者對自身的認識不足,沒有確定的自我圖式,總是看到自身優點的同時看到許多缺點,并用這種方法來組織自我知識,這種傾向更加劇了個體的脆弱性,使個體陷入自卑。后Steele提出自卑者對自身模糊的認識以及對他人關心的不確定感知,使得他們無法輕易地對他人作出準確的判斷。Eilath提出自卑對人社會認知的判斷存在偏向。Sandra hein提出自卑情緒是判斷個體終生抑郁的標準之一。
4.2 自卑的測量
對自卑進行測量的量表主要有兩個。其一,F1eming和Courtney所修訂的自卑感量表,共33個項目,采用7點評分,有自敬,社交信心,學業能力,外表以及體能等5個維度,總得分表示個體的自卑感。得分越高代表個體自卑感越弱,得分越低則個體自卑感越強。其二,Herbertt Sorenson的自卑感測驗,共包括22個項目,作“是”、“否”回答即可,“是”記1分。得分越低代表個體自卑感越弱,得分越高則個體自卑感越強。
4.3 自卑的性別研究
1989年,Tashakkori等針對抑郁者的性別、自我感覺和自卑進行因素分析研究并發現:自卑伴隨抑郁產生,但并不是在自我信念系統的所有方面都會發生;性別作為自卑和抑郁的中介物,女性中自卑和抑郁的關系遠比男性中緊密,并且女性會比男性表現出更多的自我貶低傾向。
4.4 自卑的年齡階段與及發展研究
研究從幼兒到成人的自卑均有涉及,并且以年齡為劃分標準。Fichman等人研究了青少年在夏令營中的各種表現,發現青少年在“興趣活動”和“有危險活動”中的自卑呈現差異性。
4.5 自卑預防與治療研究
自卑預防與治療的研究最多,是研究的熱點。Melanie J.V.Fennell提出自卑的本質核心是自我否定,并運用認識療法和行為療法去改變個體的心理狀況和行為特征,起到了極大的影響作用。
5 阿德勒的自卑情結與補償
1870年,阿德勒出生在一戶富裕的猶太家庭,但他的兒童生活卻是很不幸的,身體的孱弱和無休止的病痛剝奪了他幸福的權利。他的身體一直非常虛弱,很小的時候就不幸地患上了佝僂病,疾病使得他身材矮小,并且后遺癥使他一生都行動不便,之后肺炎又險些讓他失去生命。種種不幸的經歷已讓阿德勒對身體的缺陷格外地敏感,然而他還有一個十分完美的哥哥,相較之下,阿德勒的心中更充滿了自卑。
但他并未就此沉淪。他立志從醫并順利進入維也納大學,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他在維也納醫院工作,后成為一名精神科醫生。1902年,他受到弗洛伊德的邀請參加了心理學研究會后,便開始正式接觸心理分析。1907年《器官的自卑感及其生理補償》的發表象征著他自卑補償思想的萌芽。1910年,他不僅成為了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的主席,還成了《精神分析》雜志的主編。他在《神經癥的性格》一書中提出了個體心理學,并創建了個體心理學派,吸引了眾多追隨者,還創辦了《國際個體心理學》雜志。他一生致力于對兒童的指導教育,收獲了巨大的成功。
阿德勒并沒有被自身身體上的缺陷所擊敗,相反,他一生尋求對器官缺陷和生理自卑的補償,最終實現了完美超越。
從自卑到超越的成功實現者不僅僅只有阿德勒,卡夫卡、郁達夫、曹操、霍桑、沈從文、霍爾頓等為我們熟知“大師”們都是成功的自卑超越者,然而我們實際生活中的例子還有更多,他們或許已經成功超越了自卑,或許正在超越自卑的路上。
6 克服自卑情結,獲得補償
克服自卑感與追求優越是人類的天性。優越感就是個體對自卑的補償,當個體在某一方面受阻時,若能在其他方面找到新方式,就能獲得優越感。
阿德勒除了提出“自卑情結”等概念外,還提出了“超補償”的概念。所謂超補償,即是個體通過極大努力從而使得先前的缺陷成為自己的優勢。胖子可能會因為別人的嘲笑而感到自卑,但若嚴格控制飲食,再進行適當的運動,這樣的人也可能會成為一個人人羨慕的瘦子;口吃的人會對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感到自卑,但若加強訓練,這樣的人也能會成為著名演說家;體弱的人會對自己的體質感到自卑,但若加強身體鍛煉,這樣的人也可能會成為頂級運動員。
有自卑情結并不可怕,因為我們還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從而獲得補償。但真正可怕的是有“自卑情結”卻放任不管,甚至自暴自棄、任其發展,最終沒能在自卑中“爆發”,便只能在自卑中“滅亡”了。
參考文獻
[1] 葉浩生.心理學史(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2] 蒙家宏.大學生自卑心理研究[D].2005.
[3] 楊淑民.大學生的自卑情結及其心理干預[J].中國成人教育,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