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丁·庫完
少數民族漢語教學,其實指的就是在少數民族學校中有計劃、有目的的設置漢語課程,使少數民族學生能夠自由應用漢語展開口語與書面交流。同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在1978年更是提出了“民漢兼通”的少數民族人才培養目標,在哈薩克族學生學習中積極展開“雙語”教學,使之在高中畢業之際實現“民漢兼通”,由此可見,漢語教學在哈薩克族可謂是歷史悠久。為此,筆者以哈薩克族小學生為例,提出幾點提高漢語教學水平的辦法。
一、發揮教師導向作用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需具體結合哈薩克族小學生在漢語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展開針對性的教學。對于哈薩克族小學生來說,在漢語學習中主要表現為:聽說障礙,即聽課半知半解,說話吞吞吐吐,語序毫無邏輯;寫字困難,即漢語生字學習后,即使會讀,寫起來也比較吃力;課文朗讀障礙,即課堂上朗讀無法較連貫的朗讀課文,有時甚至直接用維語代替;寫句子障礙,即在看圖寫作文或是寫日記中,時常出現語句不通、成分殘缺的情況[1]。基于此,教師就可具體結合少數民族學生的情況,合理選編漢語學習教材,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強化自身同其它教師間關于漢語教學內容的交流,借鑒其它教師優秀的教學經驗,取長補短。同時,鼓勵哈薩克族學生主動同漢族學習交流,從而使之在日常口語交際中不斷提升自身漢語表達能力。
二、強化口語訓練
在哈薩克族,部分偏遠地區少數民族學生因本身就缺乏漢語語言環境,且漢語水平也不是很好,故在課堂上也多用哈語,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漢語教學的順利展開。基于此,在哈薩克族小學雙語教學中,強化對小學生漢語口語的訓練,提升小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是提升少數民族漢語教學關鍵所在。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需積極引導學生養成說漢語的習慣,規定學生在課堂上必須使用漢語,若不會說,教師可給予相應的師范,讓學生模仿,務必讓學生時常說漢語、用漢語,而且對于表現好的學生,教師還可采用發小紅花,或是全班表揚等形式給予其鼓勵,讓學生樹立說漢語的信心,提高自身漢語表達。同時,在教學中還可展開“看圖說話訓練”,逐步引導學生養成漢語思維習慣,特別是小學的低年級學生,教師可在充分應用教材圖片的基礎上,讓學生先觀察圖片,后用漢語表達,且在表達中,引導學生按照一定順序表達,最后,教師根據學生表現,給予必要的鼓勵與表揚,以此來全面調動少數民族小學生漢語學習的興趣,主動學習漢語,并逐步提升自身思維能力,從整體上提升漢語教學效果。此外,教師還可采用多元化形式訓練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表達能力。如在班會上展開講故事比賽,先讓學生聽一段漢語故事,后引導學生模仿表達;或是利用早讀課時間,讓學生朗讀背誦一些五言絕句與兒歌、諺語等;亦或是放學時,布置簡答的漢語聽說練習,要求學生回家看新聞、聽廣播,回校后復述等,以此來逐步強化學生漢語聽說能力。通過這樣一種游戲形式,不僅可以活躍整個課堂氛圍,鍛煉學生反應能力,還可以全方位激起學生生詞記憶,強化維吾爾族學生對漢語的輸入與輸出,而且教師也需要適當的給予學生鼓勵與表揚,以免學生失去游戲興趣,從而讓學生在游戲中掌握更多詞匯。
三、積極展開游戲教學
對于小學生來說,不管是漢族小學生,還是哈薩克族小學生,好奇心強、愛玩是其天性,為此,在哈薩克族小學漢語教師實踐中,教師可積極采取游戲教學法,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漢語,在游戲中掌握新知。如在有關蔬菜生詞的詞匯學習中,教師就可展開一個名叫“超級大輪蹲”的游戲,即:教師先準備好寫有各種蔬菜名字的生詞卡片,并向學生展示,現場示范生字讀音,糾正學生發音,而后結合卡片的數量選出等量學生站在臺上,依次發放卡片,待學生拿到卡片后,游戲開始。這時,若教師說道“茄子”的時候,手拿“茄子”卡片的學生則必須站出來大聲重復卡片名,并做“蹲下——起立”動作,而后喊出另一種蔬菜名,以此類推,由教師對學生的反應與發音情況進行評價。
四、積極展開實踐活動
在哈薩克族小學漢語教學中,需突出強調漢語的工具性,將提升學生漢語應用能力作為主要教學目標,從而在漢語教學實踐中,積極展開各類實踐活動,給予學生說漢語的機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如在校內展開朗誦比賽、漢字聽寫比賽等,以此來調動學生主動性,提升教學效果。同時,要求校內所有課程均用普通話授課,而低年級的學生可適當結合哈薩克語,從而為少數民族學生創設一個學習漢語的環境,并鼓勵學生在課內均用漢語交流,以此來不斷提升學生的漢語表達能力。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少數民族中,需積極展開雙語教學,切實提升少數民族學生漢語學習的興趣,使之明白漢語的工具性與學習的重要性,并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出教師的引導作用,積極引導少數民族學生主動說漢語、寫漢語、用漢語,在游戲中,在各類社會實踐活動中,切實提升少數民族學生的漢語應用能力,從整體上提升少數民族雙語教學中的漢語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 古力巴哈爾·吉吉阿布都拉.淺論小學漢語教學的些許啟示[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4,(12):40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