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建花
【關鍵詞】 想象力;表象;求異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21—0101—01
想象,是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提取、加工、改造、重新組合形成的過程,它是思維的一種特殊形式。想象是寫好文章的前提條件,沒有想象,就不會有生動、形象、可愛的意象,甚至也就不會有文學藝術。那么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呢?
一、 儲備表象
現代豐富多彩的生活和感悟為想象插上理想的翅膀,想象更是離不開現實生活。所以在語文教學中除了應用好課本上的文本及精美插圖外,還應博采廣取,為學生定制相應的課外閱讀書目,指導學生課外閱讀,增大課外閱讀量,并注意培養學生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充分積累素材,加強表象儲備,為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打好基礎。訓練時,可圖文互譯,先呈現文字材料或圖畫,指導學生在細心觀察、體味文字材料或畫面的前提下,有創造性地提取、調動表象儲備,展開想象,就文字材料繪制簡筆畫、意象畫,或就畫面情景說一段話。
如,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狼》一文,可先讓學生觀察課本插圖,再根據自己的感悟,用現代語表達圖意,再指導學生理解課文,比如:看懂了圖意,就不會把“犬坐于前”一句中的“犬”理解為“狗”,而是“像狗一樣”。這樣不僅可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可降低課文的難度。也可采用聽音響,看視頻說話,先播放一組聲音,如風聲等,結合現實生活,讓學生通過想象說出自己的感想或頭腦中的表象。也可通過看一段編輯過的無聲視頻,讓學生通過想象給視頻配音,如七年級上冊《“諾曼底”號遇難記》便可讓學生配音,通過配音來理解當時的場景和船長的思想感情。在課堂教學時,使用想象體味閱讀法,可增加表象儲備。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文本的基礎上,進一步揣摩、想象,讓文本與表象溝通,使文字材料轉化為鮮活有趣的活動情景與畫面,以此促進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深加工。
二、尋求相似
茅盾在《白楊禮贊》中由白楊樹聯想到了北方的抗日軍民,聯想到了民族精神。這樣把自然景物同社會現象聯系起來,把生動的形象同深刻的思想聯系起來,使作品獨具風格。同時也可將不同的兩篇文章聯系起來,尋求相似性。
如,七年級上冊《貓》,流露出作者一種熱愛小生命,同情弱小者和敢于自我反思,自我剖析的感情。魯迅的《風箏》一文,由于生活的經歷和思想的深廣,想起兒時因不許放風箏而扼殺了弟弟的玩的天性而倍感悲哀。這兩篇文章主旨相似,都表達了自我反思,自我剖析,自我批評的思想感情,通過對比尋求相似,可大尺度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三、 求異與發散
如,學習魯迅先生的《故鄉》后,讓學生結合現實生活實例和感悟,通過大膽想象續寫50年后宏兒回故鄉看望水生的情景。有的學生說:水生帶領著他的子孫成了種西瓜的專業戶;還有的說水生的后代考上了浙江大學,利用所學知識在海邊發展養殖業“闊了”……,把原本悲涼凄楚的氣氛變成了熱情洋溢的相會場面。再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結局雖然是固定的,但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去寫,“假如于勒回來(富或窮)會怎么樣”(課后練習題)?學生就會對小說原有文本感知的基礎上大膽地重新去創造,對故事中的人物、畫面、細節等做廣泛的創新與拓展,或是順向思維,或是逆向思維;在想象力的培養中,擬一些馳騁想象的作文題目,更是人們常用的訓練方式。其實,在這些構思與想象中,學生的思維不由得就會打開或拓展,或天馬行空或自由馳騁。這都是非常有利于創造性思維的鍛煉與激發。
四、表象重組
通過寫作訓練培養學生,形成想象的能力。想象不是表象的堆砌,而是按表象的自身規律“重新組合”,是一種嚴格的構思過程。如,在作文教學中,讓學生根據一幅畫面內容展開想象:大街上一不明原因倒地的大爺,大伙兒都七嘴八舌,圍觀者形成一個圓。學生要根據畫面人物特點,場景,想象圍觀者的對話及內心想法,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學生激情飛揚,有的同學以“零的啟示”命題,有的以“有種病叫----冷漠”命題,有的以“誰來救救我們的父母”命題……,學生有了興趣,想象力豐富了,寫作起來便得心應手。又如古詩詞教學中,往往是點到為止,即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體會這“意無窮”,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進行合理想象,加以補充。陸游的《釵頭鳳》上闋結尾,“錯,錯,錯”,一連三個“錯”字,但這到底是誰錯了呢?下闋結尾“莫,莫,莫”,在極其沉痛的喟嘆聲中全詞也就由此結束了。是真的結束了嗎?可點撥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展開續寫,寫出陸游與唐婉后來的愛恨情仇。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