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珍
【關鍵詞】 作文水平;人文精神;師生合作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21—0107—01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強化人文精神的方法很多,其中,可以從多維度、科學的評價中激發學生作文的積極性,強化人文精神的培養。作文評價,既可以點燃學生的寫作火花,提高學生的作文質量,也可能調正學生的思緒,激發靈動的生命,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清代教育家嚴昊先生說“教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我們與其苛求,抱怨學生,不如用心去發現學生的點滴進步,在肯定學生個性與創新的同時,給學生點燃一盞明燈,讓其樹立寫作的信心,體驗成功的樂趣,照亮他們的人生。寫作后的評價,既要評議學生作文水平的發展狀況,如是否表達了真情實感,是否做到內容具體,中心明確等;也應評議學生在寫作中表現出來的價值觀,人生觀是否健康,是否具有人文精神。所以我們不能一刀切。要以鼓勵、表揚等積極評價為主,要善于挖掘學生習作中的閃光點,充分肯定。對習作中的問題,教師要用平和的心態,商量的語氣,探討的態度幫助學生分析問題,找出原因,采用多維度、科學的評價手段。
1.小組評價,共同交流
《語文課程標準》關于寫作教學的表述:“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這里的“表達”是一種靜態的書面表意活動,“交流”則是一種動態的表意活動,意指學生將自己寫的文章讓他人觀看、賞析,達到相互袒露內心、傳遞信息的作用。
在接下來的共同交流環節,容易出現問題。在這個階段,小組成員間常常無法進行有效的互動交流,有些交流則成了學優生發揮自己潛能、表現自己才能的舞臺,而相對而言的學困生則往往被忽視,無形中失去了思考、發言、表現的機會。有些交流缺乏必要的前提準備就匆忙展開討論,學生發言七嘴八舌,沒有中心,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索、創新精神。所以作為一名語文老師,要與時俱進,靈活運用,和自己所帶班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的具體水平緊密結合,這樣的小組評價,共同交流,效果才能顯著。如筆者在多次的習作講評中,我讓學生聆聽,辨別,欣賞別人的作品,提出意見——如果是我,我怎么寫?相互交流,不斷改進完善,思維在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2.師生合作,共同參與
多維度、科學的評價與激發學生作文的積極性緊密結合起來,效果才會明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這一環節在作文評價中尤為重要,起著承接的作用:不僅鞏固了上一環節的效果,還使學生初步形成一套“標準”。如,展示幾篇典型的習作,這里的“典型”是指教師了解全班這次習作存在的共同問題,選出“代表作”,利用投影儀展示,師生在進行錯別字和病句常規修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內容表達進行評價,并對照自己的習作,自主思考,有利于習作的改進,激發思維,熏陶個人感情。又如,在《假如我是……》作文指導中,結合實際,創設了一個情景:我們縣城公園的草坪又綠又軟,同學們有沒發現這段時間有什么改變嗎?讓他們觀察,發現,思考,然后寫一篇作文。他們觀察后會回答:“現在草坪的草變得稀稀疏疏了,還出現了一條條的‘路來。”接著順勢引導:“怎會這樣的呢?”這時同學會想到是因為同學不注意愛護,任意踐踏。于是讓學生想象,假如你是草坪的一棵草,你會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說的呢?一個簡單的情景,讓他們變換角色設身體驗,引發人文思考,培養人文素養。
3.教師結合實際,綜合評價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個不停息。”在教學中,筆者發現好多學生往往不能把作文與自己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這就要求我們老師結合實際,綜合評價。在多維度、科學的評價中激發學生作文的積極性。在構建生活作文教學的大課堂中,讓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表達生活,讓學生愛作文,會寫作文,能表達自己的獨到發現和切身感受,不斷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傳承優秀的人類文化,燃亮學生的人文精神火花。
另外,教師對學生習作做出的評價可采用星級制和評語相結合的形式,將全班習作分為三個星級,并出臺相應的標準。評語既要有針對性、啟發性,又要有激勵性、趣味性。評語要尊重學生的差異,關注學生的心靈,體會學生的心理狀態,以鼓勵進步為原則,激發學生的作文熱情,點燃人文之火,培養他們的人文精神。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