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小鹿
近期,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貶值的趨勢明顯,自去年12月以來在岸市場匯率走弱約3%。匯率調整本是正?,F象,但在近兩周股市動蕩的背景下,人民幣的“貶值”引起了投資者的高度關注,國內民眾對人民幣貶值的擔憂開始加劇,而美元的持續強勢也似乎給迷茫中的中國投資者一絲光亮,正如當年大媽抄底黃金引發熱潮一樣,一次“換美元”潮似乎就在眼前。
其實,只要稍作理性的分析就可以發現,大規模兌換美元沒有必要。
首先來看2015年8月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貶值的主要原因。
第一是央行政策讓人民幣逐漸與美元脫鉤。自去年8月以來,人民銀行已經多次明確將調整匯率政策框架,轉向更多地參考一籃子貨幣、更加市場化和更具彈性的匯率形成機制。事實上,雖然今年1月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加速貶值,但其對一籃子貨幣則大致穩定,這也印證了當前人民幣已經逐漸與美元脫鉤的現狀。第二是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有些被高估。隨著美國經濟的復蘇,美元持續強勢,包括歐美、新興市場國家等貨幣在2015年8月之前一年均相對美元貶值幅度5%-10%甚至更多,而人民幣則相對美元并未明顯貶值,因此形成了人民幣高估的情況。最后是國內“資產荒”的影響。2015年8月“股災”以來,“資產荒”成為國內資本市場主要矛盾之一,表現為金融資產回報率全面下降,導致資本對外投資需求上升,這從利率平價和供求角度支持人民幣貶值。
由此可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貶值的主要因素是政治和資金面因素,而不是通常的基本面因素。
再來分析人民幣的未來走勢。一種貨幣貶值的因素主要是基本面的市場因素和政府的主導因素,不過從這兩方面看來,人民幣繼續大幅度貶值的可能都很小。
此次人民幣貶值與當年的泰銖、盧布不同,不存在崩盤的可能。泰銖崩盤的背景是東南亞危機。當時東南亞國家有大量外債,資本的外逃導致實體經濟撤資嚴重,進而引起了國家經濟崩潰;俄羅斯盧布危機的背景是原油價格暴跌,導致俄羅斯經濟重創,GDP直接下滑了超過6個百分點。2015年中國經濟基本面下滑并不大,GDP仍保持7%左右的增長。人民幣貶值既不是外債問題,又不是實體經濟嚴重惡化,所以人民幣不會出現大幅貶值,也不存在大量資本外逃導致經濟崩盤的可能。
而從政府行為看.中國政府利用人民幣大幅貶值這一匯率工具的可能也不大。人民幣對美元大幅貶值的確會對對促進出口產生效果,但國際大環境變動,外需疲軟、出口競爭對手相應貶值等因素會在很大程度上抵消掉人民幣貶值的效果。相反,人民幣大幅貶值可能會進一步加劇貶值預期,引發資本外流,沖擊國內金融和經濟穩定。
因此,不管是出于經濟因素還是政府政策,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繼續大幅度貶值的可能性不高。
最后,還要分析下投資美元的收益前景。
這次不少人兌換美元的目標跟2013年中國大媽大舉買入黃金略有不同。當時投資者是抄底黃金以期獲得“增值”收益,而當前民眾對“美元”的需求基本上都是出于“保值”的目的,是對當前“資產荒”現狀的盲目選擇,對外匯市場的了解不夠充分。
外匯市場跟商品市場有很大的不同,人民幣升值或貶值,不僅要靠對美元匯率走勢,還需要看其實際購買力。雖然對美元匯率下降,但人民幣仍能夠買到更多的歐元、英鎊、日元等,對美元匯率的走低實際上并不會對人民幣的幣值有太大的影響。就在人民幣對美元出現貶值的最近兩年,相對全球一籃子貨幣來說,其購買力依然在上升而非下降。
不僅如此,更重要的是,美元真正大幅升值是在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初,如果僅僅是單純的沖著持有美元以保值和增值,投資者可能已經錯過了最好的時機,面臨踏錯節奏的風險。
綜上所述,靠兌換美元來保值甚至增值并不是無風險套利,就算有收益,也不會太大,4%左右的收益相對穩健型理財產品沒有任何優勢。為不高的收益而負擔美國資本市場的風險,是個不怎么明智的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