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漱如
關鍵詞:股市
注冊制、熔斷機制、戰略新興板……2015年年底一系列新舉措和改革提出,預示著今年的股市必將是風起云涌的一年。
2015年12月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關于授權國務院在實施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中調整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有關規定的決定(草案)》。明確提出,在決定之日起兩年內,授權對擬在上交所、深交所上市交易的股票公開發行實行注冊制度。
提到注冊制,我們不妨先來了解一下A股發行制度的前世今生。
我國股票市場起始于1990年末,經過近1 0年的“審批制”階段,2001年3月開始推行“核準制”下的“通道制”準入制度,2004年2月起,我國開始實施“核準制”下的“保薦制”準入制度至今。
經過十幾年的檢驗,核準制顯露出了一些弊端。擬上市企業為順利通過發審會出現“過度包裝”現象,從而導致估值偏離;因為政府控制發行規模和節奏,束縛了企業的發展等等。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中國,這些問題越來越凸顯出來,改革勢在必行。
注冊制是一種更為市場化的股票發行制度,它與核準制的劃分標準在于審核機關是否對公司的價值作出判斷。當然這并不代表證監會不需要審核了,也不代表降低了上市的標準和要求,而是更加強調事后監管。
據《證券日報》推測,注冊制改革有望在今年6月份正式啟動。屆時,發行制度的變更能否平穩過渡,給予市場充足的緩沖期和適應期,我們拭目以待。
2015年12月4日,上交所、深交所、中金所正式發布指數熔斷相關規定,熔斷機制正式進入股民們的視野。
熔斷機制的初衷是為廣大股民撐起一把保護傘,然而,撐傘第一天A股市場就下起了“大雨”。1月4日,A股今年第一個交易日,滬深300指數跌幅連續達到了5%和7%兩個熔斷閾值,導致交易暫停和全場休市。安靜了沒兩天,1月7日,開盤僅15分鐘,滬深300跌幅至7%,再次觸發熔斷至收盤。
這一結果出乎意料,不免讓人心生疑慮,A股大跌和熔斷機制之間是否存在某些因果關系?眾所周知,股市的漲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熔斷機制只是一種抑制市場過度波動的手段,并沒有神奇的“超能力”。但盡管如此,此時的證監會已無法“視而不見”,在7日晚間宣布暫停熔斷機制。
僅僅實施了4天的熔斷機制就“夭折”了,不禁引起我們的反思。熔斷機制不是中國的先例,美國在1988年就建立了熔斷機制,初期也遭過許多質疑,也觸發過熔斷,但經過不斷的調整,運行20多年,確實起到了“保護傘”的作用。
歷史驚人的相似,中國式熔斷機制要想真正的起到股市“保護傘”的作用必須進行深度的反思與變革。
2015年12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進一步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優化金融結構的實施意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表示,《意見》的出臺意在重點解決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降低企業杠桿率、分散金融體系風險等三個問題。
不難看出,直接融資將成為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而直接融資的重要環節就是股票市場。股票市場的重要性正在不斷提升。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今年的股票市場值得期待。
關鍵詞:人民幣
對于人民幣而言,2015年是一個劃時代的年份。這一年人民幣經歷了三次重大轉變:“8. 11匯改”、“入籃”SDR、CFETS(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新匯率指數,與美元脫鉤。
2015年8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完善人民幣中間價報價機制。這標志著人民幣匯率朝著市場化邁進了重要一步。
央行對人民幣匯率的管理工具主要是日波幅限制和中間價。過去匯改主要針對日波幅限制的擴大,由最初的擴大0.3%至2%,已基本滿足人民幣日波動的需求。
相對而言,中間價的改革卻相對滯后,“8·11匯改”完善了中間價形成機制,把確定中間價的主導權交給了市場。
2015年12月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式宣布將人民幣納入SDR儲備貨幣籃子。成為了繼美元、歐元、英鎊、日元之后的第五種入籃貨幣。今年10月1日正式生效,這將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里程碑,從此人民幣將作為一種全球儲備貨幣登上歷史舞臺。
從理論層面來講,入籃后,人民幣的國際持有量將會有所上升,也可緩解人民幣的貶值壓力。但要想真正意義上的吸引全球投資機構對人民幣的儲備和持有,還需要外界對人民幣有更大的信心,保持幣值相對穩定。
人民幣入籃可謂機遇與挑戰并存。人民幣實現可自由兌換,小到出國留學、旅游、購物,大到海外投資、置房、置業,門檻都將有所降低,也減少了換匯的煩惱,但卻可能會產生大量資本外流的情況。
2015年12月II日,CFETS新匯率指數公布,劍指美元。
美元作為世界貨幣,人民幣以往政策一貫是盯住美元。人民幣盯住美元后,恰逢美元大跌,人民幣跟隨美元的步伐,一路大跌。此時正是中國改革開放階段,這讓中國毫無懸念的成為了世界工廠。
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加之美聯儲加息通道開啟,美元新一輪的升值趨勢勢不可擋,此時,人民幣與美元脫鉤,便可穩坐釣魚臺,不必像其他新興市場貨幣那邊措手不及。
2016年,人民幣貶值仍然是中國經濟所面臨的一大風險。自從2015年“8·11匯改”后人民幣貶值預期一直未變,不過央行也出臺了對應措施,以保持人民幣幣值的相對穩定,因此,多數經濟學家預計今年人民幣將穩中有降,投資者不必產生恐慌心理。
在人民幣進一步市場化、中國資本進一步開放的前提下,如何維持匯率穩定,我們拭目以待。
關鍵詞:銀行
2015年,對于中國銀行業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的一年。多次降準降息、銀行凈利潤增速放緩、存款保險制度實施、大額存單發行、不良貸款率上升、存貸比取消等等,這些都是2015年銀行業不得不提及的熱詞。
從2015年2月5日央行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開始,2015年的銀行業注定與“降準降息”密不可分。降息5次、降準4次,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由2 75%降至1.5%,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從5 6%下調至4.35%,大型機構存款準備金率由20%降至17%。
銀行利率持續下調,整個活期理財市場持續低迷,投資者對定期儲存和銀行理財的興趣持續降低,此舉強有力地倒逼銀行業改革,各大銀行紛紛推出與互聯網相結合的產品,從而涌現出了更多的投資渠道,為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上市銀行三季報顯示,除了交通銀行外,其余四大行凈利增速均跌破1%,從這些數據中不難看出國有銀行凈利增速“零時代”正在逼近。
相比于國有銀行,以往業績增速較快的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也表現乏力。股份制銀行中,只有平安銀行一家實現了兩位數增長,凈利潤增幅13.04%,其他銀行均表現平平。
伴隨經濟下行壓力,各大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上升趨勢明顯,對于體量較小、業務模式單一的城商行而言,資本補充壓力更是不言而喻。隨著IPO的重啟,2016年或將迎來城商行上市潮。
2015年對于銀行業而言是并不輕松的一年,2016年銀行業在面臨種種困難與機遇的前提下如何改革創新,面對投貸聯動融資、不良資產證券化、民營銀行設立常態化、銀行子公司等2016年銀行業關鍵詞該如何發力,是留給每一位銀行業管理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對于2016年的經濟形勢,經濟學大咖預測將會是經濟調整最困難的一年。此言論一出,讓對2016年充滿期望的投資者瞬間被澆了盆冷水。但換位思考經濟調整期面對困難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在“迷霧重重”的經濟形勢下發現曙光,更是考驗每一位投資者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