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全球價值鏈為研究視角,運用1995年~2011年世界投入產出數據庫,從價值鏈升級和價值元升級兩方面對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從需求效應和生產結構效應出發對我國增加值變化進行了分解。研究發現,我國產業結構在價值鏈和價值元方向上都表現出明顯的升級趨勢,產業結構存在一定的優化空間。
關鍵詞:全球價值鏈;產業結構升級;增加值分解
一、 引言
近年來,隨著國際合作的不斷加深,國際分工已由原來的產業間分工和產業內分工逐漸轉向以工序、環節為對象的產品內分工,全球價值鏈(GVC)的概念也被廣泛采用。全球價值鏈通常用來描述某種商品或服務從生產到消費的一系列價值增值活動,它將重點聚焦于生產過程中的價值增值環節,而這些環節又由不同國家、不同行業的企業所創造。這種全球化的生產模式也較為準確地反映出當今國際分工現狀。
在全球價值鏈下,一國產業結構升級方式發生變化。在傳統研究中,產業結構升級方式一般表現為由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逐漸轉變,或者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而許南和李建軍(2012)指出,在全球價值鏈下,由于不同價值鏈中既包含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也包括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生產環節,因此,全球價值鏈下產業結構升級應既包括由低梯度產業向高梯度產業轉變的價值鏈升級,也包括由非核心價值元向核心價值元轉變的價值元升級。
在以往研究中,由于缺乏相關數據,以全球價值鏈為視角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論描述階段。而近年來,以世界投入產出數據庫(WIOD)、全球貿易分析數據庫(GTAP)為代表的全球價值鏈分工數據的不斷完善,為從實證角度準確度量和描述一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以及各國國際分工格局提供了便利。Johnson和Noguera(2012)運用GTAP數據庫測算了各國總體和雙邊貿易中增加值貿易的比重并對增加值出口占總出口的比重進行了分解。Koopman、Wang和Wei(2014)則基于以往文獻對增加值出口的分析和測量,提出了一個分解一國出口的總框架,構建了出口總額與增加值之間的數量關系。不同于附加值貿易框架,Timmer等(2013)以價值鏈為研究單位,對各國各行業在不同價值鏈中的增加值進行了測量,并提出了衡量一國競爭力的新指標。在國內研究中,羅長遠和張軍(2014)運用全球附加值貿易數據庫(TiVA)五年數據對我國出口本地附加值行了測算與分解;袁志剛和饒璨(2014)運用WIOD測算了我國和國外生產服務業對我國各產業的投入變化,全面考察了國內外最終需求變化和技術變化對我國生產服務業的影響。
相比而言,從全球價值鏈角度出發,對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的實證研究相對較少。因此,本文借鑒Timmer等(2013)的研究視角以及許南和李建軍(2012)對產業結構升級方式的界定,基于WIOD,對我國產業結構升級狀況進行了分析。與以往研究相比,本文有如下不同:第一,以行業價值鏈為研究單位,從價值鏈升級和價值元升級兩方面分別分析了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下產業結構升級現狀;第二,通過對各行業價值鏈中我國增加值變化的分解,厘清了需求效應和生產結構效應對增加值變化的影響。
二、 理論模型
假設世界上有N個國家,每個國家都有I個行業,每個行業生產一種最終產品,并定義一條價值鏈為一國完成一種最終產品生產所需各國投入的生產和服務活動。根據最終產品所屬行業及最終生產國的不同,可以得到N×I條價值鏈。設A為投入產出表中的系數矩陣;F為最終需求矩陣;Y為產出矩陣。根據投入產出表可得:
Y=AY+F=(I-A)-1F=LF
其中,LNI×NI為里昂惕夫逆矩陣。設FD和VA均為NI×NI維對角陣,對角線元素fdn,i和van,i分別代表世界對第n國第i個行業的最終需求和第n國第i個行業的單位產出增加值。則各國分行業的增加值可表示為:
TOT=VA×L×FD
=va1,1l11,12fd1,1 va1,1l11,12fd1,2 L va1,1l11,N1fdN,1va1,2l12,11fd1,1 va1,2l12,12fd1,2 L va1,2l12,N1fdN,1 M M L MvaN,1lN1,11fd1,1 vaN,1lN1,12fd1,2 L vaN,1lN1,N1fdN,1■
其中n,n′∈(1,2,…,N),i,i′∈(1,2,…,I),van,ilni,n′i′fdn′,i′為n′i′所在價值鏈中,第n國第i個行業的增加值。
對不同國家相同行業進行加總,可得在i′行業價值鏈中,n國增加值占該價值鏈總增加值的比重:
VAS_TOT_n=■
三、 全球價值鏈下我國產業結構升級
本文根據WIOD中提供的投入產出表(WIOTs),以全球價值鏈為研究視角,從價值元和價值鏈兩方面對我國產業結構升級進行討論。WIOTs搜集了1995年~2011年各年的世界投出產出數據,每年的投入產出表都涵蓋了41個經濟體,其中包括40個主要國家和地區以及“世界其他地區”。每個經濟體按照生產行為產品分類(Classification of Products by Activity)劃分為35個行業,包括14個制造業部門和17個服務業部門。根據最終產品生產國和所在行業對價值鏈進行細分,則可得到1 435條價值鏈。
1. 我國產業結構的價值元升級。當國際分工深入到產品內分工階段時,一國最終產品的國別屬性也已經被逐漸弱化,因此,本文從行業角度出發,將不同國家的價值鏈按行業進行聚集,計算全球行業價值鏈中,中國增加值份額及變化趨勢,也即從價值元角度對我國產業結構升級進行分析。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在農林牧漁業、電力燃氣和水供應業中,我國增加值份額在1995年~2001年和2006年~2011年間呈上升趨勢,而在2002年~2005年間有所下降。2002年~2005世界需求的顯著增長與我國增加值貢獻的略微上升造成了這兩個行業在此期間增加值份額的下降。在世界對農林牧漁業的最終消費中,有約1/6的增加值來自中國,這也反映了我國是農業大國的事實。在采礦業中,我國增加值份額在1995年~2011年間變化波動較大,但平均保持在3.5%左右??傮w而言,我國在電力燃氣和水供應業以及采礦業總需求中的增加值份額仍然較小。
在制造業、建筑業和服務業價值鏈中,我國增加值份額在1995年~2011年間均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分別由1995年的4.18%、4.18%、1.17%上升到2011年的16.73%、21.22%和6.50%。在這三個行業中,我國增加值的增長率均超過世界需求的增長率,我國在這些行業最終消費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綜合而言,近年來我國在各行業價值鏈中的增加值份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在各價值鏈中均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價值元升級。由于行業價值鏈中的各個生產環節的附加值不同,我國附加值的增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我國在各價值鏈中逐漸由附加值低的生產環節轉移至附加值高的生產環節,即價值鏈環節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我國的生產開始向價值鏈兩端擴展,生產范圍擴大,即價值鏈延伸。
為具體衡量各行業價值鏈中,由價值元升級所帶來的我國增加值變化,本文從增加值絕對量角度出發,對我國增加值變化進行分解。這部分增加值的增長源于兩方面因素:第一,當生產結構保持不變時,由世界總需求的增加所帶來的我國增加值的增長,即總需求效應;第二,當世界總需求不變時,由于我國生產結構的改變帶來生產效率的提高和價值元升級等,即生產結構效應。因此,可將我國增加值變化作(1)式分解:
CVAy-CVAbase=VAyFy-VAbaseFbase=VAbase(Fy-Fbase)+(VAy-VAbase)Fy(1)
其中,y表示年份,base表示基年,CVA表示一個產業價值鏈中中國的價值增值,VA表示單位最終需求的增加值,F代表最終需求量。式(1)中右邊第一項和第二項分別表示總需求效應和生產結構效應。
根據1995年~2011年間我國在各行業價值鏈中增加值的變化,將其分為三個時間段:1995年~2000年間,我國在各價值鏈中的增加值基本保持平穩,年均增長2.36%~7.81%,僅電力燃氣和水供應業和服務業兩個行業的年均增長率高達18.97%和13.39%,雖然在電力燃氣和水供應業價值鏈中,我國增加值年均增長較快,但增加值的絕對值仍然較??;2000年~2005年間,隨著中國加入WTO,我國在服務業、制造業和建筑業價值鏈中的增加值開始快速上升,年均增長率分別高達11.34%、11.57%和12.56%;2005年后,我國在各行業價值鏈中的增加值進一步增長,年均增長率均超過11%,其中制造業、服務業和建筑業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7.52%、18.82%和22.42%。本文分別以1995年、2000年和2005年為基年,對三個不同時間段我國增加值進行分解,結果如表2所示。
分解結果表明,我國增加值的增長有約90%來自世界對最終產品需求的增加,需求效應遠大于生產結構效應。在不同行業價值鏈中,需求效應和生產結構效應絕大多數為正,僅在2000年~2005年間農林牧漁業和建筑業價值鏈中的生產結構效應為負,這表明在保持最終需求不變時,我國在這兩個行業價值鏈中的單位需求增加值減小,這可能是由于我國在該價值鏈中的地位下降,我國從高附加值環節轉變為低附加值生產環節,也可能是我國將部分生產環節轉移到了其他國家。
從生產結構效應來看,我國增加值變化率在三個階段均表現出不同程度的U型變化趨勢。其中,在服務業價值鏈中,分解結果較為穩定,需求效應和生產結構效應分別約占90%和10%,而制造業的價值分解結果變動最為明顯,生產結構效應由1995年~2000年間的24.01%下降到2000年~2005年間的0.84%,之后又恢復到2005年~2011年間的17.18%。這表明,我國在2000年~2005年間制造業價值鏈中的增加值增長基本依靠世界對制造業最終產品的需求拉動。這可能是由于中國在2001年加入WTO后更多地利用自身的比較優勢參與世界分工,由于中國存在大量低端剩余勞動力,世界低端制造業轉移到中國,提高了單位最終產品中中國的增加值,但是由于低端制造業的附加值較低,因此,雖然我國制造業的生產結構效應表現為正,但數值較小。與2000年~2005年相比,我國各行業的生產結構效應在2005年~2011年間均有所提升,其中,服務業和建筑業的生產結構效應均超過1995年~2000年。生產結構效應的提升也表明我國近年來價值元升級明顯。
2. 我國產業結構的價值鏈升級。將我國總增加值按不同價值鏈進行分解,結果如表3所示,這可以清晰地表現出我國生產的最終導向。
我國增加值在制造業價值鏈中的份額從1995年的38.35%下降到2002年的32.20%,之后又略有上升,但從2007年開始又恢復下降趨勢,到2011年僅占總增加值的32.34%,與2002年份額相當。2002年~2006年間的上升可能是由于我國加入WTO后,更多地參與全球制造業生產,而2007年之后的下降則可能表明我國在努力由制造業大國轉變為服務業大國,我國更加偏向于服務業最終產品的生產。在服務業價值鏈中,我國增加值占總增加值的份額從1995年的27.73%上升到2003年的37.17%,達到歷年最大值。2003年后,該比例略微有所下降,但基本保持平穩,到2011年,我國增加值中有超過1/3來自于服務業價值鏈,占各價值鏈中最大份額。相比而言,服務業價值鏈中的增加值從1999年開始超過制造業值鏈中的增加值,我國逐漸由制造業價值鏈為主導向服務業價值鏈為主導轉變。
此外,在我國總增加值中,生產采礦業、電力燃氣和水供應業最終產品的增加值始終較小,投入建筑業最終產品中的增加值比例不斷上升,而投入農林牧漁業中增加值比例則不斷減少,這也表明我國開始由農林牧漁業價值鏈向建筑業、服務業價值鏈轉變。
四、 結論
本文運用1995年~2011年WIOTs對全球價值鏈中我國增加值份額進行了度量,并將我國增加值絕對額按需求效應和生產結構效應進行了分解。通過計算和分析可知,在全球價值鏈中,我國產業結構價值元和價值鏈升級明顯。從價值元升級角度而言,我國在各行業價值鏈中的增加值份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這可能源于我國價值鏈環節的提升或我國在價值鏈范圍上的延伸。我國增加值絕對額的增長主要來自世界對最終產品的需求效應,生產結構效應相對較小,且在不同時間段變化較為明顯。從價值鏈升級角度而言,我國逐漸由農林牧漁業價值鏈、制造業價值鏈向服務業價值鏈轉變。
雖然現階段我國仍處在各價值鏈的低端生產環節,但近年來我國產業結構在價值鏈和價值元方向上都表現出明顯的升級趨勢。為進一步促進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我國應繼續加強人力資本投資,提高我國高技能勞動者比例,加速我國產業結構的價值元升級;同時,在各行業價值鏈之間,我國應繼續推動由農業、制造業等價值鏈向服務業價值鏈的轉變,加快實現我國產業結構的價值鏈升級。
參考文獻:
[1] 羅長遠,張軍.附加值貿易:基于中國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14,(6).
[2] 許南,李建軍.產品內分工、產業轉移與中國產業結構升級[J].管理世界,2012,(1).
[3] 袁志剛,饒璨.全球化與中國生產服務業發展——基于全球投入產出模型的研究[J].管理世界,2014,(3).
[4] Johnson,R.C.G.Noguera.Accounting for Int- ermediates: Production Sharing and Trade in Value Added.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2,86(2).
[5] Koopman,R.,Z.Wang,S.Wei.Tracing Value-Ad- ded and Double Counting in Gross Export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4,104(2).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基地重大項目“對外直接投資與我國經濟發展的理論和政策研究”(項目號:13JJD790017)。
作者簡介:張若雪(1989-),女,漢族,湖北省隨州市人,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全球價值鏈、國際投資。
收稿日期:2015-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