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芳
摘 要:習近平的生態文明思想是從其任正定縣領導開始逐漸形成的,并漸漸走向制度化。本文從生態文明與文明、經濟、法制的關系出發,探討習近平生態文明的內容:生態興則文明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繼承與發展,也是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進行探討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習近平;生態文明;經濟;文明;法制
中圖分類號:D61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2-0005-02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從“五位一體”的戰略布局高度出發,將生態文明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文明同等對待,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繼續發展,將生態文明建設推向了高潮。習近平非常重視生態文明,他從實現中華民族長遠發展出發,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走向美麗新時代,指明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方向與新方略。
一、生態文明與文明的關系
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生態文明的標志,是社會主義不可偏離的本質屬性。人類從農業文明時期就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有著獨特的理解,我國古代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休養生息”等思想都體現著豐富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理。工業時期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問題日益嚴重,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生態問題,恩格斯曾告誡我們:“我們不要過分地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著報復。”[1]最終,經濟危機爆發從而引起生態危機,導致資本主義的雙重危機,人類開始摒棄無視自然存在的舊文明,轉向一種尊重自然的新文明:生態文明。生態文明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工業文明使物質得到了極大的豐富,而同時所帶來的是環境問題的凸顯,大氣污染、氣候變暖、土地荒漠化、水體污染等等,這些都是與人和自然和諧共生相背離的,我們追求經濟的增長不應該用破壞自然來獲取。習近平在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中對生態文明與文明的關系進行了總結,提出了:“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2]121的論斷。
人類文明歷史演變軌跡做出了科學結論,揭示了生態環境在社會文明興衰中的作用規律。確實,歷史上人類四大文明古國皆出現于生態環境良好的地域,而許多文明古國之所以消亡,皆因環境惡化所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保護和愛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把生態建設好,把污染治理好,真正樹立起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順應自然的觀念,用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托起中國夢。文明是提升國家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驅動力,這種驅動力是文明中的一個方面,即文化軟實力。當前文化軟實力已日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以及綜合國力競爭的關鍵因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但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卻不盡如人意。中國是文化資源大國,卻不是文化強國。民族的復興必須有文化的復興作為支撐,生態文化的興盛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必須繼承、發展和弘揚生態文化,以文化人,提升公民綜合素質,增強核心凝聚力、競爭力,充分發揮生態文化在提升國家軟實力中的作用,讓中華民族的生態文化走出國門,以其巨大的滲透力和感染力,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生態文化代表了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追求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也是生態文化的根本價值向度。建設一個美麗又富強的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是習近平心中的夢想和力量之源,而這力量,根植于生生不息的中華文化。生態文化建設的最終目標是樹立生態理念,倡導綠色發展,共建生態文明。生態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就是通過文化啟蒙將生態文明價值觀和生態意識滲入公眾的心靈,即以先進的生態理念為指導,在微觀上逐漸引導公眾的價值取向、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的轉型,在宏觀上逐步影響和指導決策行為、管理體制和社會風尚。
二、生態文明與經濟的關系
2013年,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一所大學演講中談到環境問題時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120這一表述生動形象地表達了經濟與生態的關系。我們要按照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建設美麗中國。
習近平關于“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重要論述,是他在浙江擔任領導時期建設“綠色浙江”打造“安吉模式”中提出來的,他是立足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從價值觀的高度深刻闡述了生態和經濟的辯證關系,深刻揭示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生動形象地表明了中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鮮明態度和堅定立場。他把生態形象地比喻成“綠水青山”,把經濟發展比喻成“金山銀山”,他認為,兩者是可兼得的,也必須兼得,即生態與經濟的共生共榮。這表明了他對生態文明的重視。而生態文明與經濟從更深層次來看其實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系。生態文明得以建立的基礎是因為人類是地球大家族的一員,人類立于天地之間,與其他生物同處于平等地位。能否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關鍵在人,成敗在人。因此,我們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首先,人類應當正確認識自然。科學技術的進步增強了人類探索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大自然有其自身的奧秘之處,人類對自然的了解和認識遠遠不夠,再加之相較于對自然的探索,人類更傾向于對高科技的研發。因此,自然學科這一大領域還有不少需要人類去發現的奧秘。只有不斷加深對自然的認識,從而發現其客觀規律,最后用之于實踐,才能真正意義上為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創造有利條件,達到生態與經濟的和諧發展。其次,人類應當科學地改造自然。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在一定范圍內必須改造自然。在改造過程中,人類要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價值觀,然后才能夠更加自覺地遵守自然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盡可能地減少破壞,提高有效使用率。科學地改造自然,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提高利用自然的合理性,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最后,人類應當有效地保護自然。人類在科學地改造自然時,即使合理地利用自然,也無可避免地會對自然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壞,因此,我們在合理認識、科學改造之后應當對自然進行有效的保護。自然不會滿足人類永無止境的索取,它有自身的承載能力,所以,需要保護自然,對自然的利用不超過自然可承受的程度,并幫助自然盡快修復所遭到的人為破壞。只有在人與自然關系相協調的基礎上,才能準確把握生態文明與經濟的正確關系,也只有正確把握其關系才能夠將建設生態文明與發展經濟相糅合,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保護自然的同時發展經濟。習近平正是在看清了兩者之間的關系后提出了自己獨特的思想,這是生態文明的新觀點,也是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又一理論升華。
三、生態文明與法制的關系
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大都與體制不完善、機制不健全、法制不完備有關。因此,要解決生態環境問題,要從社會制度層面出發。習近平認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3]
法制是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文明制度的建設離不開法制,只有通過法律的約束力和強制力,才能有效處理社會、經濟、生態之間的復雜關系。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明確把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列為重點。我國已經有了大氣污染、水污染等相關法律,但是在土壤、環境稅、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相關法律尚不健全,因此應當盡快彌補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立法空白。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變革。實現這樣的根本性變革,必須依靠制度和法治。2015年9月11日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會議認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應有之義。《方案》是生態文明領域改革的頂層設計。習近平提出,要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切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這些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是習近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理論的豐富完善與拓展。生態文明制度的水平關系到全社會、各民族的整體利益,是一個國家政治、文化、經濟、社會和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因此,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習近平強化了法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地位,法制是社會能夠正常有序運轉的保證和保障,是中國和諧社會建立的核心要素。生態問題的日益凸顯,生態破壞問題越來越嚴重,這影響了社會的正常運轉,破壞了社會的正常秩序。社會秩序一旦被打亂,就沒有和諧社會可言,生態問題最終會引起社會的混亂。因此,生態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要實現生態和諧,就需要一系列環境法律來規范約束人們的行為方式。司法被稱為“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這和習近平所提倡的劃定生態紅線是相一致的,生態紅線是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危險線,生態紅線的劃定有利于人類更清楚地認識到生態存在的問題,需要哪些措施來促進生態文明的建設。法制則為這條生態紅線的實施提供了可能性,在習近平看來,那些不顧生態環境而盲目決策從而造成嚴重后果的人,都必須追究其相關責任,而且應當終身追究[4]。這表明需要用法律來約束和規范人們的行為,引導人們合理利用資源,從而保持和維護生態環境的有序發展。
總之,習近平的生態文明思想能夠正確認識和權衡生態與文明、經濟、法制的關系,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在理論上,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理論、發展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生態思想、增強了人民的生態意識;在實踐上,推動了和諧社會的構建、豐富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戰略部署、促進了經濟發展新方略,對美麗中國的建設與“生態中國”的實現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14-116.
[2]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21.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10.
[4]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