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
據《中國教育報》報道,2015年,互聯網大鱷紛紛布局教育,在國內的培訓巨頭們也正在布局在線教育。顯然,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教育正成為互聯網的另一片新戰(zhàn)場?;ヂ摼W為教育帶來巨大的機遇和無限的可能性。然而,對落后地區(qū)來說,它帶來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一些偏遠山區(qū)的農村基礎教育學校,別說互聯網,電腦有沒有全面普及還是個問題;先進地區(qū)Ipad等先進工具已成為新常態(tài),“未來教室”概念已經悄然成型。巨大的反差,讓我們不得不憂慮另一個問題:新的教育不公平是否正在形成?農村教育在新的信息環(huán)境下特別是在“互聯網+教育”時代又一次“掉隊”或被“邊緣化”?
互聯網給教育帶來了什么,今后還能帶來什么?這是一個開放式的宏大命題,誰都無法給定一個準確的答案,其未來正在塑造當中,永遠沒有答案。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與其他行業(yè)一樣,互聯網給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契機,“慕課”、“在線教育”、“遠程授課”等一系列新的教育方式方法的出現正在稍然改變或擴充著教育教學方法、內涵和外延,這種變化帶來的結果不是讓人立刻就能覺察到的,但其“潤物細無聲”般的“潛入”卻是任何人都無法阻擋的。
在互聯網時代,獲取知識、資料已不再是難事,教育理念、教育教學方法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傳播,不論身在何處,只要有一臺聯網的電腦,獲取世界名校的教學資源也變成可能;開放教育資源越來越多,學習方式越來越多元化,學校不再是唯一的知識傳播的渠道。這種趨勢隨著互聯網技術、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變化會越來越快,影響教育的廣度、深度也會越來越大。
在傳統(tǒng)思維中,我們常常把包括互聯網、電視、文字等信息媒介作為工具或傳播通道來看待,往往關注媒介傳遞的內容是什么,并從媒介傳遞的內容出發(fā)來分析其給個人與社會帶來的變化。然而,這種思維方式已不足以深刻理解和洞悉媒介給社會帶來的深遠影響。媒介理論家麥克盧漢認為:“媒介即是訊息?!泵浇閷€體和社會的影響源于新尺度的產生。一種新媒介的出現總是意味著人的能力獲得一次新的延伸,從而帶來傳播內容(訊息)的變化或思維方式的變化。即,他認為,媒介所能帶來的信息內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媒介帶給人的認識和觀察世界的角度以及思維方式。以電視為例,電視所能傳播的娛樂、新聞等信息內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給人帶來了全新的觀察和認識世界的方式,它讓人立體地、身臨其境地了解異地的人和事,這在文字閱讀時代是無法想象的,也與從文字中了解異地的人和事有本質的區(qū)別?;ヂ摼W也是這樣,它的重要作用是真正把“世界各地聯在一起”,成為“地球村”,互聯網不但囊括了“口語、文字、印刷術、電話、電視……”人類文明史上的全部成果,而且它以便捷性、參與性、互動性讓人具有了更深入、全面地觀察和了解世界的方式和新窗口,調動了人類所有的身體功能和創(chuàng)造性,也悄然改變著人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方式。
作為教育人,在互聯網時代,要從這樣的角度來了解“互聯網+教育”的本質內涵,而不是把互聯網僅僅當成一種工具和傳播媒介。就像“鐵路的作用,并不是把運動、運輸、輪子或道路引入人類社會”,也不是它比人拉肩扛、馬車、汽車運輸所能運輸的量要大、速度要快,“而是加速并擴大人們過去的功能,創(chuàng)造新型的城市、新型的工作、新型的閑暇。”這種變化與“鐵路媒介”所運輸的貨物的量和速度比起來,顯然要重要得多?;ヂ摼W不也如此嗎?它雖然在傳播信息和知識的量和度上如同鐵路之于運輸的貨物,但互聯網的意義卻不在于此,而在于它匯集、涵蓋、調動、擴充了人類的功能,創(chuàng)造著新的生活、工作、學習方式,也創(chuàng)造著“新型的城市、新型的工作、新型的生活、娛樂和學習”。因此,在互聯網+教育時代,農村教育不但要在基礎投入上下功夫,更要補齊教育人才的短板,轉變傳統(tǒng)的教育思維方式,利用互聯網,盤活農村教育資源,打造農村教育新范式,而不是跟城市比設備、比師資、比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