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芹 楊曉蓮
【摘要】:銅鼓文化是東南亞文化的集大成者,是東南亞各民族文化的共同載體,是東南亞宗教文化的產物。因此保護和傳承東南亞銅鼓文化是東南亞各族人民及世界其他民族人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東南亞銅鼓的起源、形狀特點無不吸引著廣大學者的眼球,因此本文將從泰國銅鼓出發,逐步探討東南亞銅鼓的起源、形狀特點及銅鼓文化的傳承和保護等問題,最終以達到傳承和保護東南亞銅鼓文化的目的。
【關鍵詞】:東南亞;泰國;銅鼓文化;
一、關于銅鼓起源說
銅鼓文化是東南亞文化的集大成者,是東南亞各民族文化的共同載體,是東南亞宗教文化的產物。關于銅鼓的起源各界專家學者各執己見。“西方學者認為越南清化省東山是以一個重要的發源地,并將那里出土的銅鼓命名為“東山銅鼓”。1976年,云南楚雄萬家壩出土了5面2700年前的銅鼓,萬家壩型銅鼓是是中國乃至全世界最早的銅鼓。比萬家壩銅鼓稍晚一點的是電池石寨山型銅鼓。因此中國云南是銅鼓的起源地,已是學術界的共識。”[1]筆者閱讀大量參考書籍后發現多數學者的觀點和段立生先生一致,但段先生的觀點比較全面的概括了銅鼓的起源。此外筆者在閱讀泰文文獻時發現了另一個觀點:大約公元前49年,馬援[2]將軍進軍少數民族山區獲得金屬戰利品,然后合鑄成銅鼓送給皇帝。同時,《三國演義》中“七擒孟獲”之戰中也提到了銅鼓。總之,銅鼓起源于中國是毋庸置疑的。
泰國銅鼓的起源至今是個模糊不清的歷史問題,但筆者在閱讀泰文文獻時看到有關銅鼓的傳說:“很久以前,有位王子出游森林,回宮之后一直惦記森林里的生活。后來,他登上皇位,為了記住森林里的所有東西,他下令制造樂器來替代森林里的各種聲音,這些樂器會在重要宮廷儀式上使用。這樣宮廷里就充滿了各種自然的聲音,而銅鼓則是代替流水聲。”[3]泰國關于銅鼓的文獻記載相對較晚,“最早提到銅鼓的泰文歷史文獻是素可泰王朝的《三界經》,文中記載了“笛笙奏起,鑼鐘響起,法螺吹起,銅鼓敲起,震耳欲聾,歡欣鼓舞”的歡快景象。”[4]因此,關于泰國的銅鼓是否直接起源于泰國或來自中國是一個尚無定論的問題。但筆者認為,泰國銅鼓應該有中國沿著瀾滄江湄公河通過移民、經商、朝貢貿易等方式傳入東南亞地區,至于先到東南亞哪個國家尚無定論,可能直接傳入泰國,也可能是從東南亞其他國家傳入泰國。
二、泰國銅鼓的形狀分析—以曼谷國家博物館儲存的銅鼓為對象
宋習·威拉巴在論文題為泰國的銅鼓中:以泰國曼谷國家博物館現存史前時期銅鼓7面,有史時期銅鼓5面為考察對象,并對其形狀進行手繪。而筆者在參考宋習·威拉巴的論文的同時參考網絡關于銅鼓的圖片并得出一下結論:首先,泰國銅鼓按時期劃分可分為史前時期的銅鼓和有史時期的銅鼓。由于史前時期的銅鼓無史料記載,考古發現的銅鼓的紋飾有的已經模糊不清,因此對其進行研究有很大不便。其次,史前時期的銅鼓形狀特點是:兩頭大,中間細,鼓面圓平,鼓底為方形。鼓身有鼓耳,鼓耳距離適中,不相連,利于懸掛。鼓面四方會塑有青蛙、蝸牛、蟬等動物,這反映了當時的原始社會形態和當地居民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信仰,這時期銅鼓上的動物不會緊緊粘在一起,而是由大到小依次排列,這時期的鼓面紋飾也比較簡單和粗糙,以幾何形狀為主,多為直線,使用的圓圈較小且內部有圓點。史前時期的銅鼓,上下分節,看似有上鼓和下鼓組成。再次,有史時期的銅鼓形狀特點是:銅鼓總體上看比較圓滑。中間稍小,兩頭稍大(但差距不大),鼓身有鼓耳,可多對鼓耳相連,鼓面四方會塑有多把鐮刀,多對動物,動物不再是史前時期一樣有適當距離,而是可以緊緊相連。這反映了當時農業的進步與發展,更與東南亞“稻作文化”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同時反映了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信仰。這時期紋飾以曲線為主,而且曲線比較精準,有一定頻率。這時期銅鼓上下部分銜接較好,一看便是整體。最后,縱觀泰國史前時期到有史時期的銅鼓,筆者認為:通過對比泰國銅鼓的變化發展可以看出泰國古代文明的演變與發展,有自然崇拜慢慢演變為改造自然即銅鼓上有單純動物到鐮刀的出現。東南亞是“稻作文明”的創始者之一,銅鼓文化與稻作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銅鼓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價值與意義,泰國出土的銅鼓表明泰國歷史源遠流長,同時反映了泰國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
三、銅鼓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與該民族、該地區的人民有重要關系。當前銅鼓文化面臨眾多問題。如:銅鼓稀少、銅鼓毀壞、銅鼓文化記錄勝少等問題,其中筆者認為最嚴重的問題是銅鼓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的問題。
東南亞銅鼓文化是倍受學術界關注的,隨著關注度的提高,銅鼓文化也得到當地人民的關注,但這僅限于當地知名學者,當地政府等,并沒有普及廣大人民群眾,有可能被普通人民群眾發掘,卻不能發揮其用途或價值導致銅鼓流失,這無疑是對銅鼓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的威脅。因此,筆者對此也提出一下建議,以泰國為例。
首先,由于銅鼓在泰國地區勝少,甚至有些民眾根本不知道銅鼓文化的內涵,更不知道什么是銅鼓。因此政府應該加大宣傳力度,讓全國上上下下具有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提高銅鼓文化的知名度。比如,實行獎勵制度,對發現銅鼓的人上交政府予以相應獎勵。實行懲罰制度,對毀壞銅鼓的人進行相應懲罰。其次,學術界對泰國銅鼓文化研究不多,很多國外學者無法得到相關信息,這是泰國本國人的優勢,學術界人士應該予以高度重視。因此學術界人士應該對銅鼓文化進行考證,積極發揮本土優勢,比如成立銅鼓文化興趣組,銅鼓文化考察隊等。再次,鑄造新的銅鼓,繼續傳承和發揚銅鼓文化。最后,把傳承和保護銅鼓文化的具體措施落到實處,繼續發展創新,創立銅鼓文化官方Facebook、官方line、官方微信公眾號等,充分利用一切有效手段保護和發揚銅鼓文化。
四、結語
綜上所述,銅鼓文化是東南亞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各民族共同文化的載體。關于銅鼓文化的起源隨各有見解,但起源與中國最具有說服力。東南亞銅鼓文化富有深刻內涵,國家眾多,作為學者,研究東南亞銅鼓文化需要閱讀大量外文書籍,需要懂數國語言,這無疑是研究的難點與挑戰。在銅鼓的形狀考察方面,更需要深入各國內部,認真調研,這比閱讀文獻更具挑戰,因此,本國學者更具優勢。從銅鼓文化的角度看,東南亞各國的銅鼓文化傳承和發揚都不容樂觀,在研究銅鼓文化方面,本國學者研究不多,因此東南亞銅鼓文化有待進一步研究。
泰國銅鼓文化和中國、越南、老撾、緬甸等國的銅鼓文化,有一定相似之處,中國也有學者對壯泰銅鼓進行對比研究,也有人探討東南亞“銅鼓文化圈”的形成,因此研究銅鼓文化還需有全局意識,也許把東南亞看做一個整體來研究的話會更符合銅鼓文化的原型。本文以泰國銅鼓文化為例,是因筆者懂泰國語言,方便查閱對象國文獻材料,再通過中國國內文獻材料,能夠更透徹的了解泰國銅鼓文化。但由于史料不足的原因,筆者的一些觀點、一些看法有待考證。總之,從泰國銅鼓文化看東南亞銅鼓文化也是一種以小見大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利于東南亞銅鼓文化的研究。
注釋:
[1]段立生.泰國通史[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6年1月,8-9頁.
[2]360百科解釋:馬援(前14年-49年),字文淵。漢族,扶風茂陵(今陜西省興平市竇馬村)人。著名軍事家,東漢開國功臣之一。
[3](譯)?????? ????????????? ? ??????“???????????????????????” ???????????? ????????????????? ???????
[4][泰]宋習·威拉巴.泰國的銅鼓[J].泰國藝術大學考古系學報,1964.
參考文獻:
[1]段立生.泰國通史[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6年1月,8-9頁.
[2]段立生.泰國通史[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4.12.
[3]?????? ????????????? ? ??????“???????????????????????” ???????????? ????????????????? ???????
[4][泰]宋習·威拉巴.泰國的銅鼓[J].泰國藝術大學考古系學報,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