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宇莎
【摘要】:對中國當前社會矛盾我們既要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客觀而準確的研究和分析,又要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方法論處理,這對中國的現實是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的。
【關鍵詞】:社會矛盾;方法論;人為道德
一、“道德綁架”的含義
自古以來尊老敬老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所倡導的,然而道德一旦稍有偏差就會形成道德綁架。所謂“道德綁架”即用美德來強加道德義務,如果有人沒有達到這樣的標準就會被大眾所譴責覺得這個人缺乏道德修養。美德是用來弘揚的,絕不是用來強迫的。韓愈曾在《原毀》中寫到:“不以眾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見其尊也。”由此可見,自覺弘揚美德是相互之間的尊重與信任,不是強加與的義務。
二、由事件引發的思考
“動車上要不要讓座?”這兩天占據了微博熱搜,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和討論。事情是這樣5月3日一位八旬老人坐動車到成都看病,沒買到坐票,借坐在一個座位上當這個座位的女孩上車后要求老人還給自己,老人的女兒請求她是否可以和自己的母親擠一擠,遭到這個女孩拒絕,后來一中年男子讓座給老人,老人女兒對這個女孩說應該多學習一下,女孩委屈的說“我坐自己位置錯了嗎?”本來是一件小事卻引發了一場不小的爭議。一邊是老人女兒的關于道德的訓導,一邊是近九成網友們的支持理解。我們生活中經常因為插隊、搶座、讓座而引發類似事情,在這一問題上,第一次出現了與之前總同情弱者的輿論不一樣的情況。 在當今社會,當我們談及任何公共性話題的時候,其實在本質上都是在評判是否符合文明道德修養及法律底線。
三、對于道德的理解
從我們一直以來接受的道德要求來談論的話,尊老愛幼毋庸置疑是一種必須傳承的美德,不論什么時間和條件下都應當發揚。但是我認為關于道德一定要基于一定的前提和基礎,要以不損害別人利益和基本規矩為原則,不然就可能會構成道德綁架,并對他人形成權利性的傷害。回想之前關于讓座引發的事件,輿論幾乎一邊倒的選擇了同情弱者,對未讓座的這些人進行了關于道德方面的輿論譴責,甚至讓其人身受到傷害。然而,經過對網絡上的調查此次動車坐票女生拒給老人讓座,竟然獲得了接近百分之九十的網友的支持。如果單單從社會道德層面上來看,當今社會道德文明是發揚光大了呢還是與日劇下?毋庸置疑,我們都生活在中國這個傳統美德源遠流長的社會大家庭中,權利意識和道德義務的邊緣,短時間內肯定沒辦法明確分辨。
四、道德到”道德綁架“的轉變
讓座這種普通不過的小事卻能引發成為各種矛盾的大事。河南鄭州的一個女孩因為沒有給一名老人讓座,被老人拽住頭發暴打。公交車讓座是道德問題,打人則是法律問題。對于公交車上讓座這種行為,不該成為一種道德綁架。道德是需要自覺,不能被強制的,更不能演變成變相索取覺得理所應當。這位老人的野蠻行為,是對社會秩序的踐踏,是對社會文明的褻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提倡尊老敬老,主動讓座者固然應當得到人們的贊揚,但同樣也要理解別人不讓座的權利,讓座并不是她的義務。讓座這個問題應該是一種自愿行為,不讓座的人并不一定都是道德低下的人,也許他們有病在身,也許他們有別的原因它更需要這個座位。人與人之間要能夠互相體諒和尊重,這樣讓座問題就能得到很好地解決了。
五、人人都需自覺踐行社會道德
5月19日早7點左右,正值早高峰,大家都自覺排隊準備搭乘地鐵,當地鐵開過來,一對老夫妻撥開人群朝車門走去,一個女孩見老人不排隊就大聲喊:“排隊上車!”結果上了車的兩位老人氣憤的罵起來,女孩被罵的哭起來覺得很委屈。消息一出立刻引發了人們熱議,很多網友都為這個女孩打抱不平,認為排隊本來就是是基本的道德標準,并沒有任何一條規定表示老年人享有優先上車的規定,不排隊本來就有錯在先還理直氣壯罵人實在是為老不尊。也有網友認為老年人出門乘車不方便希望大家理解他們。究竟是老人倚弱賣弱,還是現在的年輕人道德感越來越缺乏?毋庸置疑,很多人有著思維邏輯,認為弱勢群體才能占據道德制高點,越弱勢就越要無條件得到他人、社會和政府的照顧。這種邏輯讓我們面對這種公眾事件的時候很為難。這幾件事件雖然起因不同但實質都是“道德綁架”。一些老人以年齡大了為借口,常常不遵守社會規則,不約束自己的言行,卻反過來指責年輕人缺乏道德,然而他們本身的這種行為就是缺乏道德的表現。如果把自己的年紀大作為一種道德籌碼,站在道德制高點指責年輕人,去強迫甚至要挾年輕人讓利于己,這就是“道德綁架”。其本身就是一種不道德的表現,是一種道德上的作秀,只能成為引發負面情緒,給社會帶來更多不好的現象。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無論如何,公序良俗都必須保證在自由權利的框架內運作,切莫讓道德的鎖鏈拴住了理性寬容的脖子。 我們倡導尊老愛幼,年輕人應自覺踐行,也都希望年輕人主動給老人讓座,但老人也應該有道德有美德有自我約束,應該成為年輕人道德模范的榜樣。不論年老年幼,在人群中自覺排隊,有人讓座心存感激,這才是我們當今社會所倡導的道德。
六、結合社會矛盾的方法論提出措施
讓座在我看來是個人德行的修養問題,并不是法律規定的義務,讓座只是一種道德的體現。在現實中很難去判斷誰更需要座位,有時候年輕人也會遇到身體不舒服的時候,那他就更需要這個座位,即便坐在了“老弱病殘孕”的專座上也不能對他一昧的譴責。我們需要的是用謙讓去實現社會美德,傳遞好的社會價值觀。在解決這一類問題的時候就顯得尤為簡單了,首先,社會應該大力提倡積極鼓勵主動讓座的理念,不能強制。謙讓的美德通過合理的引導,去感染更多人才能使得正能量得到有效的傳播.有關部門做好“提倡讓座”的宣傳,涵養公民個人素質,提升全社會的美德水平。
七、總結
處理社會矛盾,要求我們從改革和完善決策機制加強對社會矛盾化解機制的研究,建立健全社會矛盾化解的政府公共機制,同時創新社會利益的整合機制和利益訴求表達機制,還要去完善政府對社會矛盾化解的調處機制與權益保障機制,推動和完善社會組織的發展,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參加調節作用,真正建立社會矛盾化解的多元新型機制。和諧正是通過正確處理各種矛盾,形成一種與現實適應的解決方式和制度化安排所達到的最利于發展的理想狀態。通過采取各種協調形式,適度斗爭,必要沖突來正確處理各種矛盾以達到和諧有序的過程,進而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