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中元
【關鍵詞】 校園文化;活動;道德素養
【中圖分類號】 G62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2—0070—01
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 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載體,也是提高學生道德水平、實現學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徑。小學生的教育靠單純的口頭說教是不能達到預期效果的,只有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長,通過生動活潑的校園文化活動,寓教育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中,才能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道德素養,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在禮儀活動中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
學校教育德為首,學生德育禮為先。禮儀是人際交往過程中表示友好、尊重、善良、平等的一種規范。在禮儀教育中,學校除了以思想品德課為陣地開展教育外,還充分利用各種活動滲透禮儀知識。如:開展爭當“文明小衛士”活動,“禮儀標兵”評比活動。通過禮儀月活動、禮儀隊示范、系列禮儀知識講座等各種形式,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禮儀教育網絡,長期倡導禮儀,幫助小學生修身養性,完善自我,從而讓他們的精神需求向更高層次發展,進而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會的承認。
二、在古詩文誦讀中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
古詩文誦讀對于提升人的境界、豐富人的內涵、開闊人的胸襟、凈化人的靈魂、啟迪人的智慧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誦讀古詩文的過程就是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道德熏陶和人格塑造的過程。例如,在誦讀節日古詩時,讓學生加強對中華傳統節日的認識,清明節緬懷先烈、珍惜時光,端午節激發學生愛國情感,重陽節孝敬老人,中秋節珍惜友情,春節合家團圓等等,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風云氣,體驗悲憫情,從而達到最終的育人目的。同時通過一系列與“古詩文誦讀”有關的活動,如“寫”古詩、“畫”古詩、“演”古詩、“說”古詩等活動,使學生在享受“與經典為伴”的吟誦樂趣中,自我教育,自我約束,逐漸感悟“做人”的道理,真正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養成良好品德行為習慣。
三、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道德素養
社會實踐活動對小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與提高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與作用,只有在實踐中親身體驗,高尚的思想,良好的品德才會不斷地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素質。如組織開展“看家鄉,贊家鄉”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到當地有代表性的地方進行主題實踐,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開展遠足等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接觸社會,熱愛家鄉的思想情感;開展“老年公寓獻愛心”社會實踐活動,慰問敬老院老人,讓學生銘記尊老愛幼的義務和責任。通過學生走、看、聽、做等親身體驗,學生的道德行為得到了鍛煉、培養、鞏固,并逐步形成較為一貫的行為習慣。
四、在感恩教育中提高學生道德素養
感恩是為人之本,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實施感恩教育要以活動為載體,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引導學生從感受最深的身邊人、身邊事開始。如在學生中開展“給父母寫一封信”、“做一件讓父母感動的事”、“幫助一名有困難的同學”、“制作一期感恩教育專題板報”、“召開一次以‘讓我們都有一顆感恩的心主題的班會”、“聽一次感恩主題的報告”等活動,使學生們在種植感悟和感動的同時,收獲感恩的快樂,懂得感恩父母、感恩師長、感恩社會、感恩他人、感恩自然;懂得回報家長、回報老師、回報他人、回報社會的重要意義,從而把感恩之情化為強烈的責任感,并付諸于服務社會的實際行動。
五、在課外科技活動中提高學生道德素養
科技活動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載體,豐富多采的課外科技活動,有助于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如在校園科技節中進行趣味魔方挑戰賽、紙張承重挑戰賽、紙飛機挑戰賽、氣球升空、科技創新小制作、生活中的小發明等活動。這些活動學生要自己設計、自己動手、自己檢驗,學生在周密、精確、系統、耐心觀察的探究過程中,杜絕了焦躁情緒,養成了仔細觀察、冷靜思考、實事求是、以理服人、尊重實驗結果、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的科學習慣。這樣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還極大地鍛煉了學生的意志,培養了不怕困難、勇于探究的科學態度。
六、在大課間體育活動中提高學生道德素養
“大課間體育活動”是對傳統課間操的繼承和發展,是鞏固和擴大體育鍛煉效果,增強學生身心素質的重要組成?;顒又锌梢蚤_展班級特色項目展示,如毽球、呼啦圈、羽毛球、雙繩跳游戲等等。也可選擇體育課上的活動項目在課間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育,例如用耐久跑、障礙跑、跳馬等項目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勇于拼搏、大膽果斷的品質;用拔河、接力跑及球類比賽培養學生相互配合、團結一致的集體主義精神。通過“大課間體育活動”,不僅增強了學生的體質,緩解了學生疲勞,而且訓練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意識,培養了學生嚴密的組織性、紀律性、集體責任感、榮譽感和奮發向上精神。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