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福樓
1982年鄧小平給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此后,三個“面向”,成為了中國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和發展取向。這與我國社會此時正全面開始經濟建設,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步調保持一致。也可以說,我國教育在恢復被“文革”破壞的秩序之后,便開始了面向現代化的發展道路。
中小學教研工作在中國教育全面實現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提供了重要的學術支持。教學實踐行動力的落實,除了行政方面的領導之外,教研的策劃、專業引領與教學轉化,尤其在理論應用于實踐中,所依賴于教師學科教學的行為細節改變的部分,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個發展與生態環境的適應性的變化體現在以下三個階段,本文略做描述。
一、在提倡素質教育的背景下,中小學教研聚焦在教師經驗的發掘與推廣,努力實現教學經驗轉化為教學模式和應用理論
上世紀80年代至上世紀末,中小學教育發展的主旋律是改變應試教育局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發展。這是中小學教育的第一次重大轉型,主要體現在教師、學校與區域三個層面,強調國家課程的全面落實。1990年6月6日,國家教委正式下發《關于改進和加強教學研究室工作的若干意見》(教基[1990]013號),“對當時條件下教研室的性質、職能、任務、教研人員的待遇、經費條件、工作制度等問題作了比較詳細的規定,標志著教研室工作日趨正規化、制度化和規范化”。[1]
教研工作此時定位于教師教學的專業化指導,以課堂教學改良以及提高教師基本功,來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率,以此節約學生的學習時間,奠基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
這一階段教研工作的著力點有三個:
其一,發掘教師經驗,實現理論提升。
此時,教師的入職狀況很復雜,教師水平差異很大,在教學中一些教師還缺乏獨立處理教材的能力,因而關于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提升,壓力很大。為此教研工作,聚焦在優秀教師的經驗挖掘,協助總結提升經驗,力求找到可以推而廣之的教學模式或應用理論。以語文科為例,錢夢龍與魏書生成為很有影響力的教師,其教學經驗產生了深遠影響。而且要看到,他們都有意識要把自己的經驗,上升到思想認識和實現理論化。這個時期,各個學科都涌現了一大批優秀教師。可以說,優秀教師風云際會,對于推進學科教學改革發揮了重要作用。
其二,在教學的應用研究上,圍繞“教什么”和“怎么教”展開了廣泛討論,也形成了一些共同認識。
依靠教師教學的改良,為素質教育發展奠定基礎,按照自然邏輯,是希望有效的學習發生在課堂,達成基礎性學習目的,而學生可以在課余有多樣化發展選擇。
基于這種認識,那時提出來“向課堂45分鐘要效率”的口號。效率觀,第一次進入教育領域。既然強調效率,教學定位也就容易聚焦在知識與能力,為了讓應試壓力得到減緩,提出了“雙基”訓練的思想。所謂“雙基”就是基礎知識與基礎能力。
“雙基”的內容和要素,主要依據的是教學大綱和教材。解讀教材,研讀大綱,把握好教學的尺度,避免過難,這是那時教學的共同規則。關于怎么教,主要取法于優秀教師。我們以為最好的教學,存在于教學實踐。教學研究當務之急是發現這些最好的教師,應用的最優化的教學,使之模式化,人人使用,自然便可以整體提高教育質量。這個時期,一些教學原則的應用得到普及,例如少教多學,課內外結合,精講多練等。由此看到,那時的改革是聚焦在教學層面的,主要依靠教師的教學技術改變來影響學生學習的效果。
其三,糾正教學中,教師的知識灌輸和“一言堂”,希望課堂教學中增加學生的參與性。
關于教與學的關系,那時的基本認識,以為兩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針對教師過于強勢,學生在學習中被“規定”,按照教師旨意和要求學習,缺乏自主性的問題,提出“雙主體”的理論。即教師是教學主體,學生是學習主體。可是在現實教學中,原有的模式和意識,這一層殼非常堅固,打破它很難。為此鮮明提出反對知識灌輸的教學。
二、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小學教研配合區域行政部門全面參與到從教師培訓到課程建設、教學指導、教學檢測等教育全過程的研究與管理中
課程建設是學校教育發展中的核心要素。過去的課程,是“國家課程”一維的,而且在教育實踐中,又區分出考試課程、非考試課程,以及小學科、副科等。這說明中小學教育已經被考試綁架了,在區域、學校和教師推進的素質教育中,進展緩慢,收效甚微。于是,在本世紀以課程改革為抓手,進一步啟動了素質教育發展的改革。
各地各級教研室,因為其具有的對于教師的影響力,以及特有專業隊伍優勢,得到了行政部門的重視。有學者呼吁教研室應該定位于“地區課程發展中心”。[2]其對于教育的管理和影響,在這個階段超出了學科范疇,也突破了課堂教學這個偏于狹隘的研究領域。
在高校和專業研究機構,與一線教師之間,客觀需要一個聯系的橋梁;而且先進的理論,與實踐轉化之間,也需要應用性研究。這便為中小學教研提供了很大的學術空間。
因為在特殊時期,為了把國家意識落實在學校教學中,教育行政、學者,以及廣大教師,都對于承擔基礎性研究與教學指導的教研員產生了工作需求,這客觀上促使教研室職能發生了拓展。
這個時期的教研特點主要表現在:
其一,校本化教研得到重視。改革無疑就是要顛覆傳統的思想意識,以及沖擊教師習慣與模式。因而,在改革的一段時間,教師處于彷徨狀態,不知怎么做。而他們迫切需要專業人士,出現在身邊,解答疑惑,研討在課堂中怎么實現理論的轉化。中小學教研傳統的優勢無疑是學科教學,這時便發揮了積極作用。
其二,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的建設被啟動。三級課程體系,是一個彈性課程,強調多維主體共建。即在國家課程之外,也為地方和學校進行課程建設提供了空間。為此,一些原本具有教學優勢的學校,以校本課程建設作為抓手,凸顯出辦學特色。這個時期,校本課程在局部和點位上,出現了一次發展熱潮。
其三,支持多樣態的辦學,促使學校發展出不同的特色,于是出現了一批名校。
基于校本的關注,以及對于常態課和大眾教師的關注,促使學校整體辦學的優勢得到體現。各種不同的學校經驗,甚至彼此有沖突性,一同呈現給大家。這與我國基礎教育全域覆蓋,與經濟文化發展條件相適應,不同區域的特點會在教育中折射出來有關系。我們在這個現象中,也可以進一步認識到,我國基礎教育發展出現了不同發展層次,以及有了多樣態的演變。輿論或許會因為自己的占位,認同某個學校經驗,卻批評另外經驗;卻不自覺忽視了,教育與本地教育生態的適應性。
其四,教學與辦學的標準化,以及行為的規范化得到了加強。
這個時期在國家層面完成了各個方面的標準建設,并在區域推動地方標準建設。尤其,在學科教學上不僅擬制了課程標準,還主導推動了學業水平測量。這就引導教學發生一個轉變,要基于課程標準實施教學。這種標準化建設,有利推動了中小學教育的發展,在薄弱地區,這個轉變甚至可以用“天翻地覆”來形容。
其五,教學研究從教師模式發展,而出現了“三級”(學校、學科和教師三級)建模或多級建模。
教師的個體化行為是否合理,可以被推介,要考慮到這個經驗,與教育生態的適應性。具體而言,這個模式,要與國家推進的改革理念相吻合,與區域、學校主導的教育改革和政策合拍,也要與學校整體辦學的設想、學科教學的特色建設有一致性。這樣可以把教學共性與個性融合起來。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出,這個時期教研發展已經不僅僅關注一個骨干教師,而是全員關注,參與到了學校辦學的建設中來。
三、基于教育的內涵式發展,中小學教研提供專業支持,圍繞立德樹人的目標實現,以“互聯網+教育”為抓手,以制度創新為突破口,全面啟動了教育發展的轉型
針對我國社會發展的轉型,教育發展也提出了新常態的理念,即要促進教育的優質、均衡和內涵式發展。一系列的文件、政策,密集出臺,為的就是進行制度性改革,打破應試的天花板。從而,延續課程改革,把過去沒有完成的任務——構建學校豐富的滿足學習發展選擇的課程體系,實現學生基于自身發展需要而預設學習課程和選擇學習課程,以真正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這個改變主要發生在2012年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目前,各地為了實現均衡而優質的發展目標,在積極謀劃和實踐,改革的端倪已經出現。教研工作也在適應這個變革,全面關注并參與其中。其作用進一步顯見,以為在改革系統中,“我國的教研制度就是支持與指導系統的中堅力量”,“不容忽視”和“不可替代”。[3]
其一,進行學校全學科的整體規劃,圍繞核心素養的培養,進行課程文化的全面構建。
傳統思維,把考試需要擺在第一位,因而考什么教什么,引導著高中教育追求難度,為的是適應考試的選拔性功能。而按照核心素養的理念,則把人的發展擺在第一位,重視在全部課程中實現綜合素養的培養。因而,有一批具有教研領先地位的學校,已經率先基于學科素養的培養,而重新規劃本校課程和實施教學。
其二,本著因材施教的目的,嘗試在校本課程可為支撐的條件下,探索多種形式的選課走班。
學生學習的自主性,首先體現在他對于自己的未來發展有前瞻,對于學什么有選擇。這是一個基本認識。可是在制度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這個要求是實現不了的。正是基于對于國家教育發展的良好預期和對于國家政策的重新理解,一些區域和學校,成為了這一次教育改革的先行者。為此他們嘗試了多種形式的選課走班。諸如,在國家考試課程,根據學生學習的分化,進行分層教學,這種選擇性走班可以為學生的有效學習奠定基礎。再如,在國家課程中學業水平課程的選考科目,實行走班。另如,在藝體類、技術類課程,實行分項目選課走班。也就是,在這一類學科,根據學生的學習模塊或項目,進行自主性學習。
其三,把固化的課程計劃,增加彈性要素,為學校進行自主課程實施提供便利。
國家課程,必修內容占據了課時,這沒有給自主選課走班提供條件。為此,在保障學生完成基礎性學習任務的基礎上,要盡量消減國家課程的課時,給學校增設校本化課程以可能。此外,某些地方規定了彈性課時,即有大小課的區別,可以節約出很多課時,滿足學生的選擇性學習需要。
其四,落實“互聯網+教育”,嘗試慕課、優課,數字化校園建設,以及翻轉課堂。支持教育的互聯網思維,正在日益滲透在教育活動中。
互聯網首先沖擊了人類的傳統生活,在教育上的影響也在日益顯現。隨著“三通兩平臺”的建設,以及課程資源的豐富,信息技術手段對于教育的影響力也在加強。一批學校和教師,在這種改革中進行了積極嘗試。互聯網思維應用于教育,勢必會把傳統意義的小課堂、教師、教材等,都進行一次觀念上的革新。未來的教育需要跨時空,滿足隨時隨地學習的需要,而且對于本地本校教育條件的依賴也會減弱。
其五,學校教育更多被社會認同,源自它的鮮明辦學特色,以及服務于學生的課程文化。
一門課、一個教師、一本教材、一個班級,如上的限定性在歷史上長期制約著學生的個性化和高水平發展。而未來的教育,或許這一個教師,不再固守一門課的教學,他要在學生的生活中充任各種角色:學生學業生涯的指導教師,學生研究的指導教師,學生選擇性學習中的多課程教師,等等。有所準備的學校,已經在這個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綜上三個教育發展階段的劃分,或許帶有主觀性,未必體現科學發展的規律,然而在回顧中我們可以清晰發現,中國基礎教育的現代化發展訴求與軌跡是鮮明的。在教育面向現代化的發展進程中,中小學教研工作始終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機制,成為不斷推動改革的重要支撐。
參考文獻:
1. 蘇 銳.中小學教研制度的新使命和新任務[N].安徽青年報,2014-04-17.
2. 梁威,盧立濤.撬動中國基礎教育的支點——中國特色教研制度發展研究[M]. 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3. 王晨,劉男. 互聯網+教育,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教育大變革[M]. 中國經濟出版社,2015.
[1]龔興英. 中小學教研活動的歷史演變與發展走向[J]. 教師教育學報,2015(3).
[2]崔允漷. 論教研室的定位與教研員的專業發展[J]. 上海教育科研,2009,(8).
[3]崔允漷. 中小學教研制度:不容忽視,不可替代[N]. 中國教育報,2014-03-26(6).
(作者單位:天津市中小學教育教學研究室)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