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平杰
【摘要】:農業生產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土地的承包者和經營者日趨分離。為盤活農地資源,國家順勢而為提出“三權分置”的土地政策,放活經營權?!叭龣喾种谩闭呦聦⑥r地的經營權獨立發揮效益,必將賦予經營權新的內涵,重新審視土地的經營權是怎么的存在為構建合理的農地經營權流轉制度提供法理支撐。
【關鍵詞】:三權分置;農地經營權;勞動力權
當前,農村集體土地承包農戶不經營自己承包地的情況越來越多,土地承包權與經營權主體分離日趨普遍,擁有承包地的人與經營者不是同一主體已是農村土地流轉的“新常態”。為適應這一現實要求,中央積極出臺“三權分置”的土地政策,將土地的經營權獨立出來。如此,在“三權分置”下對農戶從事農業生產的權利應有新的解讀:土地的經營權應是不同于承包權的用益物權屬性,農戶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創造的收益實質上是農戶勞動能力權的價值體現,即“勞有所得”。
一、農地經營權屬性分析
首先,政治經濟學理論對生產周期劃分為生產性使用和消耗性使用,二者一個明顯的差異就是:“在消費性使用中側重的是對物的價值的關注;在生產性使用中側重的是對于勞動創造價值的關注,側重的是對于人的價值的關注?!盵1]用益物權是對物的處分而產生的財產性收益,是對既得利益的消耗性使用。在此過程中所涉及的關于部分財產的流轉與歸屬的經濟關系自然是由民法來調整。而農戶的經營權是一種人地結合權,對土地經營(耕種)需要結合農戶勞動力,投入一定的勞動力,此時勞動力是作為生產資料來使用,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了剩余價值,在物的生產性使用過程中出現了增量利益,農戶經營權因對其自身勞動力生產性使用所產生的經濟關系成為增量利益關系,是屬于經濟法學的范疇。
其次,傳統民法理論上將孳息主要分為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疤烊绘芟⑹峭ㄟ^物的自然性質而產生的收益物,又稱直接孳息。法定孳息是指依照法律規定產生的收益物,又稱間接孳息?!盵2]而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不是兩個相對應的概念,二者不能涵蓋孳息的所有范圍。天然孳息與人力孳息則是相對應的兩個概念,人力孳息需要借助于人力,投入一定量的人力作為其中的生產要素,凝結了人類的勞動力。農戶從事農業生產投入自身的勞動力,對土地進行耕作(經營),在這個過程中將勞動力作為生產資料,在扣除之前所投入的生產資料之后,獲得一定收益,會生產出一些剩余價值。這種剩余價值在法學上被稱為人力孳息,若按照馬克思關于政治經濟學的觀點對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的解說來看,認為勞動力的投入和作用是起決定性的,所以在人力孳息的歸屬上自然就是由作為勞動力的付出者(經濟法學上稱為勞動能力權人)來主張這種權利。
勞動力是隨著人類的產生而出現的,對勞動能力問題的保護則是從近代社會才有所涉及,勞動能力權基礎理論更是匱乏?!榜R克思在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過程中,第一次對人的勞動能力權在理論上有所突破:一方面,他將勞動能力科學界定為:‘勞動力或勞動能力,理解是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人自身體力和智力的總和?!盵3];另一方面,他創造性地提出“雇傭勞動者讓渡自己的勞動力使用權給雇主時并沒有放棄其所有權”的經濟分析。馬克思還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資本是以勞動力商品的存在為決定條件的,資本的本性就是不停地吸允活的勞動力”,總結出“勞動力是商品的范圍內享有勞動能力權”的理論。陳乃新教授在馬克思關于勞動力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見解,即“以內物權為核心的勞動能力權”理論,他指出:傳統民法上的物僅僅是存在于物之外的外物權,沒包括勞動能力權這種主體對物的權利(內物權)。投勞者對天然屬于他自己的勞動能力是享有權利的,有權按照自己使用勞動能力和創造中作用的大小,分享所創造的財富,從而實現勞動力自益。相應地,農戶在承包地上從事農業生產,農戶基于經營權對承包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農戶經營權是農戶用自身的勞動力創造價值并實現勞動力自益的有效形式。
二、農戶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本質——保障“勞有所得”
從現行《物權法》第125條的規定來看,土地承包經營權人依法對其所承包經營的耕地、林地、草地等行使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權能,有權從事一些種植業、林業、畜牧業等農業生產活動。其中“有權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等農業生產”的法律規定就是關于農村集體組織內的農戶進行農業生產權利。農戶在獲得集體組織的承包地時可以自己經營也可轉由他人經營。在獲得對承包地的使用權利時,農戶在承包地上可以按需要自主進行農業生產。當然,土地會產生一定量的天然孳息,但以此獲得的天然孳息并不能使土地得到有效的利用,甚至不能維持再生產,土地在長期得不到供養(即長期不給土地施肥),土地質量必然會變差,最后荒蕪,喪失效用。而對土地進行生產經營時,投入生產所需的土地、種子、化肥、生產工具、勞動力等資料進行一系列的生產,開始整個農業生產關系的運作。
經過一定時期后,土地上會有一定量的勞動產品呈現,此時農戶基于土地的經營權對勞動產品享有當然的歸屬權。勞動產品在商品交易后實現價值,獲得相應的收益。在扣除相應的生產消耗成本后,還有剩余,即為增量利益。這種增量利益的產出是在加入農戶“活”的勞動力才能創造的,而創造的過程正是勞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勞動力的因素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必須依賴農戶一定量的“活的”勞動力投入,農業生產才得以有效地進行生產。從經濟法的角度來說,這一過程體現了增量利益的生產關系。增量利益歸屬于農戶則反映了對剩余權的配置。剩余分享權是體現為獲得勞動成果收益的權利。農戶作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微觀主體,基于利潤或效用最大化的考慮,可以自主決定土地經營形式。這在經濟運行環節中屬于勞動生產權,表現為農民在生產環節中運用其自身勞動力轉化為勞動生產力,在分配環節里又屬于剩余權,表現為能獲得勞動成果以取得收益的權利,從而在扣除了一定勞動力的費用后來實現其剩余的權利。所以,農戶從事生產經營的本質是“勞有所得”。
土地制度是國家的基礎性制度。土地使用制度自然構成國家關于對“三農”治理方針中最為基礎的制度安排和最為核心的頂層設計。農地“三權分置”政策設計既滿足農民保留土地承包權要求,又切合農民流轉土地經營權意愿,成為我國農村改革的重大創新。放活經營權,維護農戶生產發展權利,推進農業生產,實現勞動力自益。
注釋:
[1]朱強.農地經營權資本化流轉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28-29
[2]魏振贏.民法(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5
[3]陳乃新.勞動能力權導論[M].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2010:8-9
參考文獻:
[1]黃季焜等.中國的農地制度、農地流轉和農地投資[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2.
[2]陳乃新.勞動能力權宣言——從以“資”(物)為本到以人為本的經濟法制創新[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6).
[3]陳小君.我國農村土地法律制度變革的思路與框架——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相關內容解讀[J].法學研究,2014(4).
[4]申惠文.法學視角中的農村土地三權分離改革[J].中國土地科學,2015(3).
[5]潘昌健,潘澤江.農地流轉的博弈僵局與制度破解--基于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構建的視角[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