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鶯
【摘要】:目前人文社會科學在大學教學中的地位正在被邊緣化,其固有功能不僅未能得以有效發揮,反而正在被弱化,這一現狀值得警惕和深思。本文通過對近年來人文社會科學教學工作經驗的總結及相關例證,重點對大學人文社科教學中“原創性”問題進行思考,以期為相關教學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導。
關鍵詞:人文社會科學;原創性;大學教學;價值導向
前言:大學人文社科教學的“原創性”主要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對各個學科內容原創過程及機制的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是培養原創性的意識、思維和能力。但就目前來看,大學人文社科教學中還存在“原創性”缺失的問題,要想實現大學人文社科教學的原創性教學,也需要從這兩個方面著手。
1當前大學人文社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1課堂教學問題
從教學內容方面來看,當前大學人文社科教學采用的教材、教案等大多為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結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單純的講述結論性的知識點,傳授的是他人研究成功的成果,而很少涉及到這些結論、成果的研究邏輯和形成過程,沒有認真的分析和反思這些結論結果的形成機制,從而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得教學過程失去了原創性。舉例來說,在《中國哲學史》這一教材中,涉及到的內容都是哲學家們的一些哲學觀點,有著許多片段性的引文和含義解釋,之后再作出評價,許多描述過程過于抽象,而關于哲學家們研究過程中的心路歷程和對自身觀點堅守的原因則沒有詳細的介紹,只是片面、籠統的提到了社會大背景相關內容,忽視了個人社會生活及思維,難以揭示出與核心思想觀點的內在聯系。
從教學方法上來看,教師很少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去研讀學術經典,沒有引導學生探討各種學術觀點的形成過程及研究者的思維過程。大學人文社科類課程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作業較少,作業形式主要分為兩類,其一是記憶觀點類的作業,其二是小論文形式的作業。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不需要對原著經典進行仔細的研讀,只需要上網下載資料或摘抄教材上現成的內容即可,沒能實現學思結合,而學生也很少自覺的去研讀,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缺乏創新,主要依靠死記硬背應付作業和考試,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能力。
1.2畢業論文指導與寫作問題
在畢業論文指導和寫作的過程中也存在較大問題,無論是教師對學生的指導還是學生自己寫畢業論文都以別人的研究成果為基礎,缺乏原創性,大多是對別人研究成果的拼接、論述等,缺乏實際調查。這一點從參考文獻的出處就能夠看出一些端倪,許多學生畢業論文的參考文獻都是轉引,火直接參考網絡和雜志上的內容,很少自己去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2大學人文社科原創性教學的實現
2.1明確人文社科教學的價值取向
與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研究相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具有明顯的“政治性”和“學術性”,且面臨著二者關系問題的處理,對此,在原創性教學中,勢必會涉及價值取向的問題,人文社科原創性無法脫離某種特定的社會現實,我們強調原創性教學,更要關注社會現實本身,其中學術性邏輯和社會意識形態邏輯之間的調和將會成為大學教學難以回避的難題。我國大學人文社科原創性教學必須以馬列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充分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來引導原創性教學工作,將相關立場和觀點貫穿到教學環節中,以此來制定教學發展戰略;其次是要堅持“雙百”方針,鼓勵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模式,尊重教學主體的差異性,教學內容要貼近現實生活,從實踐中提煉教學內容,強調繼承與發展相結合,注重創新,概括出新的教學理論,提出真知灼見。在價值取向問題上,人文社科原創性教學應兼顧到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做到理想與現實結合,在原創性教學中探討人的存在與本質,對教學工作者而言,在人文原創性教學中更應注重的是承認原創性教學的規范合理性,使原創性教學走向自律。
2.2營造良好的人文社科教學氛圍
人文社科教學的原創性更多體現為對“學術自由”的主客觀綜合需求,是對該領域教學崇尚價值理性的一大訴求,良好的人文社科教學氛圍不僅能夠為“原創教學”提供必要文化環境,同時良好的人文社會教學氛圍還能夠塑造教學原創性的產生機制,在教師之間形成良性的競爭環境,真正形成相互競爭相輔相成的教學氛圍。具體而言在教學活動中原創性的缺失不僅會導致教師本身缺乏競爭向上的意識,同時“非原創”的風氣一旦形成,也會影響、打擊其他教師的原創熱情,希望通過非原創的手段達到原創的目的,而一旦這一風氣在教師內部形成,將會嚴重限制原創意識的發展,甚至在非原創意識形成主流的時候,會排擠、打壓原創主體,造成原創意識和原創主體無法生存的窘迫境地。因此可以說良好的人文社會教學氛圍不僅會對原創性有積極作用,也對非原創有限制作用。
2.3優化配置人文社科教學資源
大學人文社科教學資源對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大學人文社科資源包含研究項目、經費、相關文獻研究資料、研究項目等等內容,但是在信息爆炸的現如今,人文社會科學的教學資源卻極為匱乏。為了進一步優化人文社科教學資源配置,國家已經對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積極采取了促進人文社科教學資源發展的措施。國家教育部指出,為了豐富人文社科教學資源,國家在未來十年內將把建設和改革人文社科平臺作為重要的發展方向,通過培養人文社科人才、鼓勵人文社科教學、建立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采取創新的學術傳播平臺等方式來優化配置人文社科教學資源。
2.4健全人文社科教學評價體系
工程技術管理范式是當前權威評價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本身存在這權威喪失、審批冗雜、專業性不強的問題,首先,當前我國的權威評價受限于體質、時間的限制流于形式,造成管理范式評判權威的喪失;其次,面權威審批層層進行,不僅冗雜,而且其過程環節較多、涉及人員較多,參與評價的人員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評價工作,與參與評價人員的專業性工作性質不符;第三,在權威評價活動中人文類與社科類往往存在混雜的現象,這就導致評價人員不如參評人員專業性強的尷尬境地,影響了工程技術管理范式的公正性,甚至與工程技術管理范式設置的初衷背道而馳。 就人文社會科學教學而言,良好的管理模式應該與實際實施結果保持一致,而當前面臨的問題是相關教學計劃的實施,顯規則是失效的,普遍盛行潛規則,使得教學走向了計劃的反面,難以激發人文社會科學教學主體的創新能力,教學成果并不了理想。大學人文社會科學教學管理的科學性尤為重要,其基調為:教師面型學生,學生面向社會,大學與社會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尋求真理的共同體,而不是附庸于社會。對此對教學原創性評價中應堅持歷史性原則和開放性原則,保證可操作性,高校是由教師與學生組成的共同體,用于尋求真理與科學事業發展的組合,同時也是個體之間的交互發展。
結論:
尊重人才成長與發展規律是大學教學長期堅持的基本原則,現階段人文社會科學教學存在著很多問題,本研究以“原創性”問題作為切入點,通過對人文社會科學教學原創性的價值取向、教學資源、教學氛圍和評價體系四個方面入手,重新發揮人文社會科學的功能,確保相關教學達到“質”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黃業. 水中墩臺采用反吊支架法施工的關鍵技術[J]. 中國市政工程,2016,03:96-99+128-129.
[2]桂鈺. 某大跨連續箱梁大節段支架現澆施工關鍵技術分析[J]. 建筑知識,,:1-2.
[3]丁林海. 朱家尖大橋海上施工關鍵技術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6.
[4]潘怡宏. 少支點支架法施工整體現澆箱梁中的關鍵技術[J]. 城市道橋與防洪,2014,03:87-90+98+9.
[5]何飛蘭. 用于箱拱拱肋現澆施工的復合式系統支架關鍵技術研究[J]. 公路交通技術,2013,04: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