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群燕
一、導語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絡,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
二、自身也是課程資源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教師自身”也是一門課程資源。蘇霍姆林斯基在《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文中指到“真正的教育能手必有真正豐富的情感”。在傳統的課程觀念中,教師往往是傳授書本和他人的知識,而忽視了自身作為一部“生命的經典著作”的課程價值。烏申斯基說:“教師的人格是教育事業的一切,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照亮學生心靈的陽光。”所以我們認為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是珍貴的隱性課程資源,是最具生命性和創造性的課程資源,在教學中應當進一步開掘,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系列課程。
三、自身資源的構成
根據相關的研究,教師自身資源的構成要素主要有四個方面:
1、情感資源
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課程資源中有許多是文學作品,它們包孕著豐富的情感。教師要引導學生體驗、領略文學作品中情感,首先自己能體驗文章中的情感。教師情感豐富,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體會到語言的情感魅力。情感資源還包括憂患意識、社會責任感、 ?愛心。
2、素養資源
語文教師深厚的文化素養的表現是多方面的。板書應該工整或者漂亮;教學語言簡潔,詩意,有情感,有滲透力;廣泛的閱讀,大量的背誦;文字運用上,善于思考、勤于筆耕,常寫“下水作”,為學生提供寫作范例,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語文教學要取得成功,必須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一個學識廣博、善于旁征博引的老師,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啟迪學生的智慧。
3、理念資源
在新課程理念下,語文教學過程應該是一種對話,尤其體現在學生與教師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學生與文本對話三個層面上。學生與教師對話,應以民主、和諧、相悅、相容的氛圍為構建基礎。因此,語文教師應有平等意識、寬容意識,切忌高高在上,唯我獨尊。
4、模范資源
言傳身教對于學生的影響很大,如果教師課堂上振臂高呼,課余散漫懶惰等,學生覺得反差很大,相應的對教師產生厭惡,恨烏及屋,累及相應的學科。語文的學科特點,有很多的人生哲理蘊涵在文章中,如果我們語文教師說一套,做又是另一套,言行不一致,這無形中對我們的教學起了反作用。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因此我們的言行舉止都是寶貴的課程資源。
四、自身資源的開掘途徑
對于教師自身的課程資源的開掘我們相應的從自身的情感資源、素養資源、理念資源、模范資源四個方面著手:
1、努力挖掘自身情感資源
教師是作為教學活動中的主導者,想引導學生體驗文章中的情感,那么教師本身必須要具有豐富的情感,比如教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一文時,我醞釀自己的情感,理解體會司馬遷的喪魂落魄,感受無所依靠和寄托的憂愁,認同“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痛苦,向學生表述自己對司馬遷不幸遭遇的情感認同。學生會喜悅著你的喜悅,憂傷著你的憂傷,與你一起進入文章中的情境。如果,你是情感上冷漠的,照本宣科的,哪怕課堂的思路或導入如何精巧,也無法引發學生的共鳴。開掘的方法是充分調動自身的情感,體會文章的內涵,并且在備課過程中實際體現出明確的情感方式。
除此之外,我還與學生一起讀報看微信,談時事論焦點,將這些新鮮的內容引進到課堂中,既體現了自己對社會的關注,表達了自己的情感,表述自己的愛恨,也讓課堂充滿了生動的內容,與學生一起把握住時代的脈搏。
2、努力提高素養資源
文化素養是許多教師容易忽視的。很多人在取得教師資格或者師范畢業以后,就不再注重自身的文化素養。缺乏文化素養的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的教學中會讓語文課變成政治課或者歷史課等等,文學味不濃,缺少聽說讀寫這些教學環節,不像語言教學。
語文教師的書法既是自己的教學基本功,也是自身的一種素養。我自己堅持練書法,并且指導學生練字,讓他們能夠書寫工整,書寫工整可以讓學生養成一種好習慣,并且試卷上工整的卷面容易贏得評卷老師的好感。平時還需要多看一些文學類名著,這樣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外應該看哪些名著,可以指導,可以和他們探討,并且讓學生對作品進行進一步評論,充分的解讀。我讓學生品讀唐詩,比如《春曉》、《贈汪倫》、《江畔獨步尋花》等,我用詩意的語言描述詩歌中所表述的意境,然后讓學生也用詩歌的語言表述,讓他們的學習生活也充滿了詩意。在作文教學上,教師本身應該善于思考、勤于筆耕,常寫“下水作文”,為學生提供寫作范例,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自己偶爾能在報刊雜志上發表。通過自身的文化素養來感染激發學生,使學生對語文這一學科情有獨鐘,喚醒他們對文化素養的追求,使他們自己有意識地提高自身的修養。
3、努力樹立平等寬容的理念
語文教師的平等意識、寬容意識是教學必備的理念,這些新理念必須在實際的教學過程展示出來。尊重學生,把學生放在一個鮮明的個體,有血有肉的真實的人位置上。我們給學生一個平等的教學過程,那么學生更會尊重我們的平等,同時他們也會平等的對待其他的人,這樣,讓整個學校以及社會處在平等的氛圍之中。我尊重學生的隱私,注意學生的學習感受,并且盡量輕松的引導學生說出學習的感受。對于學生的感受,我盡量換位思考,理解學生學習的難與易,盡量使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實在。每次課堂教學后,我都審視自身的教學過程,對自己的課堂教學及時的反思,寫出自身教學的優點和不足。
4、積極發揮自身的模范作用
在教學課程中,我規定學生規范答題,及時改正錯題;養成速讀速記的習慣;教育學生學會自我反思等等。將自己的嚴謹,規范,誠實等特點展現出來,比如批改作業及時,詳細,并且確定“言必信,行必果”、“誠信”做人原則等,及時修正自身的小缺陷,讓學生明白我們并不十全十美,但是有缺點就應該及時改過。平時教學過程中,我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舉課文的例子詳細準確,備課時考慮周全,詳盡,盡可能考慮到教學過程中方方面面。比如,早讀課時與學生一起朗讀課文,這樣學生朗讀課文的聲音就更響了;要求背誦的文章,與學生一起背誦,這樣既完成了教學目標,又激勵了學生。再比如,一碰到自己的難以把握的生字,詞語等,就查字典,不武斷,不望文生義。如果自己寫了下水作文,就和學生一起品讀,研討,找出文章的得與失。如果我們希望學生成為怎樣的人,那么我們自身就要怎樣去做。
五、意義
中學生的可塑性很強,我們一言一行都影響著他們。研究開發自身的課程資源,對于我們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作為教育者,如何把自身的各種學識,能力發揮到極致,如何直接在我們自身,我們和學生之間找到一條教育的溝通之路,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從課程資源開發的視角審視語文教師的人格魅力》作者:吳偉星
《全日制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 ?制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引論》作者:黃偉,
《給教師的建議 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作者:蘇霍姆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