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了滿足城市居民對回歸純樸生活方式的渴求,應將農業與文化有機結合,形成以文化為核心的創意農業產業——“田園歸隱”?!疤飯@歸隱”將重現魏晉風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田園地產和文旅休閑,以主題雅集的形式讓都市中的人們回歸自然,發現人生的價值。
關鍵詞:田園歸隱;都市生活;變遷;魏晉風流
1 隱逸——都市生活方式的變遷
1.1 隱逸觀念再次盛行
對于居住在現代都市中的人們來說,隨著收入的逐年增加,他們早已不僅僅滿足于衣食住行。觀光、旅游、度假活動成為了都市居民休閑的首選,然而一些傳統的風景名勝在旅游旺季時往往人滿為患,人聲嘈雜。再加上環境惡化、人口密集、住房緊張、工作生活壓力大等問題,人們更渴望擁有自然清新的環境、淳樸的人文氣息、精神的樂土。
1.2 都市生活變遷的方式
在現代都市生活中,我們常能發現城市角角落落一些微不足道的耕作活動,無論是出自對食品安全的憂慮、對土地親近的本能,還是對龐大城市的潛能意識的批判,城市居民已經開始自發地挖掘土地和空間的農業生產潛能。東晉時期,中國著名的詩人陶淵明選擇辭官,歸隱田園,遠離世俗的塵囂和渲染,回歸簡樸古老的生活,讓內在的智慧與大自然的生息相結合?,F如今,他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歸隱夢并不寂寞,反而成了現代都市人最深的精神向往,休閑觀光農業旅游應運而生。
2 國內現有的休閑觀光農業概況
休閑觀光農業是為滿足人們對精神和物質需求而開展的、可吸引游客前來觀、賞、習、品、考、書、畫、攝、購的現代農業形態,是旅游業與農業之間交叉性的新興產業,可以很好地促進當地綠色產業的發展。
2.1 觀光農園
觀光農園指在城市近郊或風景區附近開辟特色果園、菜園、茶園、花圃等,讓游客入內摘果、拔菜、賞花、采茶,享受田園樂趣,如占地1500余畝的北京諾亞有機農場。前來體驗的顧客可自己種植或采摘有機蔬菜,享受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種植園也配備了娛樂區供顧客休閑。農場會在顧客分揀和采摘后對所有菜品進行再分揀,然后再對大部分蔬菜進行保鮮包裝,它的另一特色是采取會員制配送服務。此類觀光農園一般占地面積和規模不會太大,除了吸引顧客來農園自行體驗采摘、種植蔬菜之外,農產品自行銷售也是這部分農園收入來源的另一大方式,有些農園還會安排范圍內配送服務,但是配送的范圍十分有限。另外,一些觀光農園的知名度略有欠缺,宣傳力度也不足。
2.2 農業公園
農業公園即按照公園的經營思路,把農業生產場所、農產品消費場所和休閑旅游場所結合為一體。這是通過歐洲和臺灣等地實踐得出的一個種類,在我國也十分盛行,如廣東肇慶的廣新農業生態園,江蘇無錫東方田園等。這類農業產業的特色是占地面積普遍較大,投資高,農業生產所占的比重不如休閑旅游產業多,經濟效益主要靠休閑旅游產業支撐。此類產業能夠在規劃初就將農業產業與休閑娛樂結合起來,因地制宜地發展,形成一個綜合體項目,有的產業甚至包含了地產行業,形成了小型社區。但依靠休閑旅游業來帶動農業產業不利于長期發展,當今環境下以別墅項目為核心贏利點會造成投資回收期長的問題,面積大投資高的情況也不利于后期的投資和開發,容易造成虎頭蛇尾的情況。
2.3 教育農園
教育農園是兼顧農業生產與科普教育功能的農業經營形態,代表性的有法國的教育農場、日本的學童農園、臺灣的自然生態教室等。國內近年也開始關注教育農園的產業投資,較為成功的是安徽蕪湖南陵縣的大浦鄉村世界。大浦鄉村世界和內地許多教育農園產業一樣,擁有明確的主題,但大多仍處在逐漸發展階段,前期投資大,農業種植也沒有形成大規模的產業化。大浦鄉村世界依附的農業自然災害教育體驗基地,以海嘯館為主帶動農業及旅游業發展,也存在客流量季節性落差大的問題。
2.4 中國休閑觀光農業的分布情況
我國的休閑觀光農業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有一定雛形,并形成了一些經營模式。其中,臺灣省的觀光農業發展較早,到了20世紀90年代,休閑觀光農業也在我國其他大中型城市迅速興起。
從休閑農業觀光農業分布圖上可以看出,目前我國大陸地區休閑觀光農業旅游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近郊,這類地域模式多為依托城市型.距離大中城市10公里之內,以一個大中城市為目標市場,農業產業需要借助一定的農業基礎,主要通過人工構造農業景觀,且影響范圍較小,如上文提到的北京諾亞有機農場。另一大部分的休閑觀光農業分布在我國東部沿海,特別是長三角地區,內陸也有一部分。這些地域的農業產業屬于依附自然型,距離大中型城市20公里以外,交通便利,以多個大中型城市為目標市場,農業基礎好,地貌類型齊全,以獨立完整的自然農業景觀單元為依托,且影響范圍較廣。
總體來說,我國現有的休閑觀光農業整體分布呈現為東南多、西北少的格局,這與地域環境、農業發展等自然因素分不開。而且,近年來此類項目中又出現了人文因素比重越來越大的趨勢,這與人們厭倦了繁忙的工作,生活、壓力巨大,以及環境惡化等原因有關。人們迫切地希望強力解壓,回歸到自然當中去,陶淵明、竹林七賢自由灑脫、或仕或隱的生活強烈地吸引著他們,渴望像魏晉名士那樣,擁有一片風流自由的精神樂土。
3 魏晉風流對現代都市生活方式的影響
“魏晉”這兩個字,不僅是一個歷史概念,更是一個文化概念。就歷史而言,魏晉是一個亂世,但是這兩百年混亂痛苦的歷史事實,讓當時的名士們思治而不得,茍全性命于亂世,對文化、思想和社會風氣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傳統力量無形里消失的時代,越來越多的名士在無望的明天面前選擇了叛逆,他們張狂而避世,在清醒與沉醉里優游,在痛苦和癲狂里迷失,這才有了所謂的“魏晉風流”。
3.1 純樸自由:美好的社會愿景
城市發展越來越快,高樓林立,在鋼筋水泥的巨大樊籠里,中國的休閑觀光生態農業旅游伴隨著人們對觀光農業的需求,如雨后春筍一般成長起來。人們并不是為了休閑而休閑,他們真正需要的,除了自然清新的環境,更重要的是在這個自然環境中清新舒服、無拘無束地呼吸,真正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感受到自由灑脫的人文氛圍,更渴望在當今復雜多變的社會中做真正的自己。魏晉風流影響下的生態農業應構造一種符合自然生態的農業景觀,村前清溪潺潺,枝頭鳥語花香才是真正充滿生機的“活”的田園風光;農村民俗文化也應根植于本土已具有渾厚傳統的民俗文化的提煉和再現,而不是刻意去追求和制造,才是城市居民所渴望的鄉村純樸。
3.2 縱情自然的文化生活
魏晉風流影響下的士人生活,除縱情山水、放浪形骸之外,就屬雅集最為有名了。雅集是魏晉名士文學藝術活動的重要內容,藝術宗派或藝術家家族的凝聚,離不開這些文學藝術家團體內部的集會和交流。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文人集會是建安文人在鄴城鄴宮的西園之會。西晉金谷之會則更善于在自然中進行美的發現與美的進化。而最為人熟知的就是之后的東晉蘭亭之會了,詩人們用熱烈的吟詠與自然積極的交流,與同仁互訴心靈的感受,是崇尚自然的美學思想的具體表現。
當今的都市居民,特別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在城市中很難感受到因與自然交織的感受而迸發的靈感與激情,因此他們渴望在現代休閑生態農業園林中體味到這種文化氛圍。蘭亭集會之所以對我們現在的生活還能產生巨大的影響,除了與之前的集會有意境相同處之外,也具有自身特點:用“曲水流觴”的方式將文人的集會與世間民俗禮儀結合在一起。這一特點剛好應和了現代都市中的人們對物質生活泛濫,道德禮儀遠去的今天的一種不滿現狀,以及對灑脫、美好、自由的魏晉之風的向往之情。當人重新與自然相互吸納,共為一體時,便會激發出一種激蕩宇宙的情懷,作為這種情懷宣泄點的文學藝術便會擁有永久的魅力,產生的激蕩情懷也能給予人們生活上積極正面的影響。
4 “田園歸隱”產業規劃
魏晉時期特殊的社會歷史環境,造就了如陶淵明、竹林七賢等名士的特殊群體人格精神——以超自然的精神追求取代現實的物質追求,以個體的自由灑脫取代社會意志的規矩樊籠,以審美的人生態度取代現實功利的人生態度。因此,魏晉名士更鐘情于在山野間享受農耕勞作的樂趣,或在大自然中曲水流觴舉辦集會,不拘小節的放達之舉更表現出名士灑脫高逸的風采。
為了滿足城市居民對回歸這種純樸生活方式的渴求,應將農業與文化有機結合,并聯系當地的歷史文化、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形成以文化為核心的創意農業產業——“田園歸隱”?!疤飯@歸隱”將重現魏晉風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田園地產和文旅休閑,以主題雅集的形式讓都市中的人們回歸自然、發現人生的價值。
4.1 “田園歸隱”的外觀設計
(1)布局——天造地設。“田園歸隱”的產業選址初步預設在江南地區,江南多是魚米之鄉,人杰地靈,交通便利,文化底蘊濃厚。同時,江南地區還具有可面向的城市人群廣,經濟基礎較好,適宜產業的運營和發展的特點。田園選址最重要的是遵循的“道”是自然之道,而非人工有意的“式”,即自然山水為田園景觀的母本,以魏晉名士奉行的老莊自然觀為圭臬,人巧藏于天工,要如“天造地設”一般,才是最佳。中式田園一直追尋的是對自然的渴盼,“田園歸隱”也不例外,田園景觀應處處表現出人對自然的依順,人巧藏于天工,人為美融于自然美,表現出和諧的宇宙韻律,這也有利于整個田園和諧持續的發展。
(2)色彩——青黛相間。綠色是最讓人感受到舒心和自由的顏色,竹子的綠沒有那么明艷清脆,它的綠有種微微發灰的低調,與水墨搭配最為相宜,也十分符合當時不堪的政治背景下魏晉名士向往自由、風流灑脫的基調?!疤飯@歸隱”選擇一塊稍微偏離城鎮的地方為宜,擁有大片綠油油的稻田,更要有植被。讓籬笆在深綠色灌木間隱約可見,水墨畫般黛色的房屋在樹林邊緣與原木融合,從遠處看,這些都與自然的綠結合成為一道美景。竹林的綠是幽靜的、曠達的,“田園歸隱”的竹林中必能找到一份悠然的靜謐之感,抑或是一份自由的灑脫之情。
(3)線型——靈動飄逸。魏晉風流引導下的“田園歸隱”擁有靈動飄逸的線條美。這些蜿蜒飄逸的線條像魏晉名士寬大飄逸的衣袖,像曲水流觴的小溪,像魏晉風流中的那股“風”,他們被設計在“田園歸隱”的道路上,開鑿引流的溪水上,植被山石規劃上。山石房屋與周圍環境組合通透,建筑、山水、花木彼此呼應,形成虛空靈動、韻味雋永的空間。
4.2 “田園歸隱”的情感表達
(1)對自然的向往和尊重。隨著自然生態被破壞,人類開始重視生態的平衡發展,“田園歸隱”提供的生態農業不僅可以延長基礎產業鏈,還能讓加入會員的客戶認購一塊小塊土地,滿足人們對世外桃源般耕種生活的期待,感受自然周而復始的運行規律,對大自然懷抱感激敬愛之心。這片土地可以把自然與人統一起來,尋找他們的聯系和一致,把天人雙方看做統一體,到達“與大化融合無跡”、“無天人內外之隔”的境界。
(2)逃離都市生活?!疤飯@歸隱”開辟的文旅休閑項目將利用文化創意產業業態和文藝社區創造高附加值,同時為人們展示一片精神樂園。田園生活文化館、農產品展示銷售商店、民宿酒店、田園餐飲、花房書屋、咖啡茶飲等產業均以濃郁的地方傳統文化特色,結合現代人文需求,給人強烈的文化包圍感,吸引游客來訪、停留、不歸。除了春播秋收等農業聚會活動和空閑時間、節假日外,田園還將依據傳統節氣定期舉辦雅集邀請顧客參加。參與雅集,感受魏晉時期士人的文化生活,并不是人類精神文明的倒退,相反的,這是讓內在的智慧與大自然的生息相結合最好的方式。
(3)追求清遠意境。都市中的人們會在工作上、仕途上、生活上遭受種種挫折和壓力,愈發對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失望。為此,田園地產將以園藝農業業態和宜居地產引領一股逆城市化的潮流,優美的環境伴生的是宜居的生活空間。休閑度假地產本質上是銷售生活方式,而用以支撐這種生活方式的所有嘗試都將給人以具象的精神寄托和文化的潛在發掘機會。
田園地產致力打造一個慢時光的“家”——吹吹風、聽聽麥浪,只是單純地享受喜悅的日子。這片樂土不受世俗的紛擾,山野間高低參差的綠形成了天然的屏障,環抱著每一個來到這里的人的小小歸隱夢。
4.3 潛在客戶群分析
“田園歸隱”產業主要打造的是一種回歸自然的生活方式,用以支撐這種生活方式的配套設施都離不開文化的包裝。因此,最適合這一產業的客戶群就是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受過高等教育的人。
城市的年輕三口之家:這類人群多為工作節奏較快,有購買力,并希望獲取高品質、參與感強的服務與體驗,那么生態農業及其衍生品即可以滿足其“維系關系”的需求。
對于“文藝范”青年來說,自由的作息方式、陌生的生活模式、差異化的體驗對這類消費者來說尤其重要,而文旅休閑所創造的經歷將會被他們定義為真正的“獨一無二”。
田園地產意在鎖定老齡化人群中“追逐潮流”的一群人,他們希望享受與子女共享天倫之樂,同時也希望有自己獨立的高標生活,擁有良好的環境放松身心。同時,“田園歸隱”的地產也是文學藝術家們的不二選擇,前廳種花、后院種田的“隱世生活”更加能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
“田園歸隱”通過生態農業、田園地產、文旅休閑三個板塊,將農業與文化有機結合,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業,在合理范圍內借勢設計田園景觀,規劃田園地產,重現魏晉時期的老莊思想影響下的自然、自由、及時行樂的生活風范。愿“田園歸隱”給每一個有隱逸夢的人提供一片純凈的精神樂土。
參考文獻:
[1] 寧稼雨.魏晉名士風流[M] .北京:中華書局,2007.
[2] 劉強.竹林七賢[M]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
[3] 長北.中國古代藝術論著集注與研究[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黃昱(1991—),女,景德鎮陶瓷學院研究生在讀,師從孔錚楨老師,研究方向:工藝美術設計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