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 迎周華
摘 要:數字博物館是各種先進的數字化技術在博物館領域研究和應用的集中體現的載體,是現代博物館發展的方向。然而,數字博物館建設所需文博、傳播、管理、技術等各方面復合型專業人才儲備嚴重不足,直接阻礙了數字博物館的快速發展。本文基于現代高等教育博物館人才培養所存在的問題,提出數字博物館人才培養模式和方式,認為組建博物館數字化課程群,加強課內實踐和課外以項目形式的專業實踐是提高學生博物館數字化專業能力的教學模式。另外,通過大學生數字博物館創新創業基地的實踐和摸索,加強行業的對接性,可提高學生的就業質量和社會影響力。
關鍵詞:數字博物館;數字化;人才;教學體系
0 引言
以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應用,為博物館的發展與利用提供了新的契機,2001年國際博協的會議章程首次把保存活態遺產(living heritage)和數字創造行為(digital creative activity)納入了博物館范疇內,這一補充內容正說明了數字化技術已變得日趨重要。[1]數字化技術發展到目前,涉及數字化建模、虛擬修復、數字化管理、數字化展示、數字化復制存儲、數字化仿真、虛擬現實、數字動畫、數字合成影像以及物聯網技術、云計算與大數據等技術,這些技術可以削弱博物館藏品保護和藏品利用之間的矛盾,同時可以使文化遺產“變活”,不僅擴大了其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傳承力,而且將其中非物質文化的東西加以形象生動地呈現。[2]數字博物館就是數字化技術在博物館領域研究和應用的集中體現的載體。
美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推動“American Memmory”計劃,將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文獻、照片、影片等資料進行了數字化處理,以便永久保存。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出了“世界記憶”項目。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起步稍晚,在20世紀90年代末故宮博物院著手開始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的探索。[3]經過20多年的發展,尤其隨著以“文物調查及數據庫管理系統建設項目”等為代表的一批文博信息化項目的進行,數字博物館的應用得到很大發展。例如,國家文物局頒布了博物館藏品信息指標體系規范;全國文物系統2677家收藏單位完成了1660275件(套)館藏珍貴文物的數據采集;建立國家、省、文博單位三級分布式存儲的數據庫群;全國有200多家博物館建立了互聯網站;大量的IT產品和信息技術企業開始關注數字博物館應用,有的已經從中獲益。[4]
然而,相比于全國4500多座博物館(其中文物系統3354座),2000多萬件館藏文物,近百萬處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其他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的發展和水平仍顯不足。[5,6,7,8,9,10,11]
金瑞國認為當下我國數字博物館發展遇到的最大“瓶頸”還不在于資金和技術的缺乏,而在于人才的缺失。由于數字博物館建設所需文博、傳播、管理、技術等各方面復合型專業人才儲備嚴重不足,直接阻礙了數字博物館的快速發展。他建議可以通過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委托培訓、資質認證、持證上崗等制度,培養一支高層次、多學科、成梯隊的人才隊伍。[12]
賈秀清認為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承與創新,要求大量知識和技能更為復合的人才加入進來,建立起結構更為優化、體系更加完整的工作團隊。[13]
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主任陳剛認為數字博物館是以采集、保護、管理和利用人類文化/自然遺產信息資源為目的,建立的信息網絡服務體系。一個完整的數字博物館至少需要信息資源的采集、數據庫建設、網絡運行、虛擬展示內容的挖掘四個方面的人才,然而這些方面的人才是傳統博物館不具備的,也不是我們現有高等教育體系所涉及的。[1,10]
1 數字博物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現狀
浙江大學是我國最早從事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究的高校之一。1998年,浙江大學與敦煌研究院開始合作,開發并實現了敦煌莫高窟虛擬參觀旅游系統、敦煌壁畫輔助臨摹與修復系統及計算機輔助石窟保護修復系統。[14]西北大學也是從1998年開始和秦始皇陵博物院合作,通過數字化設備活動破碎兵馬俑碎片的三維信息,然后根據形狀匹配技術實現碎片的自動拼合,最后通過手工調整實現了破碎文物的虛擬復原。[15]2005年起,北京大學與龍門石窟考古研究院開展了龍門石窟數字化工作,實現了龍門石窟擂鼓臺區外立面、洞窟、圓雕大佛、洞窟中小佛像、飾物三維模型的建立,通過三維模型投射出二維圖像的方法來制作精確線圖。[16,17]做這些具體工作的均是計算機專業的研究生和教師,更多是從技術角度對文物進行了數字化掃描、儲存,由于缺乏文物內涵挖掘和博物館公共教育等相關的必要知識,使得他們從事文物數據的知識化方面顯得有心無力,無法滿足數字博物館建設的需求。
面臨窘境的還有數字考古,北京師范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周明全認為,突破技術和考古的專業壁壘限制是一個重要問題,國內的現狀是考古人員不懂技術,技術人才不懂考古。周明全認為,考古人員應具備更加開放的眼光,融入信息化潮流中,不能固守現有的以發掘為主的考古學。在學科設置上,美國卡羅萊納海岸大學等面向本科生開設了考古和數字技術相結合的專業。而國內至今未設數字考古專業,學科壁壘給數字考古的發展帶來很大阻礙。
數字博物館專業,也是由于學科壁壘導致同樣的問題。數字博物館有誰來建設?數字博物館人才由誰來培養?急需思考和探索。
2 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與探索
2.1 開設數字博物館方向
2015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文物與博物館學屬于歷史學門類。根據對各大高校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的調研發現,這些專業常設課程為博物館陳列與設計、藏品管理、公共服務、文物保護基礎,四大課程主要圍繞博物館的陳列部、宣教部、藏品保管部的職能工作。[18]而很重要的信息化部門其教育體系是缺失的,博物館數字化或者信息化作為博物館發展的重要趨勢,人才培養體系尚未形成,其在高等教育中的教學體系也未完全形成。在已有的教學體系中,常常僅將其作為博物館學概論的一個章節介紹,多是了解數字化博物館的基本功能及其在博物館教育、博物館管理等工作中的作用。顯然這些內容不能滿足當下博物館數字化的需求,不能完成博物館現代化的任務。
故而,開設一門博物館數字化的課程或者組建一個數字博物館的課程群就顯得尤為重要,既是補位,博物館信息化部門有了相應的高等教育體系下的課程,也是新形勢下博物館發展的需要。[19]由于數字博物館屬于交叉學科,2014年,著眼于社會對博物館數字化人才的多元需求,遵從博物館數字化自身發展規律,結合學校實際,在大量調研基礎上,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在文物博物館學專業的培養方案中設置數字博物館模塊,重點開展博物館數字化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2.2 建設課程體系,完善課程內容
博物館數字化復合型人才,需培養具備歷史學、考古學、文物學、博物館學的系統知識,具備嫻熟的數字技術應用能力,具有一定的藝術素養,了解最新技術新概念,能夠將藝術設計思維同技術實現緊密結合,可從事文物與博物館信息化部門工作,開展博物館數字化,數字博物館建設,智慧博物館建設與統籌的高級專門人才。
數字博物館方向可以由三門理論課程和一門實踐課程構成,《文物博物館數字化概論》是一門新型的跨學科綜合課程。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不僅可以了解博物館相關理論,而且可以進一步掌握如何使用現代計算機技術手段來對博物館進行數字化展示。教學要求學生在學習本課程后,能夠了解博物館數字化展示與傳播的一般方法與途徑,了解博物館數字化最新的前沿技術和發展趨勢,能夠用技術手段就某一數字化案例進行管理、分析與操作,從而提高其技術素養與策劃管理能力,更將之前學過的計算機軟件知識運用到實處,做到真正的學以致用。
《文物圖像處理技術》課程主要內容是涉及計算機圖形學、圖像處理和虛擬現實的學科應用,數字化建模、虛擬修復、輔助管理、數字展示等技術框架,關鍵技術和典型系統應用。教學要求學生在學習本課程后,運用已經學過的計算機軟件知識,就某一實例進行操作,掌握文物圖像處理技術的主要方法與途徑。課程則需要學生了解文物圖像處理技術的相關關鍵技術,同時掌握如何使用現代計算機技術手段來對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的保護。
《文物仿真與建模》課程主要內容是文物仿真與建模方面的新技術與新進展,結合多年文物仿真與建模的應用實踐,歸納提煉技術基礎體系和專題應用技術,從不同角度介紹文物仿真與建模中所使用的有關技術和方法。內容涉及計算機圖形學、圖像處理和虛擬現實的學科應用,數字化建模、虛擬修復、輔助管理、數字展示等技術框架,關鍵技術和典型系統應用。課程需要學生了解文物仿真與建模的基本方法,同時掌握如何使用現代計算機技術手段來對文物建模與保護。
《博物館數字化綜合實踐》課程在理論課基礎上,以數字化建模、虛擬修復、數字化管理、數字化展示、數字化復制存儲、數字化仿真、虛擬現實、數字動畫、數字合成影像等為內容,加大上機操作時間和室外相關數字化設備使用操作時間,另外以項目為導向,開展系列的實踐工作。
2.3 改革教育教學方法
由于數字博物館方向實行小班上課,易于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學校要求在院校常規教育教學方法基礎上,將啟發式、案例式、討論式、基于問題學習等先進理念融入教學全過程。理論課程與上機課程結合,上機課程與室外實操課程結合。實驗教學也改“灌輸式”為“學生主體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提高獨立思考和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現代教育教學方法與傳統師承教育精髓有機融合,集多種教育教學方法之優勢,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在校學習和實踐的效果。[20,21,22]
2.4 學生自主項目實踐
北京聯合大學國家級應用文科綜合實驗教學中心為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每年開展文科創新性實驗項目的申報與立項工作,學生以北京聯合大學文博館為主題開展了《基于二維碼技術的文博館展示設計與微信平臺制作》一期和二期項目。一期主要依托《博物館學概論》課程,以文博館的文物為內容進行文物的內涵挖掘和研究,并制作了文博館的微信公眾號,定期發送文博館文物的相關咨詢,另外制作文物的二維碼展示牌,便于參觀者通過掃二維碼獲得文物更多的信息。二期項目主要依托《博物館數字化概論》和《數字化實踐》課程,以小組為單位,采用照片建模方式,高精度白光三維掃描技術方式獲得文博館文物的三維圖像。
另外,學生也積極參加北京聯合大學“啟明星”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申報,2015年文物與博物館班學生完成了《北京地區圓明園流散石質文物的數字化保護與檔案管理》,通過360度二維照片環拍采集,photoscan軟件建模方式獲得流散石質文物的三維影像,為圓明園流散文物的展示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北京聯合大學文化遺產傳承與利用虛擬仿真中心擁有大量的三維數據采集、建模、展示、復制設備,可為學生開展各項數字化實踐提供方便,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字博物館的專業實踐能力。[23]
2.5 北京聯合大學依托教育部文化遺產傳承與利用虛擬仿真中心開展數字博物館的虛擬仿真教學
早在2003年,北京市財政局專項支持我校建立了“數字化技術創新實驗室”,并成立“信息技術研究所”。2005年成立“虛擬現實項目組”,2006年開發了基于Web3D技術的“徐悲鴻紀念館”數字博物館系統。2007年建立了“北京市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平臺—數字化技術創新基地”,該基地的主要研究領域為數字圖像處理、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技術、服務計算、文物數字化等。2014年申報獲批教育部文化遺產傳承應用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該中心開設有文物綜合保護與展示、國家級“非遺”技藝傳承、文化遺產場景再現與應用、文化遺產旅游產業創新應用等4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和1個文化遺產傳承應用成果數字化展示與體驗中心。通過虛擬仿真教學,可為歷史文博系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數字博物館方向學生的專業實踐提供更多的機會和平臺。
2.6 大學生創新與創業基地
創新已成為世界主要國家的核心戰略,近年來主要國家提出科技戰略的頻率之快、層次之高前所未有。2015年,被譽為中國第四次創業浪潮的“眾創大潮”在全國興起,李克強總理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出要以大眾創業培育經濟新動力,用萬眾創新撐起發展新未來,打造經濟新的發動機。2015年5月、6月,分別就高校雙創人才教育改革和雙創人才發展的若干政策提出了意見。北京聯合大學鼓勵大學生進行創新與創業,博物館數字化及文化遺產數字化是將傳統文化與高新技術結合的典范,是“讓文物活起來”的重要方式。北京聯合大學依托國家級文化遺產傳承與應用虛擬仿真中心和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的數字博物館方向,可開展數字博物館以及文化遺產的文化創意和創新實踐基地,開展實習實訓、專業共建、創新創業、協同創新的合作,提高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學生的就業質量和社會影響力。
3 結束語
數字博物館正在以其交互性、趣味性、多感知性等鮮明特征改變著形式單一、氛圍沉悶的傳統博物館形式,[24]而這種改變離不開數字博物館人才的水平和質量。為了更多觀眾能更加方便、趣味地了解我國燦爛輝煌的文化,讓“更多的文物活起來”,加強數字化博物館人才的培養力度和改革是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 陳剛,祝孔強.數字博物館及其相關問題分析[J].智能建筑與城市信息,2004(09):29-33.
[2] 黃永林.數字化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J].文化遺產,2015(01):1-11.
[3] 胡錘.關于“數字故宮”建設[J].中國博物館,2003(04).
[4] 金瑞國. IT技術助推文化傳承——淺談數字博物館的發展歷程[J].每周電腦報,2007(30):24-25.
[5] 劉光宇,李彥雪.方興未艾的智慧博物館[J].科技智囊,2015(12):58-69.
[6] 陳剛.智慧博物館——數字博物館發展新趨勢[J].中國博物館,2013,15(4):2-9.
[7] 趙國興.新形勢下博物館發展趨勢的幾點思考[J].文物世界,2015:69-71.
[8] 孫輝.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的理性思考[J].科技傳播,2014(11):24-25.
[9] 李文昌.發展中的中國數字化博物館[J].國際博物館(中文版),2008(Z1):61-69.
[10] 張小朋,張蒞坤.博物館信息化標準框架體系概論[J].東南文化,2010(04):104-108.
[11] 胡錘,張小李.現代技術與文博工作者的主體性——試論數字博物館建設中“人”的作用[J].東南文化,2009(01):88-91.
[12] 金瑞國.論數字博物館建設的十大要素[M].數字博物館研究與實踐,2010:26-31.
[13] 賈秀清,王玨.數字化手段在我國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領域中的應用[J].現代傳播,總第187期,2012(2):112-115.
[14] 劉剛,魯東明.敦煌壁畫的數字化[J].敦煌研究,2003 (4).
[15] 劉軍,周明全,耿國華,李姬俊男.基于輪廓與斷面匹配的秦俑碎片拼接方法計算機工程[J]. 2014(1):181-186.
[16] 李春梅,裴學勝.龍門石窟數字化方案研究[C].中華文化遺產數字化及保護國際研討會,2005.
[17] 周明全.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82-186.
[18] 陸建松.論新時期博物館專業人才培養及其學科建設[J].東南文化,總第235期,2013(5):104-109.
[19] 朱懿.美國高校博物館專業人才培養的經驗與啟示[J].博物館研究,總第132期,2015(4):3-10.
[20] 鄭玉玲,詹向紅,呼海濤.中醫傳承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與探索[J].中醫教育,2013:8-10.
[21] 李金田,賀國權.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1(5).
[22] 黃惠運,劉啟昕.關于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教育與學習的思考[J].讀與寫雜志,2015,12(11):53-54.
[23] 張劍平,夏文菁.數字化博物館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機制與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01):79-85.
[24] 宋新潮.博物館是知識的生產傳播機構,是虛擬世界的真實源泉[N].中國文物報,2016-1-1(003).
作者簡介:張子迎(1987—),女,安徽宿州人,北京師范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博士后,研究方向:文化遺產數字化。
通訊作者:周華(1984—),男,湖北京山人,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博物館學,文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