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栓柱
【摘 要】現在各高校的雕塑專業課程可寬泛地分為基礎課和創作課兩個部分,教師在創作課教學過程中經常發現學生們只會用基礎教學的單一方式去進行創作,導致作品風格缺乏個人特色。本文從素描草圖、觀察方法、技法語言、形式語言四個方面總結了雕塑創作的一些方法。
【關鍵詞】雕塑創作課 素描草圖 觀察方法 技法語言 形式語言
雕塑教學中,創作課程占據重要地位。現在的學生在創作課程中常出現力不從心、因陳相襲,作品沒有靈氣,或者是作品本身過于呆板等普遍現象。針對這些存在的弊病,筆者經過日常教學實踐,總結出以下幾點教學上的經驗,希望可以引導學生進入一個正確且良性的創作過程之中,保證自己的課程學習變得充實且有意義。
一、創作性的素描草圖
素描是一切美術教學的基礎,素描對于解決塊面關系、比例、光影、透視等基本問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通過畫素描可以訓練最基本的觀察方法、造型方法以及處理整體和局部關系的能力。
基礎的素描教學注重基本問題的解決,但是在創作階段,素描則起到另外一種作用,就是幫助學生去實現創作的意圖,素描草圖的繪制對雕塑創作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實上,許多偉大的雕塑創作都是從畫素描草圖開始的,畫素描和速寫不僅是藝術家生活和創作思維的記錄,而且也是一種創作習慣。草圖本身也是一種創作,代表著初次的創作構想。
二、創作性的觀察方法
雕塑是強調觀察方法的藝術,基礎的泥塑寫生觀察方法是強調學生對形體的認識,也就是要從事物或者模特各個方向的結構、解剖、體塊關系等基本形體問題入手,掌握寫實雕塑的基本方法。但是到了創作課的時候,這個觀察方法的定義就要有所改變,不是從基礎層面,而是要求學生從更加寬泛的角度進行觀察,找到一個感興趣的“點”來創作。對于任課教師來說,要努力啟發學生,甚至找到學生獨有的觀察習慣并加以引導。
說到觀察習慣,現代主義雕塑大師賈科梅蒂值得一提。賈科梅蒂從小受父親熏陶開始進行繪畫,他在開始畫一些靜物的時候,往往把靜物畫得非常小,而靜物的外圍空間留得比較大,這在傳統的構圖上是不允許的。但是每當父親幫他把構圖改好后,他又按照他自己的方式畫得很小,后來父親發現他的觀察方式很與眾不同,也就偶爾會給予指導,給賈科梅蒂相當大的發揮空間,他對于繪畫的各種表現,也能隨心大膽地嘗試,不受傳統方法的局限。賈科梅蒂的這種觀察方式是非常個人化的,是他自己獨有的。要達到藝術創新的目的,教師要努力發現學生獨特的觀察方法,從每個學生自身的特點入手,激發他們主觀創作的欲望。
三、創作性的技法語言
泥塑雕塑技法對雕塑意義重大,每個學習雕塑的學生都要經過嚴格的雕塑基本功也就是技法的訓練,包括形體、比例、塑造方法等,這些都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雕塑技法。但是到了創作階段,要試著引導學生把現有所學的技法用創新的方式表達出來,達到創作的目的。
泥塑技法對于塑痕的創新運用最為常見。塑痕是一個雕塑的專用術語,指的是在雕塑過程中用手或者雕塑工具制造出來的泥巴的自然紋理。對比表面光滑的雕塑來說,運用塑痕能使作品更具表現力,突出作品的手工性。塑痕的運用在羅丹的作品中比較常見,他的作品大部分都是用手完成的,很少借助工具,因此會在雕塑表面留下特有的塑痕。他最負盛名的《巴爾扎克像》就是這樣一件作品,羅丹創作之前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包括了解巴爾扎克、制作大量的小稿等,最后他選取了一個披著睡衣在夜色中沉思的巴爾扎克形象。整個作品沒有矯揉造作、過分細致的刻畫,表面布滿了雕塑家雙手與泥土充分接觸而留下的自然痕跡,與以往寫實的紀念性雕塑不同,藝術家利用自然的塑痕賦予雕塑強烈的質感,表現了巴爾扎克的偉大氣概。
運用“線”來表達形體也是一種創作性語言。傳統雕塑講究的是用塊面造型;線所指的其實就是物體的外輪廓線,它是由塊面的穿插結構、肌肉骨骼的穿插關系形成的,而形體內部的線其實也是由這些結構穿插形成的。因此,傳統雕塑是不會有線的實質性定義的,不強調線的作用。但是現代雕塑中已經將線作為了個很有效的創作手段。比如著名的意大利雕塑家曼祖,他的很多浮雕作品就是通過線與面的結合來表現形象的,如他為安特衛普創作的題為《受難和埋葬》的高浮雕,在人物衣褶的主要轉折部分和分割部分都采用了畫線的方式進行刻畫,而人物的外輪廓也同樣采用了畫線的方式來形成對比。這種線和體塊的結合使整個浮雕作品具有了一定的“繪畫感”,浮雕的構圖和人物形象頓時顯得生動起來,增強了表現力。
四、創作性的形式語言
藝術創作的形式是至關重要的,這里所指的形式是說雕塑以一個什么樣的結構來表現形象。好的作品都有一個好的形式,這種形式能夠最充分地表達創作者的藝術思想。
運用變形的手段創作形象是一種最常用的方法。泥塑變形指在客觀事物造型的基礎上將其有特色的地方加以變形或夸張,從而達到突出作品典型藝術形象的目的。如著名雕塑家吳祖光對造型有著非常獨特的理解力,這給他的雕塑帶來鮮明的個人特色,這種個人特色,體現在其造型的簡約、形象的適度夸張和空間的豐富想象上。他創作的人物已經脫離了現實中的客觀形象,已經不再是強調人物的解剖、形體等一些寫實特征,而代之以符號化、簡約夸張的變形造型,人物是簡單的頭大身子小的裸體或半裸形象,面部五官大多是平面化處理,表情呆滯,或坐或站或蹲,配以船或水管等造型,增強空間感。他的作品初看十分好玩,但在好玩中品味出的卻是生存的無奈與苦澀,形式感極強。
【參考文獻】
[1]萬吉欣.雕塑創作課程漫談[J].藝術生活,2014(05):60-61.
[2]辛力強.淺談高校雕塑創作課教學[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5(09):250-251.
[3]郎濟明,宋藝雯.淺析雕塑創作課中基礎訓練教學[J].大眾文藝(學術版),2009(18):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