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友俊 丁建峰
摘 要:隨著金屬制品和拉伸制品在人們日常生活中需求量的增加,液壓機也逐漸開始發展起來。液壓機作為鈑金成形工藝的加工設備,其發展也越來越被人重視。所以,加強液壓技術的研究與發展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先闡述了國內外液壓技術的發展現狀,然后分析了該技術未來的發展趨勢。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夠對我國液壓技術的發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液壓技術;發展現狀;趨勢
液壓機主要用于對鈑金生產的成形加工,是當前應用最廣泛、加工最理想的成形工藝設備,因為液壓機在面對實際加工的需求時,能夠通過自身的調整來改進生產技術,從而實現對不對稱工件的生產加工,提高生產效率,同時降低廢品率。液壓生產加工技術明顯優越于其他類型的機械加工技術,更符合當前制造行業的發展需要。
1 國內外液壓技術的發展現狀
隨著科技的進步,國內外液壓技術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具體表現在提高液壓機的性能以及工作的穩定性。當然,我國雖然在液壓技術的發展上取得了一定成就,生產出各種類型的液壓機,但是液壓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處于落后水平。國外的液壓技術生產廠家主要生產具有較高性能的以工業控制機為控制方式的液壓機產品。這種控制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國外液壓機的整體控制性能和生產效率。而當前國內采取這種生產技術的企業還比較少,落后于發達國家的生產水平。
將液壓技術按照控制系統進行分類,我國國內的液壓機主要可分為三類,即以繼電器為主控元件的液壓機(傳統的液壓機);采用可編程控制器控制的液壓機;應用高級微處理器的液壓機。這三種類型的液壓機功能互不相同,應用范圍也有較大的差異,但是它們都朝著智能化的方向在發展和進步。
傳統的液壓機是以繼電器為主控元件,對技術的要求相對較低,電路結構也相對簡單,所以生產成本比較低廉。傳統的液壓機適應性比較弱,在控制功能上也相對簡單,主要用于精確度要求不高的產品生產,其在穩定性上與優質產品還有較大的差異。在我國,這種傳統的液壓機主要用于小型加工廠或是民用企業,他們對加工精度的要求都不是很高。
可編程控制器是將自動化技術、通訊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結合在一起的工業自動控制裝置。它是以繼電器控制和計算機控制發展為基礎開發出來的,其核心是微處理器。可編程控制器在當前的機械自動化生產中應用較為廣泛。近年來,可編程控制器也在不斷地更新發展,已經由原來的簡單邏輯控制轉變為采用微處理器作為可編程序控制器的CPU,這樣就可以對邏輯和模擬量進行雙重控制。可編程控制器控制方式具有較高的靈活性和穩定性,但是其與工業控制機在功能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異。當前國內一些廠家已經開始采用可編程控制器控制方式,這提升了整個液壓系統的可靠性和可控制性。
工業控制機的控制方式是一種高技術含量的控制方式,其發展以計算機控制技術為基礎。工業控制機控制方式采用的主控單元是單片機和工業控制機,然后應用數字閥來實現對液壓系統的控制。為了更精確地控制液壓系統,可以采用傳感器組成閉環回路式的控制系統。
2 液壓技術的發展趨勢
隨著人們對金屬壓制品和拉伸制品需求量的提升,液壓機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液壓技術對當前工業的發展尤為重要,它能夠帶動工業化的快速發展。針對當前液壓技術發展的現狀,下面主要分析液壓技術未來的發展趨勢。
(1)向高速化、高效化、低能耗方向發展。液壓技術應該向著高速化、高效化和低能耗的方向發展,降低生產成本和液壓系統故障率,提高效率和液壓機加工效果。我們可以通過采用電子負荷控制和二次調節系統來不斷提升液壓系統性能。通過合理設計液壓系統、采用合適的原件來減少液壓機功率的損失。通過采用新型的減摩材料、靜壓技術來減少生產過程中的摩擦損失。采用這些新型的技術、材料和系統來推動液壓技術向高效化、低能耗的方向發展。
(2)向機電一體化的方向發展。液壓技術應向著機電一體化的方向發展,利用現代化的電子技術將液體和氣體進行轉化,從而減少生產過程中能量的損失。不斷改進液壓系統的性能,實現液壓系統的智能化和柔性化,進而提高液壓機的可靠性,實現機電一體化的生產。不斷擴大電液比例伺服技術的應用,將液壓系統轉變為閉環電液比例伺服系統,進而實現液壓系統的小型化和標準化。將液壓和電子進一步結合,極力推動內藏電子線路的液壓元件的發展,這樣能夠提高液壓機工作的穩定性。為了實現對壓力、功率和流量的控制,可以發展電子控制裝置。
(3)向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方向發展。當前液壓技術應該向著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方向發展,這樣才符合當前工業發展的需要。為了推動液壓技術向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方向發展,我們需要將微電子技術應用到液壓系統的設計中,從而實現對液壓系統的自動診斷和調整,并對液壓系統的零部件進行檢測。與智能的電子系統相結合,使其能夠對檢測出的故障處進行預處理。
參考文獻
[1]黃傳火.工程機械中液壓技術發展的新動向[J].采礦技術,2006,(2):71-73.
[2]楊爾莊.21世紀的液壓技術將有哪些新突破[J].機電新產品導報,2001,(Z1):72-73.
[3]劉世勛,劉少軍.國外液壓控制技術發展動向[J].液壓與氣動,1996,(4):3-4.
(作者單位:火箭軍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