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潤 李丹丹
摘 要: 《簡明音樂詞曲》中說:“口弦,撥簧樂器。由竹片與黃銅片制成,也有用小鐵環與薄鐵片制成,各地名稱不一,大小各異。彝族、傣族、景頗族、傈僳族、納西族和怒族稱‘口弦,赫哲族稱‘空康吉。演奏時置于唇間,左手指彈動簧片,利用口型開合發音,音域為一個八度,音量小,音色優美、秀雅,是少數民族喜愛的一種樂器。”赫哲族是分布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同時也是中國北方唯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赫哲族還有一種重要的樂器并不為多數人所知,這就是口弦琴。本文將以赫哲族口弦琴的歷史和現狀作為切入點來重點進行探討。
關鍵詞:赫哲族;口弦琴;歷史
關于赫哲族何時形成的問題,學術界尚有不同的意見。一般認為赫哲族是以古老的赫哲族氏族為核心,吸收了鄂倫春族、鄂溫克族、滿族等民族成分和原屬黑龍江流域其他土著,以及來到赫哲族分布區居住的蒙古人、漢人等成分,在清初形成了較穩定的族體,主要從事漁獵生產。在新中國成立前,其社會發展尚停留在原始社會末期父系氏族階段。赫哲族所使用的赫哲語,屬于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沒有創制文字。因歷史上長期與漢族交錯雜居,現已經通用漢語。在音樂上,一提起赫哲族,首先讓人想起的便是著名的《烏蘇里船歌》,也就是那優美舒展的“赫尼哪”調。而樂器口弦琴在赫哲族的音樂發展中也同樣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 赫哲族口弦概述
赫哲族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流傳最普遍的“依瑪坎”是一種口頭相傳的民間說唱文學,其故事內容大多能說唱許多天,大部分是歌頌英雄與復仇事跡、民族的興衰,以及純真的愛情等,唱詞押韻合轍。說唱時,須按故事的基本內容和詞句背誦,不能隨意添加。
赫哲族的音樂也很有特點,其特有樂器稱為“空康吉”和“口弦琴”,前者已失傳,后者至今仍有人能演奏。赫哲族口弦琴盒形似小魚,有四五厘米長,現在都是用鐵扦成外殼,中間嵌上細長的鋼簧制成(類似鐘表的黃)。放在唇齒間吹奏,同時用手指撥動琴弦。口弦既能彈奏出歡快優美的曲調,又能彈奏出悲涼哀婉的調子,實際只可演奏一個音。口弦普遍存在于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形制略有差別,材料也不盡相同。南方口弦多以薄竹片削成長條狀,中間挖成頭簧舌。北方口弦以鐵制為主,中間鑲嵌鐵質簧片,很多民族把它用來娛樂、解憂、表達隱語、傳達信息、傳遞感情。
1.1 赫哲族口弦演奏的內容及題材
關于口弦的演奏內容及題材,涉獵的比較廣泛,有民間傳說、神話故事、中外趣事、說法各異:
表達愛情。少數民族青年男女為了表達愛情,傳遞情感,大都用口弦來傳遞。
寄托哀思。在表達對親人的懷念和思念時,簡單明確,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之情。在赫哲族,每當人們吹起歡快的口弦琴盡情地娛樂時,老人們往往會講起令人尊敬的石頭姑娘,那是凄美的神話故事,也正是從此,口弦琴流傳了下來。時至今日,每當人們吹起口弦琴的時候,都會想起那位勇敢的石頭姑娘。
1.2 口弦的演奏方法
演奏口弦時,用左手大指與食指捏著琴身兩端,將琴身靠近門牙,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撥動簧片,舌頭顫動著吹出丹田之氣,便可吹出各種不同的調子。舌、指、氣配合默契,琴聲娓娓動聽,承受著氣流和指頭彈動的變化,就會發出優美動聽的曲調。只是其音量較弱,聽者須近在咫尺才能聽清。
1.3 口弦的發聲原理
口弦的發聲原理比較特殊,口弦這件樂器本身并不發聲。它的發聲由三部分組成:一是手指,我們可以把手指稱為撥動鐵簧震動的激勵體;二是口腔,口腔是口弦發聲的唯一載體,我們稱之為共鳴體;三是舌頭和口腔肌肉,它們是口弦音色變化的調節器。脫離了這三種介質,口弦自身根本發不出任何聲音,這三種介質缺一不可。對于口弦,我們不要強加給它定義,也不要統一演奏方法,更不要去清晰地界定,尊重各民族的民族情懷才是對各民族音樂最好的解釋。
2 赫哲族口弦背后的文化現象和文化傳承
赫哲人將口弦琴稱作“空康吉”,是中國最小的樂器之一,也是赫哲族喜歡使用的一種民族樂器。口弦琴形似小魚,有中指那么長,都是用銅片或鋼片彎曲而成。彈奏方法是把琴放在唇齒間用手指撥弦,運用口腔內部的變化,既能彈出歡快的節奏,又能彈出悲哀的曲調,赫哲族青年男女常常用口弦琴來傳遞心聲。口弦在我國流行的時候,正是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在赫哲族人民中幾乎達到人手一把的程度,深受人們的喜愛,而在承受后的將近三十年時間里,它又突然尋無蹤跡,這中間的現象值得深思。這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赫哲族這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漁獵民族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在當今世界全球化進程中,隨著社會的發展,赫哲族在自身經濟文化發生變遷過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外來經濟和文化的影響。赫哲族傳統社會經濟文化結構已經發生了根本性改變,這些來自赫哲族內部及外部的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沖擊,使原本相對保存較好的赫哲族原生態民間音樂失去了講唱的土壤,并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生著變異。古代流傳下來的樂器,經過改造變異存在下來的很多,消亡的也不少,尤其在當今的電子合成音樂時代,一些樂器的消失是不可避免的。如何探究其背后的文化現象,如何傳承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任務。
3 赫哲族口弦的科學價值
口弦琴是赫哲族一種民間樂器,是一種鐵質樂器,大小約有十三厘米,中間有一簧片,用牙齒頂著,靠舌頭和口腔的變化發出聲音,有音色的變化。在赫哲族中家家都有口弦,人人都會演奏口弦,但并沒有人稱其為樂器,反而是近年來研究的學者把其稱為樂器。目前的當地人對口弦的制作方法和演奏方法大都是說不清楚的,他們認為這是他們與生俱來應擁有的東西。這說明事物是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和認識的,赫哲族人對口弦的觀念是真實的,他們對音樂的解釋也是有他們獨特的觀念的。所有赫哲人的音樂舞蹈不具有純粹的娛樂意義,那是他們生活的全部內容。我們所說的音樂的藝術價值在赫哲人的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對他們來說,音樂是維系生活、生存和生命的一種方式。過去,我們把音樂作為單獨的學科去研究,過分地關注音樂的本體變化,作為演奏者,更是只關注演奏技巧的更新,而不去關注與音樂有關聯的其他學科的發展現狀。把音樂作為文化去研究,把音樂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去研究,是目前學術界關注的焦點,也是音樂未來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秦序.民族樂器口弦初探[J] .音樂藝術,1981(1).
[2] 曾遂今.口弦漫議[J] .民族音樂,1985(3).
[3] 朱卓建.口弦初探[J] .民族音樂,1985(4).
[4] 曾遂今.口弦發音原理初探[J] .樂器,1986(4).
[5] 曾遂今.口弦的科學價值[J] .音樂研究,19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