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清
摘要:聲樂是抽象性較強的一門學科,主要包括歌唱發聲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實踐內容。將形象教學的方法運用于聲樂教學中,可使理論化的聲樂知識顯得更為生動形象,便于學生理解。因此,如何在聲樂教學中合理運用形象教學方法,是值得高校聲樂教師深入思索的重要問題之一。
關鍵詞:聲樂 ?形象教學法 ?應用 ?研究
聲樂學科以研究歌唱藝術的科學發聲和表現效果為主要內容,其教授高校學生如何科學、合理地運用發聲器官,借助有效方法詮釋音樂作品,進而呈現出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的歌唱表演作品。現階段,很多高校著力于研究形象教學方法在聲樂課程中的運用策略與效果,所謂的形象教學方法是指:教師利用多種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法來講解課程內容,其間可能運用到生活化、日?;木唧w事例,旨在將抽象、無形的教學內容轉化成具象化、生動化的聲音形象,促使學生更好、更快地領會聲樂課程內容。
一、想象教學法在聲樂課堂中的運用方法
(一)巧妙設計形象化聲樂教學語言
音樂表演是富有想象化特征的一種藝術形式,表演者在演唱歌曲時,需用具有想象力與感染力的聲音語言對其進行詮釋。因此,聲樂教學中的師用語言要盡量通俗化、生動化,因為使用太過專業的教學用語,會讓聲樂課程突顯出過強的理論性特征,這樣不僅不利于學生理解課程內容,而且還會降低課堂教學的實際效率。故而,高校教師應重點注意聲樂教學用語的設計問題,例如,聲樂教師講解如何運用“胸腹聯合呼吸法”時,如果僅用專業性語言進行描述,則會讓學生難以理解該方法的具體使用策略,那么,課堂講解就淪為了“空談”。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先向學生簡要概括胸腹聯合呼吸的含義,然后對過于專業的概念詞語進行形象化的具體講解,之后再結合實例做出聲樂示范,并讓學生對胸腹聯合呼吸進行體悟與實踐,如此可使學生深入領會課程內容,從而提升想象化聲樂教學的有效性。
(二)科學設計想象性聲樂肢體動作
聲樂教學包括多方面的歌唱訓練,其間會使用到各種不同的肢體動作及語言,教師主要借助這些肢體動作模擬或表現某種聲音的發生過程。學生在接受肢體語言方面的教學時,往往表現得較為活躍,這是因為學生的視覺體驗與聽覺體驗達到了交融狀態,即學生通過肢體動作體悟到聲樂形象的具體表現方法。例如,在訓練氣息下沉的技巧時,教師可指導學生想象自己“聞一朵鮮花”的感覺,這是因為人在聞鮮花香味時,氣息明顯下沉。又如,講解樂曲節拍的有關知識時,教師可事前精心設計跺腳、拍掌方法,讓學生跟隨動作節拍調節自身氣息,進而很好地掌握樂曲節拍。與傳統的站姿教學相比,教師借助肢體動作展開教學,可使學生直觀、生動地了解所講的課程內容,并且能夠有效化解學生因站立不動而出現情緒緊張、氣息不穩等問題。因此,教師在聲樂訓練課上,要善于使用多樣化的肢體語言,促使學生由聲樂知識聯想到豐富的聲音形象,使其對聲樂內容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從而以更加良好的狀態投入課堂訓練當中。
二、想象教學法在聲樂課堂中的具體應用
(一)合理開展呼吸訓練,使之具有想象性課程特點
歌唱中的呼吸技巧直接關系到整個表演的品質好壞,可以說,呼吸是歌唱藝術的源泉與動力。學生在聲樂訓練的過程中需要掌握科學的呼吸節奏,合理調整好氣息韻律,使歌唱發聲自如而豐滿,充滿音樂靈性。在呼吸訓練中,教師應特別注重“吸氣”“呼氣”訓練。聲樂中的吸氣要求是,“歌唱者胸腔底部盡量往下延伸,胸腔的兩肋應展開”,即歌唱中的吸氣要盡量往深處延伸,即將氣息深深吸進體內,直至小腹。氣息深入體內的過程中,歌唱者的橫膈膜處于打開狀態,胸腔全面擴展。這個感受好比小鳥張開翅膀飛翔于高空的感受,張口吸氣時,胸腔兩肋像鳥兒的翅膀,橫膈膜會自然地向下降。此外,歌唱中的呼吸屬于深式呼吸,就像人們“打哈欠”時,呼吸器官的內部腔體張開氣流深入體內的感覺,此種深呼吸并非簡單的吸入氣體,其還包含氣息“倒灌”或“回流”的體驗,掌握這種呼吸方式有助于演唱者掌控歌唱氣息?!俺泽@”體驗是快速吸氣的有效訓練方法,人們感到驚訝時,身體肌肉即刻收縮,腔體體積快速擴張,此種狀態是下意識發生的體驗感受,歌唱中正需要這種發聲感覺。呼氣時,歌唱者應想象自己在“吹蠟燭”,“吹”的力度要做到“保持蠟燭不滅”,這表示歌唱氣息應有所節制,且聲線要均勻、悠揚。“嘆氣” 體驗用于尋找喉嚨打開的感受,嘆氣時,頸部、下巴及舌根會自然地松弛,氣息通暢、發聲自然。“哈氣”感覺可幫助歌唱者放松喉頭,教師可讓學生想象“既哈氣又吸氣”的感覺,如此反復練習,可使歌唱氣息富有通暢感和流動感。迅速換氣訓練需體驗“小聲哭泣”的感受,這項訓練讓歌唱者感覺到換氣過程中橫膈膜快速顫動的具體情況,進而把握住換氣的技巧要領。經過長期的形象化呼吸訓練,學生可輕松、自如地控制呼吸節奏,為往后的歌唱訓練奠定堅實基礎。
(二)科學開展發音教學,使之富含多樣化聲音形象
在音樂歌唱中,演唱者的喉結穩定性和聲門狀態會對發音形成很大影響。喉結活動會影響到聲帶的發音情況,當聲帶處于閉合狀態時,演唱者氣息作用于聲帶部位,形成一定的壓力。但許多學生的喉結不夠穩定,致使聲門的關合狀態不夠理想,對于以上問題,聲樂教師可指導學生利用“鉆孔”方法來穩定喉頭及舌根部位?!般@孔”方法指的是:從喉結下緣第二節紐扣發聲部位分別向上、下端擴展發音線,此時發音線中仿佛含有“鉆頭”,借助這股感覺向地面、屋頂進行“鉆孔”,這個體驗過程不宜中斷,而要“一氣呵成”,直至聲線鉆出地面與屋頂。將這種實踐體驗帶到喉結穩定訓練中,能夠克服聲音不勻、聲線搖晃等問題。“咳嗽”練習法則可協助學生找準自己的發音位置,并適度調節聲門觸感。當人體發出輕微、短促的咳嗽聲時,可以輕松獲得發聲的位置點(胸口的第二紐扣部位),找到這個發聲點后,學生可適度、科學地閉合聲門。音階訓練中,教師可指導學生體驗“穿珠子”的發聲感覺,即所發聲音類似穿于一條線上的珠子,氣息是串連“珠子”的弦線。彈跳性頓音訓練需要運用到“拍皮球”法,使用此法時,學生將手放于腹部,發聲同時輕輕進行按壓,感受腹部肌肉的活動狀態,進而感觸到“氣”與“聲”的融合?!胺棚L箏”法可有效解決低聲區轉換到高聲區過程中出現的“氣息難下沉”問題,教師可讓學生感受自己的發聲氣息仿佛風箏的線,聲音是空中飄浮著的風箏,當風箏朝上飛翔時,風箏線要拽得更緊,這樣才可使風箏飛翔得更高。總而言之,聲樂教學中的發聲訓練需要做到“游刃有余”“自如穿行”,如此才可保證歌唱表演呈現出高水準的藝術境界和精神內蘊。
(三)有效開展共鳴訓練,使之具有形象化理解特征
科學運用共鳴腔體是歌唱獲得成功的重要保證。共鳴器官作為歌唱潤聲的關鍵通道,對發音腔起到控制作用。因此,聲樂教師要注意指導學生調節自身共鳴器官,促使共鳴腔體得以合理運用。演唱狀態下的共鳴發音好比“吹小號”的發聲感受,聲門處的閉合發聲就像嘴部對準號嘴兒做“吹”這一動作的感覺,音低時勁道較小;音高則勁道較大。為了提亮演唱音色,教師還可讓學生想象吹號時,將號嘴兒放在小號上,吹出的聲音明亮而豐富,富有穿透力與感染力。想要獲得很好的演唱共鳴,學生需提起軟腭,想象喉嚨張開的感覺,這感覺就像“喝水”時,流水將要進入口部的體驗感。同時,“打哈欠”“喘息”“打噴嚏”等動作也可獲得“喉嚨張開”的感受。口腔、頭腔、鼻腔共同參與到歌唱訓練中,學生便可輕松掌握共鳴腔體的運用方法。此外,教師可指引學生體驗“吃湯圓”的感覺。當“湯圓”放入口中后,由于溫度較高,人們忍不住說“湯圓好燙呀”,而此時可感受到喉嚨肌肉明顯打開,聲音由體內向外發出,此時的發聲帶有“通”“團”“豎”的特征,這是共鳴腔共同作用所發出的美妙聲音??偟膩碇v,人是一個全身性的“共鳴腔體”,共鳴可發生于身體的各個部位。在歌唱中想要獲得完美的共鳴狀態,學生就需要將自己的身體視作一個“共鳴器”,將各個共鳴腔體進行聯合并用,促使發出的聲音兼具彈跳性與豐富性,從而詮釋出精彩絕倫的音樂演唱作品。
三、結語
音樂歌唱是一種富有藝術想象力的表演形式,學生在聲樂訓練中掌握想象體驗方法,可明顯提高聲樂學習的效率與質量。形象教學法可以為學生提供各種不同的聲樂想象體驗,幫助其快速理解、掌握聲樂訓練技巧。因此,高校教師應將此方法貫穿在聲樂訓練的各個環節當中,使學生很好地掌握歌唱發聲、氣息控制及共鳴應用的相關技巧,以達到想象化教學的任務目標。此外,教師在運用形象化的教學方法時,應盡量選用幽默、風趣、通俗的教學語言,并設計富有想象力、感染力的肢體表達動作,幫助學生培養自身創造思維,提升歌唱感受能力。
參考文獻:
[1]梁雪.高校聲樂專業技能課程的教學改革與探索——基于PBL教學法的理念[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06).
[2]張昱煜.平衡藝術中的細節——提高音樂學專業“聲樂鋼琴伴奏”課程培養質量的要素研究[J].藝術百家,2014,(05).
[3]王菊.聲樂藝術審美批判價值向度的誤區之審視——基于民族高校聲樂教育與比賽之視角[J].青海民族研究,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