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摘要:為了整體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和教學的效率,我國大部分的大學音樂教師都會采用集體上課的方式,讓學生在一個空間內完成學習,引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從而促進教學目標的完成。在這種背景下,比較教學法就是其中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在鋼琴集體課中,教師可以真正實現學生個體和全面的發展,了解學生個體之間的需求。本文主要探討了鋼琴集體課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比較教學方法。
關鍵詞:比較教學法 ? 鋼琴集體課
在新課程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環境下,集體課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同時也是大學鋼琴課中一直探索的一種教學方式。鋼琴是一種自我表現性非常強的藝術,彈鋼琴的人不僅要熟練的掌握彈奏的技術,還要懂得樂譜中的感情,在彈奏的過程,可以將這種感情表達出來。一樣的鋼琴樂譜,彈奏的方式也一樣,但每個人在了解、認識和感受上都會存在較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增加了鋼琴集體課教學的難度。
一、比較教學法應用與樂譜中,有利于發現個體差異
由于每一個學生的居住環境、性格、行為方式等都不一樣,因此,每個人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對于學習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教師要縮小學生之間學習的差距,滿足他們個體的需求,首先要了解他們,對他們之間的共同點進行歸類和總結。而比較是可以快速確定對象之間共同點和差異點的一種方法,通過比較后的得出的結果,一般較為客觀、準確性高,與實際情況相符合。大學音樂教師在鋼琴集體課教學的過程中,都會發現學生有認知方式的差異、意志品格的差異、生理結果的差異、思維方式的差異等。而這些差異需要有對比的對象才能看出。反過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可以采用比較的方式,找出與同學之間存在的真實差異,并采用針對性的方法縮小與榜樣的距離,從而促進自我全面的發展。例如:“讀譜”一般情況下,都是指演奏者對樂譜中的各種符號(如奏法、指法、音名和各種的表情記號等)進行初步的認識與操作的過程。每一個學生所演奏的樂譜一樣,但會出現準確率不一致的現象。有一些學生就天賦異稟,可以短時間內將奏法、樂思、音和指法準確地做好,而有些學生就差強人意,不是奏法混用,就是指法使用的不夠規范等。而且,這些準確率低的學生會不斷地出現新的錯誤。教師要改善這種狀況,提高整體學生的準確率,讓學生能夠意識到自己所犯毛病的根源在哪里,可以讓彈奏技術純熟的學生與彈奏技術較差的學生放在同一組,引導學生采用比較的學習方式,找出自己與技術純熟學生的不同點,然后教師將學生所犯的錯誤歸并到思維素質和心理的范疇。通過學生中的相互比較,找出學生在讀譜過程中的本質反映,這樣就可以快速的解決根本性的問題,從而達到提高鋼琴集體課教學效率的目的。
二、比較教學法應用于彈奏動作中,有利于模糊概念的掌握
概念不僅是一種表現思維的具體形式,還是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根據。在目前大學生中,運用較為頻繁的學習方式就是概念學習,這種學習方式有利于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都會發現有很多內容不夠明確,無法對下一個內容進行確切的定義,一般情況下,我們統稱之為“模糊概念”。模糊概念具有不明確的特征,人們經常要憑借自己的自覺去揣摩和認識。在大學鋼琴集體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學引用模糊概念,并結合情境教學,可以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模糊概念。模糊概念主要分為感受感念、色彩概念和用來概念這三種。如“用力概念”,用力的本身就是一種靠感覺來完成的。由于每一個學生在感悟、心理體驗和生理結構上都存在一些差異,所以運用用力概念的方式且對其的理解都不一樣。這也是為什么在彈奏的過程中,學生彈奏發出的聲音會不夠一致的一部分原因。例如:吊奏的表象動作規則是手臂方式、提手腕、手自然的落下、指尖輕輕的放在鋼琴的鍵盤上。但每個學在操作的過程中用力的感覺不一樣。如動作的內在結構——哪一個部位有用力、張力和放松的感覺。針對吊奏動作規則,不能用一個明確性的定義來表明,只能通過自覺的認識來進行。在大學鋼琴集體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可以對吊奏的用力概念有進一步的了解,可以從語言、動作和通過多個學生的相互比較來達到這個目的。學生在相互比較下,可以快速分辨出各種差異,并找出產生差異的真正原因。例如:學生在操作吊奏的動作過程中,不僅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還會受到不良情緒的影響,學生在急躁的情況下,會由于用力不夠徹底,而導致彈奏出的聲音比較浮。有一些學生會由于沒有嚴格遵照吊奏動作規則,在用力時不夠均勻,從而導致彈奏出的聲音比較粗糙。教師要改善這種狀況,規范他們吊奏的動作,可以引用比較教學方式,先引導學生憑自覺來認識到自身所存在的優缺點,并對優缺點進行比較分析然后再通過集體的智慧力量,提升學生個體的認識能力,讓學生可以正確地進行自我訓練,準確地運用、掌握、理解模糊概念。
三、比較教學法有利于提高環境教學效應
在大學鋼琴集體課中,每一個學生都不是以個體的形式存在,是提高相互交往形成的各種群體,而這些群體,對個體的行為會帶來極大的影響。課堂中群體動力主要包括吸引力、凝聚力這兩種。在群體環境生活中的個體之間無時無刻都存在競爭和合作的行為。著名的美國心理學家勒溫曾在自己的書中明確提出:群體不會一直以靜態的方式存在某種環境中,群體是一個不斷需要相互的適應和作用的過程。所以,教師在鋼琴集體課教學的過程中,合理的運用群體的動力,來達到提高集體環境教學效應。利用群體動力進行教學。也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一種重要手段,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良性競爭意識。在鋼琴集體課教學中,教師不僅可以用概念來統一教學內容,還可以運用概念的比較方法,讓學生發現自身存在的一些差異,從而提高學生彈奏的準確率。教師在衡量一個學生的質量標準過程中,可以以學生理解概念的本質深淺或解決問題的能力高低作為衡量質量的標準。針對綜合能力強的學生,教師不用太過于彈性,可以盡量的讓他們放慢學習的進度,讓能力較弱的學生可以跟上自己的步伐,真正提高整體學生學習的效果。而針對學習各方面能力都較差的學生,教師一樣不用太擔憂,教師可以對其進行積極性的鼓勵,讓他們逐漸的對學習鋼琴產生信心,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唯有這樣,才能實現學生個體的發展。
四、結語
總而言之,鋼琴集體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學采用比較教學方法,不僅可以讓學生找出自身的差異和產生差異的原因,還有利于提高教學的質量,實現學生個體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梁麗紅.馮露娟談鋼琴集體課教學中的比較教學法[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11,(11).
[2]邵端珍.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衛燦金.語文思維培育學[M].北京:語文出版社,2012.
[4]申莉娜.數碼鋼琴集體課對鋼琴教師素質的要求[J].藝術教育,2006,(34).
[5]安靜.數碼鋼琴集體課教學與傳統鋼琴教學之優勢比較[J].美與時代,2013,(31).
[6]陳厚德.有效教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7]普理.通學校音樂教育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