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怡
摘 要:兒童之間的性別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它主要受生理和環境、教育等方面影響,這些差異對他們的影響有好有壞。因此,在素質教育階段,因材施教有助于兒童人格的完整建立和引導兒童正確地認識他們的性別差異。繪畫教學作為美術教育中的一支,對兒童的全面發展具有豐滿人性等作用,因此探索有效的兒童繪畫教學方式,將有利于他們的成長。本文在兒童性別差異的基礎上,對繪畫教學方式進行一些探索。
關鍵詞:兒童;生理;環境;性別差異;繪畫教學
1 影響兒童性別差異的因素
1.1 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的不同簡單地概括就是染色體的不同、性激素的分泌差異和大腦的組織結構差異這三方面。在生理因素的影響上,染色體主要決定了男孩、女孩的性別,這是男孩、女孩不同的重要因素。從性激素上來看,男孩分泌的雄性激素多于女孩,女孩分泌的雌性激素多于男孩,這是生理因素方面,決定男女性別差異的本質方面。但是在兒童時期,由于其生理各方面發展都還比較緩慢,生理上的差異也不是特別明顯,對于性別的認識也還不是很全面,因此主要還是教育和環境決定了兒童表現出的差異性。例如,在兒童時期,男孩接觸的群體以女性偏多,長此以往,他的思維或是行為就會偏向于女性化,反之亦然。在大腦的構成方面,左腦代表著言語和抽象思維,右腦代表著形象思維的空間想象力。很多男女研究都表明,在大腦左、右半球的功能上,女孩的左半球功能優于男孩,男孩的右半球功能優于女孩,這也是女孩更善于語言表達,男孩更善于抽象表達的原因所在。但是這些差異也是經過兒童的成長,由大腦內部慢慢地變化和累積而來的,并不是一生下來他們在大腦的構造方面就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在教學中,筆者分析出在兒童時期,造成兒童性別差異的因素中,生理因素只是決定了誰是男孩,誰是女孩的本質,但是對他們心理上,認識上的影響是很小的。
1.2 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包括了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這些都影響著兒童性別差異的形成。例如,在家庭環境中父母對于家庭角色的分工,對男孩、女孩的教育都會影響他們性別差異的形成。如對待女孩輕柔一點,男孩嚴厲一些,男孩、女孩名字的強化分別,玩具的分別,還有教育的分別化等等。
在學校環境中,老師作為兒童學習、生活的深入導向者,對兒童性別差異的形成也在進行著深一步強化,如會把一些更難,或是苦的工作交給男孩,而女孩則是做一些相對輕巧的事,這就在一定的基礎上給兒童的性別差異進行了分化,意識進行了加深,還有學習的教學上語言、行為等的不同化教育影響。
在社會環境中,傳統文化中的性別差異觀念,也會影響兒童性別差異的形成。例如,男性大多被視為社會或是家庭的主要力量,影視媒體中的男女差異表現,身邊長輩的語言影響,還有同輩互相學習等,都會對兒童性別差異思維產生深深的影響。
2 兒童性別差異在繪畫中的表現
2.1 繪畫表現中的相同性
兒童時期,更多的性別差異不是兒童本身所帶來的,而是受外來化教育所形成的,因此在繪畫中也并不是完全具有差異性,也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他們把一些景和物都形象地概括為一種繪畫表現形式,在用色上也習慣性地把一個物體賦予一個固定的顏色,如畫大海他們這次用了深藍色,下次也還會用深藍色。在繪畫中,他們繪畫的主題也是以一切自己喜歡的主題入手,并且可以圍繞自己的主題,很好地概括出物與物周圍的關系,并表現出一定的特點,且帶有他們自己思維的加工,因而繪畫中也包含了他們個人化的不同記號。
2.2 繪畫表現中的差異性
(1)繪畫的主題差異。在繪畫的主題上,男孩更多傾向于物體,女孩更多傾向于代表一切美的人生。這個人生是指生活中的花草樹木還有人物,而男孩子傾向于的物則是宇宙天體,海底生物以及器械等,男孩子不僅傾向于它們,且在這些身上有著持久的注意力與想象力的發揮。例如,就是描繪同樣的主題——海底動物,男孩子會把海底動物的身上裝上很多自己能想到的“秘密武器”,如盔甲,鐵齒等,表現得更加古靈精怪;而女孩子則是用一些花朵,波浪紋等柔美的紋飾進行裝飾,表現得更柔美細膩。這些常常跟長輩等對男女兒童教育的使用物和使用詞語有關。
(2)色彩的傾向差異。色彩的表現上,雖然男孩女孩的用色都表現出了多樣化,但在色彩的偏好上也表現出了性別的差異。男孩用色比較大膽,對比強烈,深顏色比較多。而女孩的色彩卻比較平和、淡雅,喜歡用淡黃、淡粉、淡綠等來賦予繪畫的物體以色彩。這也跟傳統的家庭對男孩、女孩的帶養和教育有關,如給男孩買衣物、玩具等,常常喜歡買深色或偏冷色的,而給女孩買則喜歡以淡色或是暖色為主,這些都使兒童從小受到感染,因此也會表現在自己的繪畫作品當中。
3 兒童性別差異在繪畫中的教學探索
兒童性別差異在繪畫中的表現有同有異,教師在繪畫教學中也應該進行分析教育,因性別差異施教,讓兒童在成長階段,既具有自己性別給自己帶來的優勢學習,又可以學習另一性別的優點,身心都得到全方面發展。在繪畫教學中,男孩子既有女孩的細膩,女孩又可有男孩的大膽與理性,這樣因性實行的雙性化繪畫教學,讓男孩和女孩分別具有對方的優點,特別是在心理上的改變,都將讓兒童擁有更加堅強、平和、自信的心理。
3.1 視、聽、感多元并用
男孩在繪畫中更多的是理性、抽象的思維在帶動學習,女孩則是感性、形象的思維。繪畫課中如果只是通過教師的語言描述,或是圖片的展示等,將會不利于男孩的理解,反之如果只重視感官引導學習等,將會不利于女孩的理解。因此,在一堂有效的繪畫課教學中,應該注重視、聽、感的多元并用,既有耳朵聽,眼睛看的,還有動手摸的,并引導女孩學習把抽象化的事物,用熟悉、相似物的方法形象化轉變。
3.2 理性、感性的轉化學習
繪畫中男孩常用色大膽、思維跳躍、表現較粗獷或是理性,用色偏冷;女孩則是表現細膩,形象化,裝飾化,用色偏暖。在教學中,我采用同一主題,男孩女孩不同表現方法的教學方式,去引導他們認識對方世界的美。例如,同一主題,規定男孩用線描的方式繪畫,并進行裝飾;女孩則用色彩,不注重細節的方式繪畫,或是同一主題,男孩用暖色繪畫,女孩用冷色繪畫等教學方式,在繪畫前通過看——欣賞,聽——描述和畫后講——感受的方法,讓男女兒童在繪畫的過程中學會雙性的思維和看待事物。因此,這告訴教師,在繪畫教學中我們應該遵守的是針對性別差異特點,合理安排內容,進行差異有別的繪畫教學,開放課題與同一課題的雙向并行。
參考文獻:
[1] Claire Golomb(美).兒童繪畫心理學——兒童創造的圖畫世界[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5.
[2] 張妍妍.關于繪畫教學中“樣式化階段”兒童雙性化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