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雨
一、輔導緣起
我班的悅月喜歡低著頭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教室一角看著小朋友玩,不愿意與別人交談,有時尿憋急了,也只是發出哼哼的響聲,像一只警覺的小兔時刻警惕周圍的動靜,像一朵無人欣賞的野百合默默開放在寂靜的深山。
她的表現具有明顯的社會退縮行為特征:不會主動與同伴交往,常常沉默寡言;寧愿一個人玩,也不愿主動參加到同伴們的游戲中去;不愿進入陌生的環境,出現害怕、孤獨、膽怯等行為特點;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是:(1)長期和年邁的祖輩生活在一起,缺少父母的關愛;(2)年邁的祖輩對她的教育行為不當,對她十分溺愛,事事包辦,使她在生活中不用多動手、動口,愿望就能得到滿足;(3)孩子生性靦腆、膽小,不愛活動,不愿接觸人,家長又很少讓她到外面玩耍,很少見到生人,當環境突然改變時便會很不習慣,從而造成社交退縮。
二、輔導節點
(一)進入引出,嘗試交往的感受
孩子的個性比較靦腆,大多數時間與祖輩待在一起,與外界接觸不多,造成了孩子排外的心理。所以我覺得首先要進入孩子的內心,使幼兒主動接納老師,只有進入社交退縮孩子的感情世界,與其建立默契,才能使之配合訓練。
我發現悅月喜歡看圖書,就常常給她提供各種各樣的圖書,并利用午睡前、中飯后等時間給她講里面的故事;看到她梳了辮子,午睡起床后,就變著花樣給她梳不同的發型;一有空就主動尋找話題,與她聊天交談,如“你這件衣服真漂亮,是誰買的?”、“今天誰送你上幼兒園的?”、“你最愛吃什么?”,時不時地拉拉她的小手讓她感受老師對她的愛。剛開始孩子對我還是不理不睬,在我的堅持下,她慢慢地感到老師喜歡她、老師像朋友。
(二)環境暗示,激發交往的興趣
輕松溫馨的語言環境能促使幼兒積極發言,善于交流。我常常會有意識地創設一種適合交流的情景。如上課時,選擇適合悅月回答的問題,鼓勵引導她積極發言。生活活動中,引導她觀察小朋友們在干什么,或者有意派她去叫一個幼兒過來,這些事她都很樂意去完成。在她開始信任我后,我就選一些簡單的問題或任務讓她完成。每當她完成任務后,我就給予她一個擁抱、一個親吻、一個五角星或一朵小紅花等。悅月很喜歡老師給她的這些任務,常常是一臉開心和自豪的表情。
(三)游戲訓練,樹立交往的信心
光有老師的關愛還是不夠的,同伴的接納和肯定對幫助幼兒樹立自信、激發幼兒交往的興趣也很重要。我們要幫助幼兒認識自己的長處,相信自己的能力,給幼兒創造成功的機會。對于自信心不足、具有退縮行為的悅月,我經常會組織一些大家特別感興趣的游戲,通過其他幼兒在游戲中產生的情緒來感染她。在我的不懈努力下,她終于肯跟著大家一起玩了。對于她的點滴進步,我都借機鼓勵她、表揚她,使她產生積極愉快的情緒體驗,增強了她的自信心。
(四)家園配合,模擬交往的情景
社會行為的學習、交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時間的連續過程,家長和教師只有相互合作,共同培養,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我通過電話和家訪的形式,讓家長意識到悅月的內向、不愛說話是一種社交退縮行為,對于她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發展具有不利影響,建議家長特別是父母,不管工作多忙都要給予幼兒足夠的關心和愛護,并多帶幼兒接觸外面的世界,鼓勵幼兒主動與不同的人打交道,從而使其獲得社交技能,發展社交行為。
(五)有效干預,習得交往的方法
3-6歲幼兒心理發展的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對兒童的教育應以行為訓練為主,而少用說教、講大道理的方式,通過實踐操作與訓練體驗,激發興趣和自覺模仿,從而形成自動化的行為習慣。我運用“圖片模仿”、“現場演繹”、“參與社交”這三種方式,以激發交往積極性和主動性為支撐,以增長交往潛能,釋放交往意愿為目標,最終使幼兒習得交往技能。
“圖片模仿”階段中,我主要是利用事先選定“友好相處”的圖片及故事,指導幼兒理解、體驗其中友好交往、集體玩耍的快樂,并用生動的語言進行繪聲繪色地描述,使幼兒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艾F場演繹”環節中,讓悅月看到現實生活中幼兒與幼兒之間友好相處的情景,尤其是她熟悉的和喜愛的小朋友在一起的交往活動,以增強幼兒模仿學習的真實性和直觀性,并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皡⑴c社交”環節,就是讓悅月自己逐步由簡單到復雜,分階段地參與社交實踐活動,開始時,我只要求她陪同老師參與活動,并觀察老師的行為,然后讓她參與一些有比賽性質的游戲,讓她與其他幼兒一起享受游戲的快樂,最后老師逐漸退出游戲,留下悅月和其他幼兒一起游戲。
三、輔導反思
經過一年來的矯正與疏導,在家園雙方共同的努力下,悅月的語言表達能力、交往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悅月能在小朋友面前大聲說話,能主動與小朋友進行交往,友好地參與游戲。她有了很多好朋友,現在還經常邀請好朋友到她家玩。悅月不僅能上臺唱歌、講故事了,在幼兒園開展的“故事大王”比賽中還得了二等獎,像一朵怒放的百合花開放在陽光明媚的原野。
在社交退縮行為幼兒的干預與糾正中,我們老師必須首先設法進入社交退縮幼兒的情感世界,與其建立親情、友情,再配合適當的行為訓練。訓練前,老師還應根據幼兒現有的水平制訂明確具體的訓練目標,目標起點要低,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在訓練時,要將交往能力和語言的訓練緊密結合、相輔相成,并且要得到家長的有效配合。最后,老師要了解孩子的個體差異,一定要按照“積極誘導、順其自然”的原則,讓幼兒能情緒愉快地獨自參加游戲活動,與同伴交往,并參與社交。
當然,幼兒性格的轉變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這需要老師和家長做到時常注意生活中的細節,抓住每一個機會,肯定幼兒的點滴進步,多給他們一些鼓勵,多給他們一些關愛,幫助幼兒在集體中找到自我,樹立自信,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