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妙丹
摘 要:近十幾年來,韓國以真實故事為題材而改編的電影,如《殺人回憶》《熔爐》等逐漸發展成為本土電影中極具影響力的一部分,并不斷進軍國際市場,獲得廣泛好評。這類影片往往通過弱勢群體描述困苦和書寫現實的同時,來映射歷史,關照生活,思索未來。影片《熔爐》更是憑借片中對現實的客觀刻畫與現實關懷的展現,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引起了社會大眾對殘障人士以及兒童等弱勢群體的關注,政府也對相關法律進行了修改與完善。
關鍵詞:現實主義;電影題材;電影結構
電影作為一門藝術,之所以能夠受到大眾的追捧,除了其刺激的視聽沖擊、絢麗的獵奇情節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立足于現實生活,能夠引起社會關注,滿足大眾需求。所謂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由真實故事改編而來的電影在吸引大眾注意力、拉近與銀幕之下觀眾的距離等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這類故事由于貼近生活,反映社會底層小人物的故事,因而能夠直入社會敏感話題,將層層濃霧之下的社會現實黑暗面,赤裸裸地展現在觀眾眼前。
1 現實性題材突顯社會問題意識
2005年韓國光州一所聾啞學校的老師檢舉該校校長與一眾老師狼狽為奸,性侵學生,而這種惡行持續了4年之久。雖然事件曝光之后警方展開了相關調查,但因當時的法律條例等等原因,那些殘暴的施虐者們并未得到相應的懲罰,仍繼續在學校執教。韓國作家孔枝泳便以此為藍本創作了小說《熔爐》,而影片《熔爐》也是由此改編而來。
為了展示出影片的真實性,導演客觀還原了聾啞學生被性侵等血腥粗暴的場景,在案件審理的法庭戲中也安排了真正的聾啞人作為聽審團。影片中導演對案件的開庭審理進行了濃墨渲染,表現出了以校長為首的特權階級如何通過利益誘惑來進行案件疏通,最后獲得輕判的不公黑幕。這種以權謀私的狀況深刻揭示了當代社會現實的黑暗面,展現出了弱勢群體在特權階級壓迫下的無力與辛酸。
對困苦的特別關注是歷史悠久的現實主義傳統。這部由真實事件改編而來的電影,具有深刻的“社會問題意識”,它以慈愛學校為介,書寫了處于特權壓迫之下的社會弱勢群體的困苦與不幸,批判了社會的不公現象,呼吁大眾對這類人群的關注,并提倡社會制度的完善。影片在上映之后便受到了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韓國相關政府對案件進行了重審,其國會也針對電影中所反映的性暴力犯罪通過了《性暴力犯罪處罰特別法部分修訂法律案》,又稱“熔爐法”。
2 利益構建的權利王國照應現實
“權利”一詞屬于法學范疇,指法律賦予公民滿足其欲望的一種力量。與權利緊緊聯系在一起的還有義務。這兩者是相互對應的關系,你擁有多少權利,便履行相應義務。在當代社會,總有一些人在利益的誘惑與驅使下,利用自身權利構建了一個十分穩定的網狀結構。在這種網狀結構中,有著利益聯系的人們成為結構中游戲規則的制定者,他們能夠以履行義務的最小化為基礎來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影片《熔爐》便將這樣一個在現實生活中不難遇見的由利益而構建起的權利王國搬上銀幕,展現在觀眾眼前。
2.1 權利體系的建立
(1)金字塔式的慈愛學校內部權力體系。影片《熔爐》中的權利王國是圍繞慈愛學校來構建的。在慈愛學校中,位于權利頂層的便是校長李江錫。公眾眼中的他是一位關注弱勢群體,樂于幫助殘疾兒童,為霧津市發展作出杰出貢獻的慈善家。而謙遜面具之下的他卻極為自我與自戀,辦公室中那幅被放在中心位置的、并被他強調為“是金教授為我親自畫”的自畫像便是其特權的象征。正是這種“善人”“君子”的光芒遮掩了這位“基督教徒”在學校所犯下的累累惡行。位于權利第二層的是校長的妹妹宿舍指導老師尹慈愛以及校長的雙胞胎弟弟行政室長李江富。這兩位服從于校長的命令,是校長的特權發言人與命令執行者。他們的血緣關系促使了他們有命運共同體般的緊密關系。位于權利體系下層的便是教師樸保賢與保衛處的吳正植。教師樸保賢因為有著和校長、行政室長同樣的癖好,因此被校長視為一個利益群體的人,而學校保衛處的警衛吳正植因要靠其職業來維持生計,便以沉默為代價來獲取利益。由此可見,慈愛學校是以利益為紐帶而建立的金字塔式的權利體系。它具有三角形一般的穩定性,有著明確的分工與等級。正是這種體系結構使其特權能夠得到最大化。
(2)外圍關系組成的網狀特權體系。為了維護慈愛學校中權力體系的穩定、實現特權最大化,尋找更多的利益同盟者是必不可少的。而與這個內部權力體系最早捆綁在一起的便是警廳的張警官。這位穿著隨意、滿臉正義的警官以其職務的便利來換取金錢。當校長等人的惡行被公之于眾時,便是他為其獻計讓其獲得官司勝利的一線生機。而校長等特權階層所聘請的擁有“前官禮遇”待遇的黃宇識律師便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其權力體系的同盟者。之后通過關系疏通、利益誘惑,姜仁浩所請的律師以及案件的法官等都成為特權體系下的一員。這些通過外圍關系而組成的網狀特權體系,讓其權利在空間和度量上都得到最大化。
2.2 特權下的三重反抗
正所謂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影片共闡述了三重反抗。第一重反抗來自于處于特權體系下受苦的聾啞孩子們。因為身體、精神的殘疾使他們無法像正常人一樣向大眾大聲地表達自己的不滿。在一個封閉的特權環境中,孩子們知道就算有人明白他們的處境也不會伸出援助之手,甚至是同流合污。而他們的抵抗,招來的也只是更加殘暴的毆打。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們能做出的最大勇氣的反抗便是自殺。但自殺對于這種丑惡環境的凈化起不到任何作用。第二重反抗來自特權體系“后備軍”姜仁浩老師。姜仁浩這位曾經被校長看好并準備“收歸麾下”的“后備軍”,在發現寧靜學校濃霧之下的真相后,冒著自己原本就不安的生活變得更糟的風險,向以學校為介的特權怪物提出了反抗與挑戰。當他的母親在法院找到他,質疑他所做的一切時,他說道,“孩子遇到這種事的時候,我也在現場,但卻無能為力”。第三重反抗來自媒體與法律。霧津人權維護中心的徐友真在得知孩子們的凄慘狀況后與姜仁浩在第一時間結成同盟,尋找相關機構對事件進行調查,但這些機構無一例外的采取了沉默放任或相互推脫的態度。而事件之所以被調查,依靠的是大眾媒體的力量。
3 結論
《熔爐》這部以現實事件為藍本,講述發生在聾啞學校的兒童性侵事件的電影,以其濃重的現實主義風格在大眾心中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在影片中,各處都是現實生活的剪影,是人們生活的濃縮:生活在特權體系陰影下底層人群的痛苦與艱辛;為了利益而運用職務便利來謀取私利的“人民公仆”;面對罪惡而“明哲保身”的知情人與冷漠的旁觀者;不顧自身困苦處境而為弱勢群體挺身而出呼吁社會正義的熱心之士等等。正是這些生活縮影的存在讓這部影片能夠輕而易舉地敲開觀眾的心扉。而影片中所包含的如弱勢群體人權的維護、利益驅使下的權權相護等社會問題,更在當今社會中投入了一顆重彈,引發了極為廣泛的社會關注。
參考文獻:
[1] 郭寧.熔爐——無聲的吶喊[J].大眾電影,2012(01):52.
[2] 沈義貞.現實主義電影美學研究[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