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晨
摘 要:本文以愛德華·薩義德的東方主義觀點解讀美劇《凱莉日記》,試圖解析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學生形象和特征,分析在西方話語權主導下美劇對中國學生形象的塑造和導向,從而剖析美國對于中國的解讀總是帶有濃重的東方學色彩的文化因素。
關鍵詞:美劇;愛德華·薩義德;東方學;中國學生
近年來,在經濟全球化風暴的影響下,各國文化也開始以更加簡便的方式為人們所獲知。電視劇就是了解他國文化的很重要的渠道,而美劇在這樣的文化潮流之中無疑是難以忽視的生力軍。我們可通過美劇了解美國,同時我們也發現美劇中越來越多的國人身影,這些角色無疑是美國人對中國的理解和形象建構。而當我們細看美劇中的國人形象時,我們會發現在東西方的文化背景之下,對于國人形象,尤其是中國學生形象,差距過大,因而有必要從西方人的思維模式中去探尋差距存在的文化因素。
1 美國大眾對中國人的形象的構建歷史
美國大眾真正接觸到中國之前就已經對這片他們并不了解的土地和生存其中的人們有了諸多想象,西方人對東方和東方人的想象和描述由來已久,東方學甚至已經成為歐洲近代以來在大學中設定的綜合人文學科,這一學科以東方和東方人為研究對象,是西方為向東方擴張的知識話語。
東方學是西方學術中關于東方的合法領域,塑造西方人對東方人的想象,以此來制定對外政策。愛德華·薩義德在《東方學》(1978)一書中提供了一種理解存在與文本和影像中的表征的政治的方法,這種方法把文本的詞語和影像圖畫與權力和支配的問題聯系了起來。他認為在小說詩歌、科學文本和學術專著中,“西方”“東方”的表征暗示了帝國主義實踐中被書寫的部分。[1]換言之,西方人所謂的東方,并不是實際意義上的東方原來的面貌,而是他們設定的神秘而充滿了異國情調的代名詞。
美國人借由影視劇來表現他們對中國人的想象由來已久,美劇中的對國人的形象設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們對國人的身份設定。對于中國學生,美劇中也有很鮮明的形象設定。本文就將以此為切入點,解析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學生形象,從其對我們的誤讀來反思自我,回歸理性,正確看待美劇中所蘊含的文化因素。
2 《凱莉日記》中的中國學生
《凱莉日記》這一青春偶像劇又被稱為《欲望都市》前傳,在第15屆青少年選擇獎(2013)獲得最佳突破TV劇集提名。該劇從凱莉這一欲望都市的主角的學生時代來感受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社會潮流和時尚氛圍。該劇中設定的Mouse是女主角的好友,她典型的東方少女的面孔讓國內的青少年觀眾感到很是親切。在劇中,Mouse的外形和處事方式都特別典型地反映了美國人對中國學生的身份設定。所謂身份,其實就是建立在把他者的特征概括為與自己不同的基礎之上的。Mouse在劇中只要出現就顯得和他人很不相同,她的幾個特點大概也能成為美國人對中國學生的預設。
2.1 愛面子
在明恩溥甚至絕大多數西方人看來,用臉面這個全人類都有的身體部分來概括中國人的性格,沒有比這更為荒謬的事情了。[2]但是在中國,“面子”確實是頂頂要緊的一件事,愛面子似乎是中國人的本能。
Mouse在劇中的成績優異,但是總是對自己過分苛求,一直以升入哈佛為目標,并在自己的學校表現中完全以此為標準,她的成績和課外活動都不是出于興趣而只是入學的準備。
Mouse在劇中一心想要考上哈佛,但是同校有個同樣優秀異常的男生。當Mouse意識到自己可能沒有優勢的時候,她開始對男生做各種小動作來抬高自己貶低對方,對已經入學哈佛的學姐則是百般推崇。
2.2 忍耐和堅韌
在《中國人的氣質》一書中,明恩溥提到,中國人的耐力素質是舉世無雙的。他還舉例中國學子年復一年的參加科舉,這和Mouse何其相似。
Mouse的生活被過多的學習任務所占據,即便是人人放松的假期她都用來參加補習班。作為一名青春期的少女,她似乎很少認為自己應該享受當下,甚至連戀愛都過分強調對方的學習成績和教育背景。Mouse對自己的成績雖然嘴上謙虛,實際卻很洋洋自得,她對自己其實是缺乏信心的,尤其是將學習當作生活重心之后。她的這種表現似乎只為了突出凱莉一往無前即便出錯也不消沉的積極向上。
2.3 孝順
提及中國人的性格,似乎就脫不開孝順一詞,這是2000多年以來國人的行為準則根基。明恩溥認為,中國人孝行的信條不僅包括行為,而且還指行為的動機,指整個道德存在。中國在美國人看來仍舊是古老的、神秘的,他們總是興致勃勃地站在一旁觀看著評判著,然而這些興趣往往是對于一個落后的難以理解的事物的獵奇心理。《凱莉日記》中有一個Mouse相親的場景,她的父母為她找來一個據說是清朝貴族的后裔來聯姻,結果那個帶著牙套發育不良的小男生坦誠家里是貧農。Mouse當時明明已經有了男友,還是聽從了父母的相親要求,甚至想不到去反抗。而這樣的相親也是抹殺自由的,是非民主的。
3 作為他者的中國學生形象的誤讀
通過對Mouse這一典型角色的解讀,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學生形象和真實情況相距甚遠。美劇中的中國學生其實是西方人對中國人的身份塑造,而這個身份又是為了將“他者”置于為與自己不同的境地上的。所以,這就不難理解美劇中的中國學生和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學生形象的差距,因為劇中人實際是美國人對中國的一種想象和主觀塑造。
薩義德在《東方學》一書中對這樣的行為有過詳細的解讀,“在歐洲,人們可以使用像東方的性格、東方的氛圍、東方的故事、東方的專制主義統治或東方的生產方式這樣的說法而不會引起誤解”。(1978:32)他認為雖然西方人有關東方的觀念是被他們普通民眾普遍接受的,但是這些觀念“缺乏精確性,很容易蛻變為不可信賴,實際上是東方思維的主要特征”。(1978:38)
由此看來,美劇中的中國學生是西方文化對“他者”的想象和建構。美劇的這種做法完全是按照東方學的二分、本質化和創造等級的步驟。東方學把東方作為西方的“他者”創造出來,一個用來突出自己身份的地域。中國學生這樣的“他者”與他們“自我”相對立,在這樣的對立關系中,貶低了東方,抬高了西方。既然中國學生是死讀書、愛面子、拉關系、陋習累累的,那么美國學生就是追求自由、彰顯個性、熱心時尚的。當他們已經把中國學生框定在他們所劃下的范圍內,中國學生與他們而言就已經是完全不變的形象,這也就完成了本質化的步驟。在這種“他者”的構筑機制之下,美劇中的中國形象便發生了“誤讀”。
形象的“誤讀”從來都不是問題關鍵,更為重要的是對于一個群體的失實解讀。美劇作為媒介,代表的也是一個國家的官方的傾向,從電視劇向民眾不斷傳達中國的各種負面形象,也是一種造勢。東方學令人不安之處在于它提供了一系列在征服、殖民合同制東方的過程中至關重要的思想,也就是從思想文化角度給了西方一個非常合理合法的理由“解放東方”。
4 結語
有人曾說,語言高地就在那里,如果不想被錯誤的思想占據,就要用正確的思想搶先占據它。中國形象與其讓西方人來傳達給世界,不如由我們自己展現給他人。與此同時,我們還是應當理性對待本國文化,時時自省,汲取本國的優秀文化來塑造自我,向世界展現出應有狀態,以期打破“被塑造”“被誤解”,更為深遠的是,我們不能“被解放”。
參考文獻:
[1] 阿雷恩·鮑爾德溫,等.文化研究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5.
[2] 明恩溥.中國人的氣質[M].譯林出版社,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