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代藝術的發展與革新,使裝置藝術有了多重性質的美學特征,其間,裝置藝術對物質材料的客觀依賴呈現出自身的有限。直至電影視像與裝置結合,讓裝置藝術進而深化出多維的動態語境,這使得裝置藝術在視覺表達上呈現出比其他藝術形態更為復雜的描述與定義,但同時,電影影像作為一種重要的媒介,在裝置藝術的組合之下,其審美體驗顛覆了電影的傳統訴求,在一定程度上,電影以一種更為物質化的情境讓審美從視覺到體感再逐次消亡,就此,電影在影像美學上呈現出空前的自由與超越。
關鍵詞:裝置藝術;電影時空;身體效應
1 時間中的藝術黑洞
愛因斯坦對相對論的廣義和狹義的闡釋讓整個物理科學的自然社會進入到物質空間的思辨體制中,標志著學科態度被認識體系接受。看來與藝術界沒有任何關聯的物質科學學科觀念,卻深深影響著藝術的另一種道路存在。
首先,先進的科學技術讓藝術獲得更多的表達可能,傾訴的物質條件得到滿足,極為有趣的是,電影影像隨科技誕生而成,以科學的語言表達:光以絕對的系數恒定不變,作為時間的參照,以常數的定律行駛,使得除開光本身的所有物質都是相對——這是電影產生的科學依據,時間和空間同時有著相對存在和相對間離的效果,間離與存在,使電影在時間與空間的表現手法上可以進行任意排列組合,在敘事結構上呈現以意識為主的邏輯表達,在時間變幻中,呈現環境的空間性,同時也在空間中呈現時間性的造型思維。
其次,人們關注時間在傳統生活中的標尺作用,以約定俗成的方式開展有序的社會生產活動;而電影藝術更側重非社會性的意識作用,在康德絕對理性的討論中,不難看出,時間的擺設,似天宇的繁星一般,過去、現在、未來可如珍珠一般數落在盤中,無序且有序地擺置。這里回溯到霍金有關“時間黑洞”[1]的概念。
時間黑洞的理解,光在有引力的狀況下會改變途徑,甚至會改變無引力情況下光的速度,本質依然是討論時間與空間的關系問題,這和藝術的關系是密切的,盡管這應是天文、物理的闡述范疇,但黑洞明確了時間在坍塌中的演變,大到宇宙的自我催生和縮進,吞噬并導致時間的停止,形成的終結;小到時空觀念對造型藝術的終極訴求,創新的時空與審美的取向等,視像在線性與非線性敘事的美學價值等。以上均在陳述當代前沿科學在對速度與位置的探討中對藝術的現實意義。簡而言之,當我們關注藝術作品的時空性與具體現實的存在時,顯然,我們審美的當下與創作的過程產生了距離,由于時間的剝離與速度的變化,作品本身在接受時喪失了絕對性,同時,相對的意義產生。而電影,作為以時間與空間關系為例的表現形態,在裝置穩定物態的催生之下,通過一切可參與的形式加以注解,把藝術活動延生在當下時空的有限之外,規避了“時間”所引發的自我消逝,激發了“時間”的“黑洞”系統,得到意義及意義的長遠性。
2 裝置藝術在電影語境下的體驗與超越
2.1 裝置藝術在當代語境中的無意識
撥動現代主義藝術的潮流來看,創作的界限在于藝術和生活本身的分界,是創作主體與客體的界線,它使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有意識的控制。在后現代藝術文化中,隨著主體的退后,裝置作品在與受眾互動參與的感官體驗中,善于控制和激發參與主體的審美心理,是現代裝置藝術的又一功能。就目前而言,盡管裝置作品已經走進大眾視野,受眾的參與普遍停留在通過氛圍的營造,得到身體感官的體驗。就審美意識的深化與敘事的功能,仍存在未知。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后現代主義具有無中心意識與多元價值取向的偏好,由此引發的具體后果是價值判斷的標桿有所動搖甚至模糊不清,在當下社會功能下變得模糊、淡化,這不得不導致在藝術氛圍與文化氛圍中的失衡,隨之帶來的則是大眾審美的偏差與批判,進而引發藝術低谷的素養圈子。在重重消解中,被強制地否定和批判也再次讓相對主義、不可知論、懷疑主義及虛無現象[2]重現藝術舞臺,導致不可控的泛濫狀態。當下,裝置藝術正尋求一種具有文本敘述的具體結構,重構其精神內核的合理化表達,超越現存語境中感官體驗的單一性,實現觀念藝術的動態發展。
2.2 電影藝術對裝置藝術的補充與超越
在眾多歷史、戰爭、災難中,人的有限性不言而喻,它是整個世界的普遍命運,人們嘗試從有限中尋找一種平衡,達到至高。藝術創作則期待對題材和表現方式的精準揀選,引發受眾對宇宙深處的感受與認知,以體驗的真實觸及不確定的情緒、語言、真理的隱秘所在,不受三維世界的局限提出可能,這讓藝術更具魅力。裝置藝術的出現,滿足了受眾對非理性的真實體驗,但如之前陳述所言,裝置藝術若缺乏對受眾的理性敘述,便難以超越其有限語境進入到更為奧妙的意境之中。
電影的敘事性以相對理性的方式讓受眾認識并接受。電影的敘事除了滿足單一時間向度的線性原則之外,還具有與裝置藝術同樣理想化的非線性敘事手法,解構時間,以某種可逆或多維度的時間向度,還原心理邏輯,注重微觀與宏觀時間的統一與對立,還原個體的直覺與感官,超越了傳統時間的單向與空間的有限原則,這樣的作品在現代電影流派中已經舉不勝舉——多元的敘事、多義的解構,讓電影與裝置藝術在現代與后現代語境下不期而遇,正如人類在生命的線性時間中不斷成長與超越一般,在未知中體驗意義的去向。
2.3 裝置藝術在電影語言中的感官重生到體格消亡
電影的表現有許多,終歸在聲,光,色,像。作為一門語言藝術,以視聽為主,“它有自己的單詞、造句措辭、語形變化、省略、規律和文法。”[3]以主體意識為核心,傳統電影更注重視聽與意識的關系,在既定的敘事結構與方式下,如何使得視聽修辭得到適用,這是傳統價值的實現。“眼睛和耳朵”打開的語境是有限的,把視覺與聽覺的體驗作為理性的第一源頭并非是藝術審美的終極,在這里,當電影語言重新介入裝置藝術的動態活動中時,原有的語言形式開始消解與抽離,鏡頭、構圖、光色在裝置藝術中得到解放,原有的電影語義被拆分。電影作為一個開放的容器,營造出不確定的語感環境。
時間的運動在電影藝術創作中創造出無限的可能。裝置藝術在電影中集聚了重生的力量和機會,盡管這樣的方式不止一種。在《時間簡史續編》一書中,霍金用這樣的話語作為整本書的結尾“如果我們對此找到了答案,則將是人類智慧的終極勝利——因為那時我們知道了上帝的精神。”[4]不論是在科學領域的研究,還是在藝術的無限創作中,最值得思考的仍然是精神意義的開放和對態度自由的致敬。
注:塔森·杜德沃(美),《入侵腦細胞》發行:新線New Line Cinema首映日期:2000年類型:科幻驚悚8月18日主演:詹尼弗.洛佩茲Jennifer Lopez文斯·旺Vince Vaughn文森特·當努非奧Vincent DOnofrio。
參考文獻:
[1] 史蒂芬·霍金(英).時間簡史續編[M].胡小明,吳忠超,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2] 楊華,任丙忠,高明武.新媒體藝術之——互動影像裝置藝術[M].山東美術出版社,2010.
[3] 馬爾丹.電影語言[M].中國電影出版社,1980:5.
[4] 史蒂芬·霍金.時間簡史(第2版)[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164.
[5] 徐淦.裝置藝術[A].西方后現代藝術流派書系[M]. 2005.
[6] 王南溟.藝術必須死亡[M].傷害書畫出版社,2006.
[7] 尼采(德).悲劇的誕生——尼采美學文選[M] .周國平,譯.三聯書店,1986.
作者簡介:楊然,四川音樂學院藝術學理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