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銳
摘 要:為摸清當前農民分工分業現狀,掌握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新情況和新特點,為農民增收提供思路和對策,以賓縣賓川村為調查對象,采取隨機入戶調查和與村干部座談等方式對農民從業情況進行典型實證調研,通過數據整理歸納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出加快農民分工分業、促進農民增收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分工分業;收入增長;農村勞動力
中圖分類號:F3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9-0022-02
一、賓川村基本狀況及農民從業特點
賓川村下轄12個自然屯,該村全村耕地面積14 300畝,農戶980戶,常住人口3 652人,其中勞動力1 551人。本次調研共抽取30個農戶,涉及總人口117人,農村勞動力75人,其中,學生24人,老人(男60歲/女55歲以上)18人,老人中有7人仍然在從事農業生產,調查戶實際從事農業勞動和具有勞動能力的勞動力總數82人。30個農戶耕地總面積437.7畝,戶均耕地14.6畝,人均耕地3.7畝,與賓川村的總體情況基本一致。通過數據整理,筆者認為賓川村農民從業有以下六個特點:
1.從從業勞動力的結構看,務工人數略多于務農人數,農民從業兼業化現象明顯。從被調查勞動力角度看,2015年純從事農業生產(包括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勞動力有28人,純務工的勞動力有32人,分別占勞動力總數的34.1%和39%,兼業型勞動力14人,占調查勞動力總數的17.1%。另有8人因各種原因未能就業,占調查勞動力總數的9.8%。從農戶家庭角度看,純務農農戶9戶,占調查總戶數的30%;純務工農戶9戶,占30%;既務農又務工的兼業型農戶11戶,占36.7%;還有一戶的勞動力因身體原因未從業。可見,農民實際從業勞動力中務工多于務農,兼業型農戶居多,農民分工分業實際上正悄然進行著。
2.從勞動力從業時間看,務農時間明顯少于務工時間,都存在很多的剩余時間,有待開發和利用。抽樣調查統計顯示,2015年勞動力從業總時間為10 527天,勞均從業128.4天,按全年從業250天為充分就業的標準計算(參照城鎮居民就業標準),年從業時間剩余比率為48.6%。其中,務農、務工勞均天數分別為89.5天和147.1天,表明農民實際務工時間明顯高于實際務農時間。純務農和純務工的勞均從業時間為103.6天和173.1天;兼業的14人勞均從業時間131.9天,表明純務工和兼業勞動力對時間的利用率好于純務農的勞動力。從三大產業角度看,一產勞動力從業時間最短,僅為81天;二產居中,為137.9天;三產最長,為220天,比從事第一產業勞動力的從業時間多出139天。總體來看,賓川村勞動力供給與占有農業資源嚴重不匹配,全部勞動力從業剩余時間較長,尚有較大挖掘和利用的潛力。
3.從從業勞動力文化程度看,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務工農民的文化程度明顯高于務農農民的,務農的勞動力呈現素質降低傾向。在受調查的82個勞動力中,具有小學和初中文化的分別為34人和38人,占調查勞動力總數的41.5%和46.3%;高中及以上僅占總數的6.1%,還有6.1%的勞動力為文盲半文盲,總體文化水平較低。從務工和務農兩方面比較(含兼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分別占務工、務農總數的70.2%和42.8%,說明多數具有相對較高文化素質的勞動力選擇了外出務工,多數具有較低文化程度的勞動力選擇了務農。與此相伴的是,農民的轉移就業帶來了務農勞力素質下降的情況。
4.從從業勞動力年齡結構上看,務農以“40歲、50歲”人員(參照城鎮職工分類)為主,務工以青壯年為主,農業生產老齡化從業傾向顯現。從調查統計看(含兼業),“40歲、50歲”人員務農人數35人,占調查務農勞動力總數的71.4%,而40歲以下青壯年務農人數僅有7人,占14.2%。務工的40歲以下青壯年人數28人,占務工總數的59.5%。同時,在被調查農戶中共有老人18人,其中7人還在從事農業生產,占老人總數的38.9%,占務農人數的14.2%,與青壯年是同一個比例,說明農業生產呈現老齡化傾向(此處務農的老年勞力與總勞力數的比重為14.2%,超過了10%)。
5.從從業勞動力性別上看,打工以男性勞動力為主,務農以女性勞動力為主,務農勞力呈現女性化傾向。在82個接受調查訪問的農民中,男性勞動力43人,女性勞動力39人。其中男性務農人數25人,占男勞力58.1%,女性務農人數24人,占女勞力61.5%,女性勞力務農比例略高,表明務農勞力女性化傾向明顯顯現。在務工方面,男性勞動力占到了68.8%,女性比重相對較低,這也進一步印證了上述分析。究其原因,主要是女性勞動力需要照顧孩子和老人,脫不開身,因此,同時承擔了家務和有限規模土地上的農業生產和經營,這是女性外出務工人數少于男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6.從調查農戶收入構成上看,勞務收入占半壁江山,務工效益好于務農效益,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仍將持續。被調查農戶2015年人均純收入為10 898.3元,其中務農收入為5 045.9元,占人均純收入的46.3%;務工收入為5 623.5元,占51.6%。數據表明,勞務收入已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根據調查數據計算,賓川村抽樣勞動力的平均從業效益為每日108.51元,其中務農的效益為每日80.78元,務工(含兼業)的效益為每日123.92元,勞動力日務工效益超過務農效益43.14元,每日多53.4%,在工作日數量相同的情況下,務工收入明顯高于務農收入,這也預示著農民將繼續向非農產業轉移的必然趨勢。
二、分工分業方面存在的問題
通過調研發現,賓川村勞動力分工分業存在一定困難。
1.就業結構不合理,農村勞動力仍由較多的剩余時間。就調查的勞動力而言,三產從業人數比重分別為48.8%、35.4%和15.9%,這一分布與農民在一、二、三產實際獲得的收益嚴重不匹配(三個產業勞均日效益分別為75.10元、144.73元和82.17元)。而年勞均從事第一產業的時間僅為81天,年從業時間剩余比率達到67.6%,說明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仍然偏多,剩余時間有待進一步挖掘。
2.勞動力素質偏低,與市場需求不適應。從調查統計來看,無技能的勞動力占50%,主要從事力工等與體力勞動相關的工作;其余50%掌握一定技能的勞動力中,瓦工占18.2%,木工和電工各占6.8%,水暖工4.5%,其他技能占13.6%,而從事管理和技術性工作勞動力幾乎沒有。可見,村里勞力整體技能水平偏低,人力資源難以轉化成人力資本。
3.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組織化程度低,轉移渠道狹窄。在務工的勞動力中,“親朋好友推薦”占68.2%,“自找工作”占22.7%,“企業直接招工”占6.8%,“媒體招工廣告”占2.3%,而通過“勞務中介”和“政府組織的招聘會”就業的為零,勞務信息到村斷層。從就業分布來看,被調查農戶在縣內就業的占56.3%,縣外省內的占40.6%,省外國內僅占3.1%。這說明,目前當地勞動力以自發、就近就地轉移就業為主,轉移就業服務缺位,就業渠道狹窄。
4.當地產業基礎薄弱,農民創業意識較差。賓川村農戶以玉米種植為主,除此以外沒有其他相對突出的產業,結構十分單一;該村農業生產多為農戶分散經營,組織化程度較低;而村集體企業沒有積累,產業牽動能力弱,能人引領能力不強。
5.轉移難度大,留守問題嚴重。調查的農戶中共有8個勞動力未能就業,其中50~60歲3人,因身體原因無法就業;16~40歲女性4人,因家庭生產生活受限制無法就業;40~50歲1人因沒有穩定的就業崗位而無法就業。對于女性勞動力而言,照顧老人和孩子成為阻礙就業的主要原因,說明解決好留守兒童和老人問題將有助于進一步促進勞動力穩定就業。
三、加快賓川村農民分工分業的對策建議
綜上分析我們看到,農民實際從業實現了從以務農為主向以打工為主的方式轉變,兼業型農戶在農村占有較大的比重,農民仍然有近一半的剩余時間有待開發利用,農民轉移就業帶來了務農勞動力素質下降、女性化和老齡化的傾向,對農業生產經營已經產生不利影響,劉易斯拐點已經形成。從當前看,加快賓川村農民分工分業應重點采取以下四項措施。
1.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執業能力,為農民分工分業創造條件。在培訓方向上,著重培養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農業社會化服務型職業農民和專業技能型職業農民。在培訓方式上,加大創新,建立適應農民特點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培育機制,同時協調相關部門在資金、場地、注冊登記、收費、相關惠農政策等方面對學有所成的經營主體進行扶持和服務,形成培訓、認證、扶持、服務等一條龍,扶持農民真正成為新型職業農民。
2.推進農民就近就地轉移,著力提高務工收入,為農民分工分業開辟渠道。一是優先組織有文化、有技能愿意務農的青壯年勞力在新建或已有的新型合作經濟組織內部從業就業。二是加快組建現代農機合作社,優先安排好組建農機合作社后釋放的富余的勞動力轉移就業。三是發揮區位優勢,圍繞區域經濟發展和小城鎮、開發區建設,所需勞動力,組織村里富余勞動力就近到二、三產業和城鎮就業。賓川村距哈爾濱僅37公里,離賓縣賓西開發區18公里,對于農民就近就地轉移具有很便利的條件。主動與這些地區用工企業尋求用工崗位,把它作為賓川農民務工的首選和重點基地。
3.搭建村級勞務信息平臺,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市場化運作,為農民分工分業提供服務。成立村級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站(或者勞轉協會),主要是摸清勞動力資源底數,加強與縣、鄉勞轉機構信息溝通,收集、篩選、發布勞務用工信息,開展職業介紹、就業指導、政策咨詢、創業服務等,同時,幫助解決好留守婦女、兒童和老人“三留守”人員的生產和生活問題,解除外出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辟建外埠勞務輸出基地。賓川村有256人不再從事農業生產,常年在外打工,可以把這一部分人作為賓川人外出轉移的資源和平臺,依托他們所在的企業,建成賓川人的勞務輸出基地,帶動村民轉移輸出。三是加快勞務經紀人、能人、勞務合作社等中介組織培育。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市場化運作,提高轉移組織化程度,做到人與崗快速、準確對接。
4.鼓勵和扶持能人返鄉創業,以創業帶就業,實現最高層次的農民分工分業。一是要在已經走出去的161戶外出務工農民中,選擇和吸引有積累、有技術、有經營能力的農民返鄉創業。爭取利用他們的資金、技術和濃濃的鄉情,來創辦領辦合作社或者創辦企業。二是選擇本村具有一定基礎的農民進行扶持,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和條件,促其規模擴張。三是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投資經營農業。依據自身優勢和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制定出臺鼓勵農民創業的政策,在資金、場地等方面提供最大限度的扶持和幫助,為引進戰略投資者創造寬松環境。四是考察引進一批諸如編織、刺繡、剪紙、工藝品制作等手工制作創業項目。培育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利用好閑暇時間,實現增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