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娟


摘 要:運用重慶市2001—2015年的統計數據,對其財政社會保障支出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展開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重慶財政社會保障支出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穩定的長期均衡關系,重慶市財政社會保障支出每增長1%,將促進經濟增長0.589117%,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對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積極推動經濟增長,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的財政投入力度,積極探索與重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體制,對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國內生產總值;協整檢驗;誤差修正模型
中圖分類號:F840.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9-0034-03
一、問題的提出
對于社會保障制度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國內外學者開展了許多有價值的研究,大體上有三種觀點。Feldstein(1996)、Leimer(1982)、Ehrlich和Kim(2007)、賈俊雪、郭慶旺和寧靜(2011)、丁少群和許志濤(2013)等認為,社會保障對經濟增長具有抑制作用,沒能發揮對經濟增長的“助推器”作用。卡特林和米爾斯(2005)、穆懷中(2001)、楊杰等(2009)、孔杏(2015)等認為,社會保障對經濟增長具有正面的促進作用。而Kotlikoff(1979)得出了社會保障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不確定的結論。
由此可見,由于樣本選取、研究方法及研究角度的不同,學者們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結論。本文擬運用協整檢驗和誤差修正模型對重慶市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檢驗,以便深入了解重慶市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進而提出相關的社會保障政策。
二、重慶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現狀
(一)重慶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實現較快增長
隨著重慶經濟的發展,其財政社會保障支出也呈現出快速增長之勢。重慶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從2007年的138.97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502.94億元,增長了2.62倍,年均增長20.17%,而同期全國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的年均增長率僅為16.61%。同時,重慶市國內生產總值從2007年的4 676.13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14 262.6億元,增長了2.05倍,年均增長17.27%。可見,重慶市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的增長速度快于其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也快于全國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的增長。這表明近年來重慶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實現了較快增長,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二)城鄉社會保障水平差距呈縮小之勢
由于缺乏農村社會保障支出的相關統計資料,而居民獲得的轉移性收入可近似看成因其參加社會保障得到的收入,因此,本文用人均轉移性收入來衡量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社會保障水平的高低。盡管從絕對差距來看,2001—2014年,重慶城鄉居民轉移性收入差距呈現出逐漸擴大的趨勢。2001年,重慶市城鎮居民人均轉移性收入為1 403.57元,農村居民人均轉移性收入為209.24元,城鄉居民轉移性收入差距為1 194.33元。2014年,重慶市城鎮居民人均轉移性收入為5 443元,農村居民人均轉移性收入為2 639元,二者的差距為2 804元。但從重慶城鄉居民人均轉移性收入比來看,二者卻呈現出不斷縮小的趨勢(如下頁圖所示)。2001年,重慶城鄉居民人均轉移性收入比為6.7∶1,2004年最高達到13∶1,此后在國家和重慶市一系列惠農支農政策的積極作用下,重慶城鄉居民人均轉移性收入比逐漸下降,2014年僅為2.06∶1,這表明重慶城鄉居民社會保障水平差距呈現出不斷縮小的態勢。
三、重慶市社會保障支出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
(一)數據來源
在探析重慶財政社會保障支出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時,用國內生產總值來衡量重慶經濟增長水平(GDP),以財政社會保障支出衡量重慶社會保障水平(SS)。為消除異方差,對GDP和SS分別取自然對數以消除變化趨勢,并記為LnGDP和LnSS。本文采用的時間序列數據(2001—2015年)均來源于《重慶統計年鑒》。
(二)單位根檢驗
為避免非平穩時間序列導致的“偽回歸”,必須對變量的平穩性進行檢驗。本文運用ADF檢驗法,對LnGDP和LnSS進行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見表1)。
從表1可知,LnGDP和LnSS的ADF檢驗值均大于5%顯著性水平下的臨界值,說明變量LnGDP和LnSS均為非平穩序列。同時,二者一階差分序列的ADF檢驗值也大于5%顯著性水平下的臨界值,表明二者的一階差分序列也不平穩。但是,Δ2LnGDP和Δ2LnSS的ADF檢驗值卻小于1%顯著性水平下的臨界值,表明二者均為二階單整序列I(2)。由于LnGDP和LnSS的單整階數相同,可以對其進行協整檢驗。
(三)協整檢驗
由于模型中僅有兩個變量,可以運用Engle-Granger兩步法來檢驗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因此,可以運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對變量進行估計,然后對回歸方程的殘差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如殘差序列平穩,則說明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反之則反是。對LnGDP和LnSS進行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回歸,得到如下協整方程:
對上述協整回歸方程的殘差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見表2)。
從表2可知,殘差U的ADF檢驗值小于顯著性水平1%的臨界值,可以拒絕原假設,表明回歸方程的殘差序列是平穩的。由此可知,LnGDP和LnSS之間存在協整關系,重慶市財政社會保障支出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
(四)誤差修正模型
協整檢驗表明重慶市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和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但誤差修正模型既能反映變量之間的短期關系,又能反映變量之間的長期關系。因此,為了將重慶市財政社會保障支出與經濟增長的短期關系和長期關系聯系起來,本文構建含有誤差修正項的誤差修正模型(ECM),以具體分析模型的短期和長期特征。運用Eviews8.0可以建立重慶市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和經濟增長的誤差修正模型。模型估計結果如下:
從上述誤差修正模型可知,重慶市財政社會其保障支出的短期波動將導致經濟增長的同方向變化,影響系數為0.067752,但其t統計值不顯著,表明短期內重慶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不顯著;但從長期看,由于誤差修正項的系數為-0.186292,符合反向修正機制,且誤差修正項回歸系數的t統計量在5%的置信水平下顯著,表明當出現偏離長期均衡趨勢的情況時,誤差修正項會對偏差進行18.63%幅度的修正,以使重慶市財政社會保障支出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走向均衡。
四、結論與啟示
通過對重慶市2001—2014年財政社會保障支出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重慶經濟的較快增長,不但為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的快速增長提供了支撐,而且為縮小城鄉社會保障水平差距發揮了積極作用。
第二,協整檢驗表明,重慶財政社會保障支出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穩定的長期均衡關系。協整方程表明重慶財政社會保障支出每增長1%,將促進經濟增長0.589117%。
第三,誤差修正模型表明,盡管從短期來看,重慶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不太顯著,然而,當出現偏離長期均衡趨勢的情況時,誤差修正項會對其進行反向調整,促使其回到均衡狀態,使重慶市財政社會保障支出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走向均衡。
基于以上結論可以得出以下啟示:
其一,積極推動經濟增長,為提高城鄉居民社會保障水平提供資金支持。充足的財政收入是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的重要保證,而持續較快的經濟增長又是財政收入的重要源泉。因此,只有實現經濟增長,才能確保財政收入增加,實現居民收入增長,進而增加社會保障資金,提高城鄉居民社會保障水平。
其二,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的財政投入力度。近五年,重慶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在13%左右,而世界轉移支付占財政支出的平均比重在30%以上。因此,在重慶城鄉社會保障水平仍然存在不小差距的情況下,政府應加大對社會保障的投入力度,特別是應加大對重慶農村社會保障的財政投入力度。重點推進農村養老、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完善,構建科學、合理、可持續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提高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水平。
其三,積極探索與重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體制,對于保障城鄉居民的基本生活,縮小城鄉居民社會保障水平的差距,提高其社會保障水平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穆懷中.社會保障水平經濟效應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01,(3):48-53.
[2] 楊杰,葉小榕,宋馬林.社會保障財政支出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J].物流與采購研究,2009,(28):21-24.
[3] 賈俊雪,郭慶旺,寧靜.傳統文化信念、社會保障與經濟增長[J].世界經濟,2011,(8):3-18.
[4] 趙建國,李佳.財政社會保障支出的非線性經濟增長效應研究[J].財政研究,2012,(9):51-54.
[5] 丁少群,許志濤.社會保障水平、收入分配與經濟增長的互動關系研究[J].中國經濟問題,2013,(6):3-12.
[6] 孔杏.經濟增長、社會保障和儲蓄的互動性關系研究[J].經濟與管理,2015,(1):31-36.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