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顯利 羅桐香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貴州工業發展的軌跡可以從改革開放初期貴州工業發展的起錨,西部大開發時期貴州工業發展的跨越,工業強省戰略時期貴州工業發展的騰飛三方面來把握。其基本經驗可以概括為:貴州工業發展必須加強政府的政策引導與支持;必須優化投資環境,吸引資本投資,加快資本積累;必須依靠科技進步,依靠科技創新;必須積極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
關鍵詞:貴州;工業發展;基本經驗
中圖分類號:F4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19-0043-03
改革開放以來,貴州充分利用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能源、原材料加工業等重化工業,極大地促進了地區經濟的增長,改善了地區人民的生活,貴州的經濟面貌也因而發生了巨大變化[1]。研究貴州工業發展的歷程,從改革開放初期貴州工業發展的起錨,西部大開發時期貴州工業發展的跨越,工業強省戰略時期貴州工業發展的騰飛,來闡述其成就與得失,總結其基本經驗,有著重大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一、起錨:改革開放初期的貴州工業發展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貴州省不斷清除“左”的錯誤影響,逐步端正經濟發展的方向,實現了工作重點的轉移。根據中共中央提出的“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貴州各工業部門和企業,在不斷提高各級干部思想認識的基礎上,對工業比例關系嚴重失調的問題進行了初步調整[2]。1979—1980年,全省工業經濟形勢有所好轉,工業生產獲得恢復性發展。但是,一些部門和地區執行調整措施不力,調整工作進展不快,以致工業內部比例嚴重失調的情況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其結果是由1979年工業總產值的45.72億元降到1980年的45.19億元,下降了2.6個百分點[3]。1981—1984年,在企業整頓和工業調整過程中,各部門和各地區抓了一些改革工作,使國營工業企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其工業生產總值由1981年的44.83億元發展到1984年的81.41億元,四年間,工業生產總值將近翻了1番,年均增長率達到20%[3]。1985—1991年,全省把增強企業活力,尤其是把增強國營大中型企業活力作為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來抓,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使改革全面深入發展。這一時期,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全省工業取得了很大成就。1990年工業總產值達到218.16億元,并超額完成1986—1990年的“七五”工業發展計劃,五年中工業產值年均增長24.44%;1991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46.75億元,又比上年增長13.11%。1992年以后,各部門和企業按照中共貴州省委的部署,認真貫徹鄧小平視察南方重要談話和中共十四大精神,進一步解放思想,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加快改革開放步伐,逐步健全以市場引導企業的運行機制,全省工業改革和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八五”期間,全省工業生產比“七五”時期有了較大幅度增長。1995年工業總產值達到531.93億元,比1990年增長143.83%,年均增長28.77%,比“七五”時期年均增長率(24.44%)高4.33個百分點。“九五”期間,在加快改革開放的推動下,貴州工業經濟上了一個新臺階。“九五”計劃超額完成,是貴州較好完成的五年工業計劃之一[2]。總之,改革開放初期(1979—1999年),貴州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輕工業快速發展,基礎工業大力加強,產業資源的配置從計劃導向轉到市場為主。其工業總產值從1979年的45.72億元到西部大開發提出前的1999年967.94億元。二十年間,實現了21倍的增長,在速度和規模上都超越了歷史上的任何一段時期。
二、跨越:西部大開發時期的貴州工業發展
為了提高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鞏固國防,縮小東西部之間的差距,中央審時度勢,于2000年3月做出了西部大開發的偉大戰略。在這一時期,貴州省委、省政府群策群力,開拓進取,奮發有為,領導全省人民在工業領域取得了重大階段性成果。一是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綜合實力明顯提升。從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貴州經濟實現持續快速增長。2001—2009年,全省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1.4%,比全國快1個百分點,除2002年與全國增速持平外,其余年份均快于全國增速。但與西部地區比,貴州低于西部地區平均增速0.8個百分點。二是在以“西電東送”為重點的能源工業和特色產業發展帶動下,主要工業品生產能力顯著增強。以“西電東送”為重點的能源工業取得重大突破。憑借明顯的能源資源優勢,在“西電東送”這一西部大開發標志性工程的帶動下,全省能源工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貴州電網總裝機容量由1999年的433萬千瓦擴大到2009年的3 245.9萬千瓦。2009年全省發電量達1 380.02億千瓦時,比2000年增加2.4倍,電力工業增加值272.24億元,比2000年增長4.96倍。特色產業進一步發展。按照國家產業政策的要求,以市場為導向,依靠科技進步,發揮資源優勢,重點培育和扶持了以煙草、白酒、鋁及鋁加工、磷及磷化工等為代表的特色優勢產業。其中,煙草制品業增加值由2000年的38.87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116.99億元,增長了1.1倍;鋁及鋁加工由12.3億元增加到39.71億元,增長了1.3倍;磷及磷化工由5.05億元增加到54.73億元,增長了6.6倍。三是在能源工業和特色產業發展的帶動下,全身工業增加值由2000年的308.52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1 262.67億元,規模工業以上由2000年的216.8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1 170.29億元,十年間,工業發展迅速,工業增加值翻了兩番。主要工業產品產量也實現了大幅度的提升,部分產品在西部地區乃至國內占有重要的位置[4]。
三、騰飛:工業強省戰略時期的貴州工業發展
為了全面同步實現小康社會,貴州省于2010年10月提出了工業強省戰略。在貴州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經過四年的努力,貴州省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一是工業經濟總量實現歷史性突破。2010年貴州省工業增加值是1 423.03億元,全省規模以上500萬口徑工業增加值是1 355.19億元,到2013年貴州省工業增加值達到2 686.52億元,規模以上達到2 531.92億元。四年里,全省工業平均增長率以14.5%邁進,全省規模以上500萬口徑工業平均增加率以16.5%發展,短短四年間,全省工業突飛猛進,工業增加值翻了1番。二是園區建設快馬加鞭,截至2013年9月,全省已有產業園區111個,累計投資達4 873億元,入園企業數量和從業人員已達7 189戶和67.5萬人,產業園區已經成為貴州工業經濟發展的主平臺。三是以“五張名片”為重點的特色輕工業迅速增長,白酒產量、產值實現翻番,特色食品增加值年均增長26.2%。四是隨著工業經濟快速增長、承接產業轉移步伐進一步加快、各項擴大就業政策逐步落實,工業直接吸納和間接創造社會就業的作用明顯增強。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就業人數每年超過30萬人,呈逐年上升態勢。2012年,全省農民人均收入達到4 753元。五是工業“上帶一產、下促三產”,有力推動城鎮化進程,全省城鎮化率從2010年33.8%提高到2012年的36.4%。六是實施工業強省戰略,推動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經濟與生態雙贏,全年化學需養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比2010年下降4.41%和10.04%,森林覆蓋率達到42.53%。總體來看,這四年是改革開放以來貴州工業發展速度最快、經濟效益最好、運行質量最佳、發展環境最優的時期[5]。
四、改革開放以來貴州工業發展的基本經驗
縱觀改革開放以來貴州工業發展的歷程,在工業強省戰略背景下,可以得到如下一些經驗,這為貴州工業發展今后的政策制定和實施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一是貴州工業發展必須加強政府的政策引導與支持。改革開放初期,中央政府把沿海地區作為工業化進程的重點發展對象,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流向了這些相對具有區位優勢的地方,這段時期,貴州工業發展相對處于中央政府政策的“盲區狀態”,發展遲緩,工業化進程速度放慢,與東部地區差距越來越大。為了改變這種不平衡的發展現狀,中央政府審時度勢,于1999年提出了西部大開放戰略,貴州工業發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特別是2010年,貴州工業強省戰略提出后,貴州工業發展在短時間內實現了歷史的飛躍,取得了輝煌的成績。由此可見,無論是從國際國內還是西部發展來看,都可得出一個結論,即地區工業經濟的發展同國家發展政策密切相關。國家干預和傾斜的政策,對西部工業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6]。貴州作為西部的一個重要省份,其工業化發展的速度和質量伴隨著政府政策而起起落落。二是貴州工業發展必須優化投資環境,吸引資本投資,加快資本積累。改革開放以來,從改革開放初期的“起錨”,到西部大開發時期的“跨越”,到工業強省戰略時期的“騰飛”,我們可以看出,貴州工業布局和結構主要是依靠投資而形成的,工業投資的多少與工業發展的速度成正相關關系。貴州省經濟基礎差,底子薄,工業自身資本積累機制缺失,外來資本和政府投資是貴州工業發展資本需求的主要渠道。因此,在貴州工業發展進程中,必須要優化投資環境,吸引資本投資,增強工業本身資本積累的功能。 三是貴州工業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依靠科技創新。貴州工業要想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依靠科技創新。只有通過科技創新,才能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才能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只有加強自主創新,創立自主品牌,實行品牌效應,貴州的工業才能得到更好、更持久的發展[7]。四是貴州工業發展必須積極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力推動和積極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努力把貴陽、遵義建設成為產業轉移承接基地或高質量產業轉移工業園區[8]。依托貴廣高速鐵路、滬昆高速鐵路、滬昆高速公路、夏榕高速公路大通道沿線的資源優勢、民族文化優勢、特色農業優勢和區位優勢,大力推進貴州東南部(南部)產業轉移承接基地建設,重點承接珠三角向外轉移產業,重點發展輕工業、機械制造和物流業。
參考文獻:
[1] 陳厚義.貴州經濟發展的主基調和兩大戰略[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11,(1).
[2] 貴州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貴州省志工業經濟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32-38.
[3] 貴州省經濟貿易委員會.貴州工業經濟大事記(1949—1995年)[M].貴州省經濟貿易委員會,1988:349.
[4] 貴州省統計局.西部開發十年,我省成就凸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貴州省經濟社會發展報告[N].貴州日報,2010-12-29.
[5] 貴州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工業強省戰略實施情況報告[N].貴州日報,2013-10-17.
[6] 杜肯堂,張蓓,任佩瑜.西部工業發展歷程——四川工業強省戰略的政策啟示[J].財經科學,2006,(5).
[7] 肖勉之.依靠科技進步轉變貴州工業發展方式研究[J].貴州社會科學,2012,(5).
[8] 吳蘭書,蕭遠慶.貴州工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及產業發展對策[J].貴州社會科學,2011,(12).[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