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傳統神話中,龍作為圖騰崇拜的對象并沒有確切的性別,然而,龍作為封建權力的象征,由于“真龍天子”大多數為男性,受此影響,大概漢代以降,龍為雄性的觀念更加深入人心。本文通過對“龍”的性別起源追溯,分析龍在中國文化中的性別變化情況與原因。
關鍵詞:龍;陰陽;圖騰崇拜;皇權
上古時期,不同部落有著不同的圖騰崇拜,如熊、蛇、虎、蠶、云彩等形象崇拜,龍的形象則是經過各類圖騰不斷融合而來。在漫長的融合過程之中,龍的性別少有提及。秦漢時期,龍成為皇帝的象征,皇帝乃“真龍天子”,皇后則稱“鳳體”,龍為雄性,鳳為雌性這一觀念深入人心。“龍飛鳳舞”“龍鳳呈祥”“攀龍附鳳”之類對舉出現的場合,都能大體見出龍和鳳的性別。到了現代,“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說法已經明確地將龍定為雄性,鳳定為雌性。然而,除開俗語中特定的龍鳳的性別,有必要從傳統文化的角度認識并了解龍的性別的變化情況。
1 龍與陰陽五行說
陰陽學說是中國哲學的基本觀念,天地伊始,混沌未開,直到盤古開天辟地,向上升的氣為陽,向下沉的氣為陰。此后“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世間萬物皆有陰陽之分,龍的性別也有兩種可能性,一是龍自身可以有陰陽雌雄之分,另一是當龍與鳳組合時,此時龍的性別為雄性,鳳為雌性。鳳是古代傳說中的神鳥,雄的為鳳,雌的為凰。《呂氏春秋·召類》云:“以龍致雨。”高誘注:“龍,水物也,故致雨。”在陰陽學說中水為陰,故龍也是陰獸。與此相反,《春秋演孔圖》曰:“鳳,火精也。”龍與鳳組合時龍鳳性別應當分別是雌性與雄性,而并非今天所認可的龍為雄性,鳳為雌性。
2 龍為陰性的證據
2.1 歷史文獻中的龍
關于龍的起源,聞一多先生則認為龍圖騰是以蛇為原型。在《山海經·西山經·太華山》中有記載:“又西六十里,曰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鳥獸莫居。有蛇焉,名曰蟲遺(肥遺),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中山經·柴桑山》:“又南九十里,曰柴桑之山,其上多銀,其下多碧,多泠石、赭,其木多柳、芑、楮、桑,其獸多麋鹿,多白蛇、飛蛇。”不難看出,“肥遺”“飛蛇”與今天龍有四足的形態,以及施雨的功能類似。《山海經》中有提及“應龍”,既可以振翅而飛,又能施雨,但其中并未提及應龍性別。
《山海經》中所提及與龍有關的幾類神獸,它們均能夠騰云駕霧,并且與水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除《山海經》,《易經》也有提及龍的意象。“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四,或躍在淵,無咎。……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上九,亢龍有悔。……用九,見群龍無首,吉。……”《易經》中的龍,旨在卦象解讀,同樣未對龍的性別做判定。
漢賦中有許多以龍為主題的詩歌用于標榜祥瑞。此后關于龍的賦作,極少提及龍的性別,更強調的是龍的吉祥象征以及龍本身的精神品質,如白居易作《黑龍飲渭水賦》、王安石作《龍賦》。魏晉南北朝時期,龍不僅成為志怪小說中神人的坐騎,后來更成為故事中的重要角色,如李朝威的《柳毅傳》。此時龍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族群,有龍王、龍女、龍太子,可見龍已經形成兩性之分,后人說起龍,一說龍是神話傳說中的雨神,可以有自己的家族體系,另一說則是龍作為皇帝的象征,鳳為其配偶,因而此時的龍則為雄性。
2.2 考古文物中的龍
根據紅山文化中出土的玉龍形象,葉舒憲先生認為龍崇拜與熊崇拜以及豬崇拜有著緊密的聯系。成雙成對出現的豬龍、熊龍,可能在暗示母神的漸進性的生命復制能力。熊龍是女神宗教的象征物,即為女神象征,此時龍所對應對則是雌性,成雙出現的龍也象征著繁衍生命的能力。
上古時代流傳著龍虎斗以及龍鳳斗的傳說,龍與虎都是部落崇拜的圖騰。相傳公元前21世紀,以“龍”為圖騰的華夏部族聯盟,融合熊、鳳、虎等為各自神圣標志的氏族,從而形成神州大地上的華夏部族,龍遂成為華夏部族共有的圖騰。已至春秋戰國時期,崇龍尚虎已成風氣。東漢時期,出現大量雕刻龍虎圖案的銅鏡,王趁意先生無意間發現一面東漢七乳禽獸帶龍虎對峙(交媾)鏡中,虎的襠下有一男性生殖器,因此他將龍虎對峙鏡解讀為龍虎交媾鏡。
龍虎紋是商代青銅器常見的紋飾之一,除了銅鏡,還有安徽省博物館藏的龍虎尊、江陵馬山楚墓出土“龍虎紋繡樣”。《風俗通》云:“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噬食鬼魅。”龍虎紋相伴出現則是表現陰陽相輔的紋飾主題。龍虎交媾作為祥瑞的紋飾,以一陰一陽為其象征性,凸顯了古代人們對于生命繁衍這種神圣力量的推崇。而在此類龍虎組合中,不難發現,虎的雄性特征十分明顯,相反可看出龍是與陽獸虎相對的陰獸。
殷商晚期,龍紋極盛。周人崇拜火鳳,周伐商結束,新朝取代舊朝后,延續前朝的崇拜的同時,周還將宣傳自己的圖騰信仰。周人將鳳紋與龍紋合并在一起,龍鳳紋則在此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發展。龍鳳交合象征陰陽交合觀念,除上述“龍生水則為陰,鳳生火則為陽”的性別判定,龍鳳紋本身并未有明顯的性別特征。而在東漢時期,有一顯型鳳鳥盤龍陽具鏡,龍的襠下有一男性生殖器和一鳳鳥。此時從紋樣上看,“龍鳳”組合中龍依舊可為雄性。
從以上觀點可以看出,龍虎、龍鳳皆是古代神話圖案中常見的組合,然而龍虎組合時,有明顯證據凸顯龍為雌性,龍鳳組合時龍的襠下出現男性生殖器同樣凸顯出龍的雄性特征。然而,當龍虎、龍鳳組合中龍、虎、鳳均無男性生殖器或者明顯的雄性特征時,很難看出三者的性別關系,甚至有雙龍紋。傳統觀念中,成雙的圖案大多數是一陰一陽的組合,如現在龍鳳組合中龍多為雄性,鳳多為雌性,男女也是如此。然而,這忽視了同性戀的現象。相比今天,漢代人對于同性戀現象十分寬容,諸如“斷袖之癖”“龍陽之好”等關于同性戀詞匯已經出現,漢代皇帝大多數有同性戀傾向,如漢高祖與籍孺、漢惠帝與閎孺、漢文帝與鄧通、漢武帝與韓嫣、漢成帝與張放。既然人如此,那么在圖像中兩個性別一樣的圖案組合在一起也無可厚非。因此,在性取向如此開放的時代,龍鳳組合中,在鳳本身為雄性的前提下,龍也可為雄性。
3 由陰轉陽的因由
西周人戰勝商人之后,龍的地位并沒有明顯下降,相反,龍紋被西周統治者接受,龍鳳紋作為祥瑞象征更加流行。春秋戰國時期,龍紋并未被統治者壟斷,龍也可用來比喻普通人。例如,孔子用龍比喻老子:“吾今見老子,其猶龍乎?”(《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到了漢代,麟、鳳、龜、龍并稱四大靈獸,龍出現往往帶來祥瑞希冀。尤其是漢文帝時魯人公孫臣“則漢當土德,土德之應黃龍見”的說法被朝廷承認以后,龍更成了當時人們心目中典型的吉祥瑞獸。然而,正因為龍紋所代表的乃大吉,一直以來,統治者對龍紋進行壟斷。
俗語中唯有皇帝乃“真龍天子”,由于中國古代大多數皇帝都是男性,即使武則天登基時也身著龍袍,龍的性別依舊受到影響,原本復雜的龍的性別逐漸偏向雄性,鳳則與之相對應為雌性。然而,當龍的性別偏向雄性之后,鳳的性別為何不能保持原有性別,反而因為龍的性別變化而變為雌性。盡管漢代同性戀為大多數人所接受,但是漢代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崇“禮”,主張正常的人倫關系——男女關系,受此封建教化的影響,皇帝作為一國之君,應當起到帶頭作用,從上到下整個社會百姓的觀念逐漸發生變化,人們對于同性戀的接受程度逐漸下降。那么龍鳳組合中,人們寧愿接受龍為雄性,鳳為雌性,因此龍鳳組合中,龍為雄性的觀念根深蒂固。
綜上所述,秦漢之前,龍僅作為一種象征的意象,并沒有特指的性別,在紋飾之中,龍虎交合時龍則以雌性形象出現。而在封建皇權之下,龍作為皇權象征,其性別逐漸趨于雄性。中國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同時在政治權力的影響之下,人們更多地接受“龍鳳”組合中龍為雄性的觀念。因而,在中國人心中,龍的普遍性別為雄性。
參考文獻:
[1] 施春宏.鳳的性別及其他[J].咬文嚼字,1997(10).
[2] 劉輝.漢畫“龍·虎”的圖像意義[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08(01).
[3] 周易[M].朱熹,注.中國戲劇出版社,2009.
[4] 徐巖巖.山海經:洪荒時期的神與獸[M].黃山書社,2010.
[5] 王趁意.中國東漢龍虎交媾鏡[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高山(1994—),女,重慶榮昌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美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