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湘繡文化進一步受到海內外市場的關注,卻鮮有相關的英譯資源研究,而湘繡作品名蘊含著歷史傳承的湖湘文化與漢族古典中式文化的特征。因此,對其相關作品名的英譯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嚴重影響了作品本身品質的傳播。本文對湘繡作品名稱英譯的歸化與異化策略以及翻譯的方法進行了探討,對于國家非遺傳承的湘繡文化傳播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湘繡作品名;英譯策略;英譯方法
0 引言
湘繡作為具有鮮明湘楚文化特色的刺繡,經過漫長輝煌的歷史歲月傳承,汲取了新時代湖湘文化和民族的特色與工藝,近年來不僅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在全球的舞臺上有著一片天地。湘繡傳統獨特的手工刺繡、逼真貌美的圖案造型、多樣獨特的技法,受到了海內外市場與文化收藏者的青睞。湘繡作品的主題多見于花鳥草木、風景人物、動物字畫等。作品的名稱不僅具有藝術特色還富有中式特色,也常用具有中國文化特征的四字格等來表示,其中文名常耐人尋味,其英譯名更需要斟酌一番。那么,在英譯這些極具湘楚文化中式特色的作品名稱時,應分析湘繡作品的命名特色,根據作品的文化背景、作者的情感傾向及翻譯意圖來探討湘繡作品名的英譯策略。
1 翻譯策略:歸化與異化
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學家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譯者的隱身》中提出了歸化和異化的概念。歸化法是“把原作者帶入譯入語文化”,而異化法則是“接受外語文本的語言及文化差異,把讀者帶入外國情景”。歸化策略是讓原作者和讀者直接對話,把目的語變成地道的本國語言,向讀者靠攏,有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譯文,增強譯文的可讀性和欣賞性。異化則是遷就外來文化的語言特點,吸納外語表達方式,譯員盡可能地不打擾作者,讓讀者向作者靠攏。考慮民族文化的差異性,采用異化策略有利于保存和反映異域民族特征和語言風格特色,為譯文讀者保留異國情調。歸化和異化作為翻譯策略,是相輔相成、對立統一的,絕對的歸化和異化并不存在。在湘繡作品名稱翻譯的實踐中應該根據具體的語言特點、作品表達的內涵、民族文化等,來恰當地運用這兩種策略,達到具體動態的統一。
2 湘繡作品名的英譯方法
根據湘繡作品命名方式的特點,英譯名的難點主要在于,對主題寓意的理解以及具有中式詩詞特點的名稱翻譯。具體可以用以下幾種方法來進行翻譯:
2.1 直譯法
湘繡作品名稱本身就清晰明了地概括了作品的主題,對于此類作品名稱的英譯,直譯法能將意思直截了當地傳遞給譯入語讀者。例如,位于人民大會堂湖南廳的湘繡作品《毛主席像》《當代英雄》《張家界》《岳陽樓》等,都是人物、旅游地名勝的名稱,用直譯法翻譯為“The Portrait of Chairman Mao”,“The Contemporary Heroes”,“Zhangjiajie”,“Yueyang Tower”。我國贈送給非洲津巴布韋的湘繡禮物《非洲羚羊》、湖南省湘繡博物館收藏的《虎頭》、榮獲北京國際博覽會金獎的《雄獅與母獅》等,這些以動物為主題的湘繡作品也是經常出現,尤其是獅虎類作品,均可以采用直譯法進行清晰明了地翻譯:“The African Antelopes”,“The head of a tiger”,“The Lion and the Lioness”。
由湘繡大師劉愛云主持參與繡制的《群仙祝壽圖》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雙面繡通景屏。它的作品名與中國神話故事有關,是指農歷三月初三,恰逢西王母壽辰,天宮設蟠桃會,各路神仙前往瑤臺祝壽赴宴。由于在西方文化中并沒有相通的文化背景,解釋起來并非三言兩語可以講明白。那么,在這樣的作品名稱的翻譯中可以采用異化的翻譯策略,譯為“Immortals Offering Birthday Congratulations”。此外,為了祝賀香港回歸祖國,湖南省人民政府贈送給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一幅大型雙面全異繡屏的湘繡作品《百鳥朝鳳·洞庭春色》,作品名中的“百鳥朝鳳”也是出自于古代漢族成語,鳳凰意指鳥王,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同樣,在西方文化中缺失類似的詞匯含義,因此只能采取異化的方式來直譯為“Hundreds Birds Worshipping The Phoenix ·Spring in Dongting Lake”。這樣的方法既保留了漢語的文化內涵,又將異域文化的新鮮及特點準確地傳遞給了外國的觀眾。
2.2 意譯法
對于既找不到相對應的譯名,亦不能通過直譯達到效果的湘繡作品名,往往可采取意譯的方式來進行翻譯,通常會舍棄原詞匯的形象特色,解釋性地說明作品名稱的含義,如《鴛鴦》作品的譯名,“鴛鴦”英文名為“mandarin duck”,即中國官鴨。在中國文化中,“鴛鴦”通常用以比喻一對恩愛夫妻。但在西方“mandarin duck”只是一種普通的動物,并沒有任何比喻義。所以,在此類作品的翻譯中并沒有將“鴛鴦”直接翻譯為“mandarin duck”,而是翻譯為“lovebird”,與中國“鴛鴦”的文化意義相似。這樣的翻譯中譯者試圖把原作者帶入目的語文化,把原語本土化,把譯名變成地道的本國語言,運用了歸化的翻譯策略,采用了意譯的翻譯方法。
《三陽開泰》這幅湘繡作品,描繪了三只山羊一家在春初的時候時分在野外玩耍的情景,如果只翻譯成“Three Rams”,外國的觀眾不能明白其中的寓意,“三陽開泰”出自《易經》,“三陽”表示陰氣漸去陽氣始生,冬去春來,萬物復蘇?!伴_泰”則表示吉祥亨通,有好運即將降臨之意。由于“陽”與“羊”同音,羊即為陽,“三陽開泰”即是“三羊開泰”,都表示生機勃勃,吉祥亨通之意。因此,這幅作品的譯名如果譯為“Auspicious Beginning of A New Year”,則把這幅圖的寓意真正地傳遞給了觀眾。
2.3 換譯法
對于極具中國特色文化的詞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很難找到一一對應的詞匯,而文化背景的不同直接導致直譯或意譯都不能突顯出原文的內容,此時可以采用重命名法,以取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效果。例如,榮獲43屆全國工藝品“金鳳凰”創新產品設計大賽金獎的湘繡作品《逸韻嬌容》苧麻滴刺繡系列,都是關于各種各樣的花卉刺繡。那么,它們的英譯名無論是直譯還是意譯都顯得有點冗長不切題,若重命名換譯為“The Flowers”則簡單清晰,直截了當地譯出了主題。
作為最大尺幅的雙面繡座屏之一的湘繡作品《洞庭情趣》,取材于湖南洞庭湖濱的蓮湖野鴨。畫面上荷葉在微風中翩翩起舞,蓮花亭亭玉立,十多只野鴨嬉戲于蓮荷碧水之間,秀美清新,生機盎然。它的譯名若直譯為“Fun by Dongting Lake”,太不符合西方人士的思維方式,難免令人覺得有點空泛不切題。因為相對于講究神韻意象悟性的、偏模糊整體迂回的中方文化而言,西方文化則更偏向于精確和開門見山的直線思維。因此,若譯為“Wild ducks and lotus by Dongting Lake”則更符合西方人的思維,點題貼切。
參考文獻:
[1] Lawrence Venuti .譯者的隱身[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 何自然,李捷.翻譯還是重命名——語用翻譯中的主體性[J].中國翻譯,2012(1).
[3] 何秋紅.淺析貴州刺繡作品名的英譯問題[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
作者簡介:胡赟(1983—),女,湖南人,碩士研究生,講師,主要從事英語口譯與教學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