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萍 范怡潔 翁雯雯
摘 要:農民畫具有時代性與地方性,是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秀洲農民畫產生于1983年,現已成為秀洲區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個新景觀。當前,農民畫產業化發展還存在著許多問題,需要不斷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樹立品牌意識,并結合地方文化特色,放大產業發展優勢。
關鍵詞:農村文化產業;秀洲農民畫;農民畫
新世紀以來,文化產業被世界公認為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2009年文化部發布《文化部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將重點發展文化產業、培育骨干文化企業上升到了國家戰略意義的角度。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要求。加之市場發展文化產業的訴求,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努力探索一條適合農民畫產業化發展之路,就顯得格外有意義。
1 秀洲農民畫的發展現狀
農民畫肇始于大躍進時期的壁畫化,詩畫墻運動,其產生、發展的過程成為“中國重要的文化現象”,[1]記錄并反映著時代的變遷。農民畫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它還可以作為一個載體,對經濟發展有著巨大的反作用。因為,“藝術作為一種生產活動,其產品即藝術作品也內在的具有商品的屬性。”[2]
浙江省嘉興秀洲農民畫產生于1983年。1988年,秀洲區被文化部命名為首批“現代民間繪畫畫鄉”。2001年,秀洲·中國農民畫藝術中心落成,隨后陸續創建了多個鎮級“農民畫創作基地”和“農民畫后備人才基地”。2001年首屆秀洲·中國農民畫藝術節舉行。2008年秀洲區又被文化部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同時,秀洲區積極推動農民畫產業的規模化發展,陸續開發了各類衍生產品,積極參與各級產品交易會,產業化發展初具規模。2013年3月,秀洲農民畫藝術創意有限公司成立,現今,該公司已形成了一條從畫家的原創作品到衍生產品走向市場的完整產業鏈。
2 農民畫產業化的現實困境
由于農村文化產業的地理位置以及生產創作主體的特殊性,與一般的文化產業相比,無論是在發展渠道、平臺還是規模上都面臨著更多的問題。
2.1 品牌意識薄弱
農民畫的復雜屬性讓人們的理解歸類變得困難。最早稱之為“農民畫”,這是順其自然地沿用工人畫、戰士畫的命名。1985年,曹振峰[3]正式提出了“現代民間繪畫”的概念,并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得到廣泛接受。而在對農民畫品牌的建設與宣傳中,部分從業者本身對“農民畫”的內涵屬性認識過于狹隘,過于強調農民的身份,忽視了在市場營銷活動中,大眾對品牌概念的理解。其次,各地農民畫作者很少申請注冊商標,主要由于品牌意識和維權意識淡薄。而已注冊的農民畫品牌,基本只是因為它們具有某種“使用價值”,而在實質上卻缺少對品牌運作和品牌運營理念的建立,更不理解建立品牌聲譽和品牌特性的價值與意義。[4]
2.2 作品重復、手法單一
隨著復制技術的發展,“絲網版畫”印刷等技術成為農民畫產業中的日常生產方式。復制技術下的作品千篇一律,降低了農民畫因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而產生的吸引力,同時也極大地壓抑了農民畫家的創作積極性。[5]農民畫作為一種群體性創作藝術,不可避免地在培訓交流過程中出現構圖、上色等相互借鑒模仿的情況。而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不足也縱容了復制品的泛濫。
2.3 缺乏產業化管理人才
文化產業是知識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需要一大批具備較高文化藝術素養和創新能力、同時又懂得文化產業經營管理的專門人才。
從秀洲農民畫產業的發展現狀來看,對其研究過多地將目光放在創作人才隊伍的培養上,而較少關注到產業化管理人才的匱乏。實際上,由于產業化管理人才自身素質的要求,以及農村文化產業特別是農民畫產業的特殊性,當前能夠從事農民畫產業的管理人才少之又少。
3 對農民畫產業化道路的思考
3.1 注重人才培養,完善人才隊伍建設
農民畫產業發展需建立一套更為有效的人才培養機制。如文化館應注重培養有個性的農民畫創作隊伍,提高作品的整體品質;進一步發揮“農民畫創作基地”和“農民畫后備人才基地”的作用,培養不同層段的作者等。
此外,農民畫發展急需復合型的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因為,“文化產業作為一個以創造性為主體的知識密集型產業,對人才的要求尤為重要。它不僅要求文化產業人才有一般人才的共性,同時還需要具備文化底蘊深厚、創新能力較強、社會信息面廣、經營之道熟悉等條件。”[6]創新用人觀念,大膽起用人才,創造優秀人才進得來、留得住、用得上的人事管理機制。
3.2 打造企業品牌,增加宣傳影響力
發揮品牌資源效應,做強做大文化企業,是實現農村文化產業整體發展的必由之路。打造個性化強勢品牌,是保持品牌戰略領先性的關鍵。明確市場定位,設計生產出高質量、市場需要、有秀洲特色的農民畫創意衍生產品,以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同時,制定有計劃性、階段性的營銷策略,利用新媒體平臺,增加對農民畫的宣傳,提升企業活躍度;充分利用農民畫藝術節、展覽等活動機會,增加與國內其他畫鄉及農民畫企業之間的交流。
3.3 結合地方文化特色,放大產業優勢
在地方產業鏈的聯動過程中,農民畫應積極融合本地傳統資源,增加其廣度和深度,使之成為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的產業整體。秀洲農民畫是在豐富多彩的江南傳統民間藝術土壤里成長起來的,將農民畫與本地民間藝術有機結合,挖掘一些民俗文化內涵與民俗活動,發掘屬于秀洲的文化故事。借鑒戶縣、金山等“農民畫+旅游”的已有發展模式,結合江南水鄉特色的旅游業,如南湖、烏鎮、西塘等,實現與本地旅游業之間的有機聯動;根據秀洲本地實際,開辟農民畫休閑農莊,開設一個集展覽與銷售于一體的農民畫特色區域。[7]
4 總結
發展農村文化產業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農民畫產業作為農村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更有其探索發展的必要性。目前整體而言,農民畫產業化在國內外都沒有直接全面的案例與經驗可借鑒。唯有不斷探索,展開一系列的調整和運作,才能使秀洲農民畫產業走出一條更加長遠的道路,推動農村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
參考文獻:
[1] 許江.活在民間——致“農民畫時代”展[A].許江.農民畫時代:全國農民繪畫作品集[M].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0.
[2] 劉昂.山東民間藝術產業開發研究[D].山東大學,2010.
[3] 中國社會文化編輯出版委員會.中國現代民間繪畫選萃[M].外文出版社,1989:10.
[4] 丁占勇.中國農民畫產業化發展調研報告[J].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12(03).
[5] 馬萍,等.農民畫與地方文化產業發展[J].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5).
[6] 趙晶媛.文化產業與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85.
[7] 黃梅,等.淺談秀洲農民畫產業化道路的昨日、今日、明日[J].大眾文藝,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