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培周
摘要:貴州省是西南地區一個落后的省份,其經濟水平始終處于全國最低層。其獨特的自然條件與地理狀況,使當地的經濟格局具有地域特色,經濟發展同時面臨機遇與困難。本文根據區域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分析了貴州經濟水平落后的原因,并提出了幾點解決問題的建議與辦法。
關鍵詞:貴州;區域經濟;地理條件;發展方略
一、貴州經濟現狀
貴州省是中國西南地區的一個省份,位于云貴高原東部,省會是貴陽,東毗湖南、南鄰廣西、西連云南、北接四川和重慶。面積約17.6萬平方千米,占中=國國土面積的1.8%,共有9個地級行政區劃單位,88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貴州是一個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37.9%。
大多數人對貴州的認識是“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分銀”。改革開放以來,貴州充分利用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能源、原材料加工業等重化工業,極大促進了地區經濟的增長,改善了地區人民的生活,貴州的經濟面貌也因而發生了巨大變化。但與周邊省區乃至西部省區的平均水平相比,貴州經濟的發展水平和綜合實力的差距卻在不斷拉大。與此同時,貴州當前經濟發展所面臨的矛盾與問題卻更加突出,如:收入分配秩序問題,“三農”問題,基礎設施建設問題,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水平低,經濟結構不合理,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轉變,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加劇等等。
總體來說,貴州一直處于一個經濟欠發達、欠開發的狀態。主要表現為,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社會發展滯后,人均水平低;二三產業不發達,結構產業低;區域發展不平衡。但是經過多年的摸索與發展,貴州特漸漸形成了自己的區域經濟特色,即,以貴陽為中心的“中心——外圍 ”的空間結構型式。交通便利,經濟發展的基礎好的省地市往往為經濟政治中心,而經濟次發達縣市主要分布于各地州市政府所在地和貴陽周邊,經濟欠發達縣市有主要位于貴陽市和遵義市發達地區的外圍,這些區域與貴陽市和遵義市的經濟聯系密切,體現了經濟空間上明顯的集聚和擴散效應,黔中經濟區地雛形基形成。
并且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在空間分布上也有明顯差異,主要沿交通軸線延伸的特征明顯。高速公路、鐵路線等主要交通軸線通過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而經濟落后區域往往都缺乏重要的交通干線,交通閉塞。如經濟發達、次發達區域和欠發達區域相對集中的區域往往都有相應的交通干線通過,而畢節地區、銅仁地區和黔東南州這些經濟落后縣市數量多、所占的比重大且集中連片的區域,基本沒有交通干線通過,交通極為不便,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空間分異沿交通軸線延伸的特征明顯,也反映了交通對經濟發展影響和限制作用明顯。
因此,貴州省特殊的地理條件,使經濟發展水平的空間分異表現出了整體水平低,區域經濟空間分異明顯,經濟發達地區的數量少,經濟落后區域的點多面廣,落后地區的比重大的特點;經濟發展水平的空間分布不平衡,形成了以貴陽為中心的“中心 —外圍 ”的空間結構形式,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空間分異沿交通軸線延伸等明顯特征。各地(州市)的政府所在地都是經濟水平發達地區和次發達地區,經濟整體實力比較強,往往都成為了區域的經濟中心和增長級。
二、貴州經濟發展狀況的分析
根據區域經濟學提出的:經濟區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經濟活動所自然形成的,其范圍所遵循的是經濟原則(成本-收益)。其變動的原因是中心城市的經濟實力、交通等因素。區域經濟活動的直接因素是生產要素,由于資本、勞動、技術、可移動自然資源等生產要素可以在不同區域間移動,因而各地都可以得到要素的供給。但是,區域要得到外地的要素,需要支付額外的成本——稱為空間移動成本。因此,處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區域,獲取這些可移動資源的成本是不一樣的。根據冰山”運輸成本理論,那些地處偏僻的區域就要為獲取這些生產要素支付更高的空間移動成本。
對于貴州目前的所處的經濟發展狀況,毫無疑問,交通因素是制約其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貴州是全國唯一不臨海、不臨江、不臨邊的省份,無法形成“區域中心城市—港口城市”的雙核經濟區域。貴州同時也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高山阻隔,交通欠發達的狀態,大大增加了空間移動成本,即運輸成本、時間成本,大大降低了其經濟貿易水平,阻礙經濟的發展。
三、關于貴州經濟發展的幾點想法
對于貴州來說,自然環境得天獨厚,同時具有不利的地理位置,資本、技術的薄弱,結合區域供給因素和經濟增長的因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發展。
1、各主要城市區域發展布局。貴陽城市經濟圈及安順市——加快打造以煙草、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及汽車零部件、磷化工、鋁工業、現代中藥、特色食品和現代服務業為重點的都市型經濟中心區和產業集聚區;推動特色工業園區建設,加強工業園區資源能源的綜合利用;建設發展總部經濟,促進金陽新區開發開放。
畢節地區、六盤水市、黔西南州——圍繞能礦資源開發,加快發展能源、以煤化工為主導的優勢原材料等優勢產業,重點建設一批電力、煤及煤化工、黃金等工業項目和循環經濟生態型工業示范基地。
遵義市——加強與成渝經濟圈、貴陽城市經濟圈的聯合與合作,重點做大做強名優白酒及特色食品、能源、原材料、機械電子、家用電器和竹紙一體化等優勢產業。
黔東南州、黔南州及銅仁地區——圍繞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開發,加快發展特色食品、民族藥業、林紙一體化、特色農產品加工等綠色產業和水電、特色礦產資源加工。
2、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及實施創新驅動。貴州區域經濟發展方式存在著嚴重的結構性障礙,舊的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移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新活力,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新優勢,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區域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新興產業(如電子商務)帶動。創新驅動是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必然要求,是加快轉變貴州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力量。我國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開啟邁向科技強國的新征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貴州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后起力量,必須充分發揮這一戰略作用,后發趕超。
參考文獻
[1] 中共貴州省委教育工作委員會,貴州省教育廳. 貴州省情教程[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2] 貴州省統計局.貴州六十年 [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
[3] 陳厚義,劉斌,等. 貴州經濟發展戰略思考[J]. 貴州社會科學,2009(5):58-61.
[4] 龍擁軍.貴州省區域經濟現狀分析 [J].貴州省教育學院學報,2003,14(2):85~90.
[5] 劉帶春. 當前貴州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J]. 貴州社會科學,2003(5):26-28.
[6] 陳衛椿. 對貴州經濟發展問題的幾點認識[J]. 貴州社會科學,1995(5):36-40.
[7] 張景寬. 貴州經濟發展問題研究[J]. 科技信息,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