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光線
摘 要:該文主要分析了果蔬產業作為沙縣高橋鎮主導產業的可行性,結果表明,當前高橋鎮果蔬產業已具有一定的規模,營銷體系初步建立,專業性強,是沙縣區域的優勢產業,具有良好的區域優勢。因此,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示范帶動下,果蔬產業適宜作為高橋鎮的主導產業。
關鍵詞:主導產業;果蔬產業;可行性;高橋鎮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8-0010-03
近年來,沙縣高橋鎮在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果用瓜、蔬菜(以下簡稱果蔬)產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果蔬產業是否可以選擇作為高橋鎮的農業主導產業,從而大力推廣,是當前高橋鎮農業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1 高橋鎮農業資源概況
1.1 地理及區位 高橋鎮位于沙縣北部,集鎮中心約東經117.77°、北緯26.56°,北靠順昌縣鄭坊鄉、洋口鎮,東接南平市延平區王臺鎮、沙縣青州鎮涌溪村,南鄰沙縣高砂、鳳崗鎮,西連沙縣富口、夏茂鎮。
1.2 氣候資源 高橋鎮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夏長冬短,春秋平分,年平均氣溫22.5~28.2℃,最高氣溫40.1℃,極低氣溫-7.1℃,≥10℃的活動積溫6 135℃。無霜期295d,平均初終霜期分別為12月16日和2月19日。年日照時數為1 900h,7月份最長,2月份最短。年均降水量1 510~1 850mm,夏季降水階段性特征十分明顯,初夏降水明顯偏多,盛夏局部出現干旱。
1.3 務農勞力資源 高橋鎮共轄14個行政村,至2014年底總人口16 650人,目前高橋鎮人口大量向第二、三產業轉移,以外出經營小吃為主。在家務農的勞力以中老年人為主,另一部分為有志在農業方面有所作為的本地中青年與外來務農人員。
1.4 耕地資源 高橋鎮土地總面積20 292hm2,耕地面積1 413.7hm2,其中交通及操作便利的耕地面積約473.2hm2,主要分布在高橋溪、茂溪、赤溪三條溪河的兩岸。
2 高橋鎮農業發展現狀
2.1 適度規模經營 為了加速現代農業的發展進程,從2007年起高橋鎮黨委、政府抓住歷史機遇,以“依法、規范、自愿、有償”為原則主動介入土地流轉工作,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進程大大加快,現代農業得到了長足發展。目前,高橋鎮共流轉耕地1 092.86hm2,流轉率77.3%,其中2hm2以上規模流轉的耕地占已流轉耕地的37.8%。
2.2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蓬勃發展 伴隨著適度規模經營,高橋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發展壯大,目前累計有合作社30家,家庭農場28家,種養大戶79戶。這些新型主體經市場闖蕩的磨練,種植養殖經驗日益豐富,栽培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示范帶動能力不斷增強。
2.3 農業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 2007年來,高橋鎮通過向上爭取資金與自身投入,實施了土地平整、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累計投入資金2億多元,農業基礎設施逐步完善,較低海拔村莊田成方、路成網、渠相連日益成型。
2.4 現代農業園區發展態勢良好 通過招商引資與項目帶動,高橋鎮規劃了現代農業產業園,目前園區發展態勢良好,有果蔬、食用菌、糧食、花卉苗木、蛋雞、山羊、休閑山莊7個農業產業。
3 果蔬產業作為主導產業的可行性分析
3.1 氣候環境滿足果蔬栽培要求 高橋鎮果用瓜種植主要品種為西瓜。西瓜為耐熱性植物,喜溫不耐寒,要求晝夜較大的溫差,生長適溫為18~32℃,最適溫度為25~30℃,低于13℃生育受阻,低于10℃則完全停止生長。西瓜整個生育期間的積溫為2 500~3 000℃,其中從雌花開放到果實成熟的積溫為800~1 000℃,兩茬積溫小于沙縣≥10℃的活動積溫6 135℃。早春土溫上升1℃需5~6d,所以用塑料薄膜覆蓋育苗可提前15~20d播種。如果再采用地膜栽培,則效果更好,可于6月中旬采收。西瓜為喜光植物,光照不足時植株徒長,較長的日照時數和光照強度能促進西瓜的生長發育與品質的提高。根據以上西瓜特性與物候資料,高橋鎮全鎮均滿足西瓜栽培條件,種兩茬以在低海拔村莊,3—10月為宜。從實地調查來看,從海拔低的官莊村到海拔高的桂巖、上坑村均有西瓜種植。高橋鎮蔬菜種植種類豐富,栽培歷史悠久,主要種類有根菜類、甘藍類、茄果類、瓜類、豆類、葉菜類、薯芋類、蔥蒜類等,要根據氣候地點,做好品種的選擇與安排。雖然高橋鎮地理、氣候環境滿足蔬菜、瓜果栽培要求,但要注意極端條件的影響,有條件的可進行設施栽培,如小拱棚地膜覆蓋栽培。
3.2 耕地條件有利于高產優質果蔬生產 高橋鎮三條主要河流兩岸,分布較多的通氣性良好、吸熱快、疏松肥沃、土層深厚的砂質壤土。砂質土壤對果蔬生產而言,有多種好處:一是透氣性良好、利于根系向縱深發展,可顯著提高果蔬的抗旱能力和吸收水平;二是熱容量小,白天吸熱快,春季回暖早,夜間散熱迅速,晝夜溫差大,不僅利于果蔬根系的生長發育和對礦質肥料的吸收運轉,而且還有利于有機營養物質的積累,能提高果實的含糖量,有利于高產優質。
3.3 果蔬產業初具規模,營銷體系逐步完善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分布在高橋溪、赤溪沿河兩岸的果蔬基地因操作方便、土地肥沃漸成規模。目前,規模種植果蔬的耕地面積有153.33hm2,由一批本地中青年人與外來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業主構成的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經營,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成為高橋鎮發展現代農業的領頭人。2014年高橋鎮成立果蔬專業合作社聯合社,通過強強聯合增強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對接市場的能力,進行品牌化、集約化、商品化經營,年產西瓜約8 000t,蔬菜約4 500t,產品銷往上海、浙江、廣東、江西等外省市及本省福州、廈門專業市場和三明周邊地區。
3.4 較好的區域優勢 304省道、高速公路貫穿高橋鎮全境,村村通水泥路,交通非常便利,屬沙縣半小時經濟圈,三明一小時經濟圈,具有較好的區位優勢。隨著沙縣城區的擴展,高橋鎮漸成為沙縣近郊農業圈。
3.5 經濟效益對比分析 選取高橋鎮主要栽培農作物常見輪(連)作方式,以雙季早稻—雙季晚稻連作作為對照(CK),精確到百元,以高橋鎮糧食、果蔬種植典型:沙縣高橋陸傳清家庭農場、沙縣高橋新坡野田家庭農場、沙縣高橋鎮綠緣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為調查對象,對2014年經濟效益進行對比分析(表1)。由表1可知,西瓜—西瓜—萵苣和馬鈴薯—玉米輪作利潤最高,比CK增收39 000元/hm2,增幅236.4%;西瓜—西瓜—花椰菜輪作,比CK增收34 500元/hm2,增幅209.1%,煙草—煙后稻輪作比CK增收6 000元/hm2,增幅36.4%。即使利用冬閑田在雙季晚稻收割后種植一季蔬菜如花椰菜,西瓜—西瓜—花椰菜輪作也多增15 000元/hm2,這還不包括整畦等的成本,因為西瓜—西瓜—花椰菜輪作整的畦可三茬利用。
3.6 基于區位商的高橋鎮農業產業結構分析 區位商是目前比較流行的產業結構分析方法。區位商又稱專門化率,其表達式為:[Q=N1A1N0A0]。
以高橋鎮作研究部門,沙縣作為背景區域,則表達式的含義為:高橋鎮農、林、牧、漁業及農業內部主要農作物產值為研究區域某部門產值(N1);高橋鎮農林牧漁總產值為研究區域所有部門產值(A1);沙縣農、林、牧、漁業及農業內部主要農作物產值為背景區域某部門產值(N0);沙縣農林牧漁總產值為背景區域所有部門產值(A0)。區位商大于1,可以認為該產業是地區的專業化部門;區位商越大,專業化水平越高;如果區位商小于或等于1,則認為該產業是自給性部門。
利用2014年沙縣統計年鑒的相關數據,產值統計口徑為2013年現價值,對高橋鎮農林牧漁業及農業內部主要產業的區位商進行計算(表2),分析高橋鎮的優勢產業和產業結構調整方向。結果表明,從農、林、牧、漁業來看,高橋鎮農業對比林、漁業在沙縣不具優勢,但接近全縣平均水平;高橋鎮漁業雖具優勢,但在高橋鎮農林牧漁產值中比例不大,僅占7%。從農業內部來看,盆景園藝、玉米、馬鈴薯、稻谷、食用菌的區位商都大于1,尤其盆景園藝、果用瓜產業在沙縣表現特別突出,具很強的輸出能力,但盆景園藝需較強的文化品味與栽培專業知識,難以短中期大面積推廣,而果用瓜產業可作為高橋鎮當前發展農業產業的第一選擇。從蔬菜產業來看,高橋鎮蔬菜需外部輸入,但高橋鎮蔬菜主要在冬春季集中上市,對外銷售,同時也表明蔬菜產業在高橋鎮極具發展潛力。
4 結論與討論
分析表明,沙縣高橋鎮溫、光等氣候條件能滿足果蔬生長的要求,地力條件能促進果蔬高產優質,說明果蔬可在高橋鎮大面積栽培。以2014年高橋鎮種植153.33hm2西瓜—西瓜—萵苣為例,年產值2 390萬元,可見果蔬產業能夠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當前高橋鎮果蔬產業已具有一定的規模,營銷體系初步建立,專業化強,是沙縣區域的優勢產業,具有良好的區域優勢。因此,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示范帶動下,果蔬產業宜作為高橋鎮的主導產業。
由于資料來源的不完整及筆者條件所限,本文只是進行了初步的分析。由于當前較多務農農民條件的限制,而單位面積種植果蔬比種植水稻成本投入更多,及近年稻谷市場單價穩中有升和各種政策補貼,對務農農民接受果蔬產業的意愿,務農農民接受果蔬栽培技術的能力,以及對農民致富的影響等的研究有待深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