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迎春 劉偉
摘 要 現行資助體系有效緩解困難生求學的經濟壓力,但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困難生心理需求。構建困難生心理資助模式,實現物質脫貧和心理脫貧雙管齊下,幫助其克服心理困境,成人成才。
關鍵詞 獨立學院 困難生 心理困境 心理資助
中圖分類號:G448?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1.078
Reflections on Psychological Funding Model of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fficulties
CAO Yingchun, LIU Wei
Abstract Current funding system effectively alleviate the difficulties students studying economic pressures, but to some extent, ignored the difficulties of students' psychological needs. Construction difficulties Mental funding model to achieve material and psychological poverty pronged poverty reduction, to help them overcome psychological difficulties, and become talents.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fficulties; psychological difficulties; psychological funding
獨立學院擴招,生源構成發生很大變化,大量家庭經濟困難但又想接受本科優質教育的學子進入獨立學院,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現行的“獎、貸、助、補、勤”資助體系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緩解了貧困學生完成學業的壓力,滿足了個人發展的需要,促進了教育機會公平和社會的和諧發展。但同時,困難生心理困境問題卻日益顯現,深入探討困難生心理困境的成因,構建健康心理資助模式,完善資助工作對困難生的心理健康引導作用,促進困難生的全面健康發展,是我們資助工作者應該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課題。
1 獨立學院資助體系現狀分析
獨立學院于2007年被納入資助政策體系,現行的資助體系主要包括國家獎學金制度、國家助學金制度、國家助學貸款制度、勤工助學、社會資助和特殊困難補助等形式,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越來越多地從這些資助政策中受益。與此同時,現行的資助體系更側重于困難生物質上的資助,往往忽視了困難生內在的心理需求和綜合能力的培養。
首先,獨立學院作為民辦院校,收費高,報考學生多來自經濟條件優越的家庭,經濟優渥學生和經濟困難生這種經濟上的差別所帶來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的差異,本身就很可能造成困難生一定的心理困境。大多數困難生也不太愿意讓同學們知道自己的家庭情況,擔心會被同學們看不起,而現行資助體系為保證公正公平,在評定過程中有很多民主評議、公示等環節,有的困難生會因此而精神高度緊張,自我封閉,而有的困難生可能就因此放棄被資助的權利,這些都會影響到困難生的學習、交往。
其次,資助工作的重點往往過多放在申請貸款的程序管理、困難生信息庫管理等事務性的環節上,誠信意識和感恩意識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這也容易導致一部分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認為接受資助理所當然,較易養成坐享其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困境。這種缺乏感恩、對他人和社會冷漠的學生,即使將來走向社會也不會發揮很大的促進作用。
最后,現行的資助模式更多的是給予困難生物質上的幫助,對于困難生能力提升尚存在不足。獨立學院困難生受自身經濟條件的限制,獲得知識的途徑主要是課堂教學,沒有能力承擔高昂的技能培訓費用,課余時間多用來勤工助學,無暇自修,且勤工助學多為家教、促銷等與專業技能提升不相干的崗位,因而知識面較狹窄,專業能力發展基礎薄弱,實踐能力以及適應新環境的能力較差,在當前嚴峻就業環境中,就業劣勢較明顯,特別是對比個別非困難學生可能利用家庭資源出國留學、順利求職,感知自身就業渠道窄等劣勢,心理落差大,導致迷茫畏懼等心理困境。
2 獨立學院困難生的心理困境現狀
對于獨立學院困難生來說,高昂學費帶來經濟壓力,成長環境差異難融入集體帶來人際交往壓力,課余時間多外出兼職助學無暇學習帶來學業壓力,就業市場不規范帶來就業壓力,久而久之,較易形成一系列的心理困境,進而阻礙其身心健康發展。
2.1 自卑焦慮
困難生相對于非困難生而言,往往承載著更多的家庭期許,對自身的要求普遍很高,然而,在獨立學院中,學生之間的經濟狀況差異明顯,困難生在學習生活等方面很容易產生落差,從而很難對自己有正確的定位,這導致與他人交往缺乏自信,產生自卑心理,自我否定,羞澀,不愿與人交流,不敢參加社團活動等集體活動,長此以往,越來越失去與人交往的自信和能力。而他們又深知,擁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是快樂度過大學時光、順利適應社會環境的重要保障,這種心理壓力長期存在,就會導致部分困難生產生焦慮不安等負面情緒,從而影響到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2.2 冷漠依賴
感恩是一種品德,懂得感恩的學生,與人、與社會相處才能更和諧,獨立學院中,大部分困難生還是能感知父母的辛苦付出、學校和社會的溫情幫助的,并能用實際行動進行回報。然而,除學生自身原因外,現行資助體系誠信意識和感恩意識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使得仍有一部分困難生感恩觀存在偏差,視社會的資助、學校的幫扶為理所當然,無動于衷,其危害必然導致個體品質的冷漠、依賴,自立自強自助精神匱乏。
2.3 迷茫畏懼
當前,大學教育已經由精英教育轉變成大眾教育,就業市場用人需求總量不變,這使得用人單位條件越來越高,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然而,部分用人單位對獨立學院學生存在偏見,不認可,設置門檻,嚴重打擊了學生求職的自信心,特別是獨立學院的困難生群體,他們肩負著改變家庭命運的重任,但由于經濟條件限制,業余時間多用于兼職,沒有條件接受技能培訓和參加活動鍛煉能力,導致知識面狹窄,專業能力薄弱,對求職前景比較悲觀。加之當前就業市場的不規范,不少非困難學生利用家庭關系積極開拓就業崗位,這使得部分困難生的自卑情緒更加嚴重,進而會出現畏懼、迷茫的心理狀態。
3 獨立學院困難生心理資助模式構建
作為獨立學院資助工作者,我們一定要更新資助觀念,努力完善現行資助體系,構建心理資助模式,強化精神關懷和能力培養,利用各種渠道和方式對困難生進行心理干預和疏導,幫助他們塑造健康心態和人格,使之能夠自信樂觀、自立自強、提高能力,化感恩為實際行動,回報社會。
3.1 建立困難生心理健康檔案,增加心理資助工作的針對性
每學期初,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格認定工作結束后,組織被認定的困難生填寫專業的心理測量表,并由專業的心理教師進行分析、整理、建檔,并反饋給相應的輔導員,輔導員定期與困難生交流,了解他們近期的學習生活情況,并及時將情緒行為異常的困難生反饋到心理咨詢室展開心理輔導。
3.2 開發心理資助網絡平臺,增加心理資助工作的功效性
當代大學生身處網絡信息社會,網絡已悄然成為大學生群體中一個不可替代的交流中介,網絡作為一種中介,“使人類第一次真正擁有了兩個空間,一個是現實的世界,一個是虛擬的世界;擁有了兩個生存平臺,一個是現實的自然平臺,一個是虛擬的數字平臺。”①大學生們在網絡世界中盡情演繹著自己的人生,網絡的這種主體性充分發揮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和師生交流互動的交互性,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弊端。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包括心理健康課程、心理輔導基本上都是教師處于主導,將心理知識和觀念灌輸給學生,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這往往忽略了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從而難以達到理想的教育和引導效果。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借助網絡平臺開展心理資助工作,勢在必行。
第一,開設針對困難生的網絡心理課程。資助工作者會同專業心理老師,制定困難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識體系,通過專題講座的形式供學生學習使用,幫助困難生更好地疏解心理困境,更好地自我認同。一般來說,心理資助課程應該包括自我教育,人際交往教育,感恩觀、誠信觀在內的人生觀教育,職業規劃教育,以及基本的心理調節方法教育等。(1)自我教育。人不同于動物,人的生命活動展開過程就是其自主性彰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通過對象性存在的人和物感知自我,形成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人對自身以及與外在環境的認識,正確的自我意識可以幫助大學生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并與外在環境和諧相處。(2)人際交往教育。人是群居動物,人的存在和發展離不開人際交往,融洽的人際關系會給人帶來快樂和充實,并有助于個體自我意識的形成,實現社會化。當代大學生交往內容和交往方式豐富多樣,他們渴望通過交往得到更多的心理上的充實,但由于部分困難生自我認知出現偏差,存在自卑、自我否定等心理困境,在人際交往中缺乏應有的自信,不能從群體中找到歸屬感,更不能感受到自己在群體中的價值,進而影響到學習、生活以及身心的健康發展。因此,人際交往教育是心理資助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3)感恩觀、誠信觀在內的教育。人生觀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對人生目的和意義的根本看法,它決定著人們實踐活動的目標、人生道路的方向,也決定著人們行為選擇的價值取向和對待生活的態度。②人生觀教育體系龐雜,針對困難生的尤以感恩觀、誠信觀為要,部分困難生感恩觀存在偏差,對資助表現出冷漠依賴,對助學貸款的償還逃避推脫,這種狀況令人憂慮。感恩、誠信是一個人精神素養的高度體現,學會感恩,講求誠信,心中才會充滿愛心,才能讓學習、生活更有意義。因此,感恩觀、誠信觀在內的人生觀教育必須落到實處,讓困難生始終秉持感恩之心和誠信之心,自立自強,回報社會。(4)職業規劃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是個人結合主客觀條件和自身情況制定最優的職業奮斗目標的過程。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可以指明行動的方向,發掘自我潛能,增強競爭力。當前,大學生群體特別是困難生群體中,不少困難生在職業規劃上存在自我低估的傾向,往往忽視自身素質和職業要求的匹配程度,且因經濟原因職業準備投入較被動,從而在求職過程中迷茫畏懼,就業劣勢明顯。因此,困難生心理資助應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幫助困難生有效解決就業心理困境,順利求職。
第二,進行網絡心理咨詢。網絡心理咨詢主要是通過電子郵件、在線聊天室和視頻等網絡通訊工具,給來訪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詢與治療性質的各種心理服務。③困難生心理資助工作者應該積極利用QQ、微信、微博等聊天工具,幫助困難生解決心理困境。困難生群體往往比較敏感、矜持,自我保護意識很強,不愿輕易吐露心聲,表面貌似堅強,實則內心迷惘,渴望得到引導。網絡因其虛擬性正好滿足了這個要求。
總之,獨立學院現行資助體系滿足了困難生個人發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公平,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內在的心理需求,努力構建困難生心理資助模式,實現物質脫貧和心理脫貧雙管齊下,必將能有效地幫助困難生克服自卑等心理困境,自立自強,成人成才,也必將促進獨立學院資助工作的順利進行。
注釋
① 曾國屏等.賽博空間的哲學探索[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83.
②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m3BBTfErTeNjPGKfgzPAIfmMmfswd9qDS q2hHFSd1rSxiK0lyqJEuODv0CX-7zqYzGleoW-P441CdXim1jhGEa[2015.5.31]
③ 蔣巧玲.高校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構建[D].中南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