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作森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8-0017-01
近段,網絡上,報刊里,茶余飯后的談吐間,討論閱讀的話題還真“火”了一把,許多城市競相建起了現代化的多功能圖書館、實體書店、閱覽室,可以說構筑“書香中國”愿景各地都在行動,這無疑為全民便捷式閱讀帶來了福音。生活中,除了柴米油鹽的煙火市井,還應有書香撲鼻的詩意遠方。要知道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仍有一脈傳承的書香,將人們聯系在一起。仍有形式不同的空間,感染著大家捧起書本,盡享閱讀盛宴。無論是紙質閱讀也好,還是電子閱讀也罷,我們只有關注或講求了閱讀智慧,才能讓大家在品味和樂享閱讀中賺得“黃金屋”、捧得“顏如玉”。
書籍服務于大眾,其受眾群體各異,善于選擇,本身就是一門“技術活”“智慧活”。閱讀不能單一,需要廣博,魯迅給顏黎民的信中所說:“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但也要知道浩如煙海的書籍是讀不盡的,現當代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在《談讀書》一文中曾指出:“讀書最重要的是選得精,讀得徹底”。在書的類別選擇上,我以為“工具書不可無”,如《新華字典》《現代漢語小詞典》以及各行業技術類書籍,從這里可找到“術業有專攻”的通道。“黃色書籍、小人書籍不可有”,它會將人引入歧途、貽害自我和他人甚至是社會。“啟迪、潤澤精神世界的書籍不可少”,它能使心靈回歸寧靜,因寧靜而致遠。當然在選擇時既要適合自己的年齡時段,也要適合正確的價值取向。如在義務教育時段,可選擇一些已有定評的古今中外文學經典、愛國先賢的名人傳記、通俗易懂的科普讀物等。讓自己知善惡、揚美丑、定方向、愛幻想。到了高中就應該讀一些學理的書籍,讓自己探事緣、知事因、曉事果、明事理。
人生與讀書相伴,會讀尤顯關鍵,讀的方式方法也頗有講究。著名文學家劉向在《說苑》中曾說:“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愚”,意指書籍就像藥一樣,好好讀書就可以用來醫治人類的愚昧,會使人解惑明理。孔子云:“擇其善者而從之”,我們可以從書中見賢思齊。真正會讀書必然需要經歷一個漸進過程,首先要由“偶讀”到“恒讀”。朱熹曾語:“讀書之味,愈久愈深。”告訴人們讀書切忌心浮氣躁、淺嘗輒止。清代詩人蕭掄謂的《讀書有所見作》詩,其曰:“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清爽。”忠告人們讀書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其次要由“淺讀”到“思讀”。常言道:“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書離不開思考,讀而不思,就會無悟,更談不上見識、見解、建樹。“問號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在經典書籍的集萃里深入思考,才能讓人深刻領會理論內涵。當然我們對書籍也不能過于迷信,在批判中吸收,在建設中發展。將“摘與背、賞與寫、品與評、思與用”巧妙對接,不做“皓首窮經”的“書奴”,而為學之實,固在踐履。第三要由“閱讀”到“悅讀”,即在閱讀中逐步找到讀書的樂趣和智慧。不追求人人都能評書論道,或者是著書立說。但我們時常會浸潤在濃郁的墨香里樂此不疲、樂中思進、樂里求新。眾人讀書自然會景致萬千、蕩滌心弦:如讀想象豐富的書,其中奇花異草,珍禽異獸,令人眼燦如花,智慧的靈感應運而生。讀底蘊豐富的散文,則能悟學者廣博的胸襟,使人大開眼界。讀輕靈飄逸的詩歌,眼前便是一片純美的世界,使人在詩情畫意中如癡如醉、如夢初醒。讀悲劇小說,仿佛置身于寒冷的悲劇氣氛中,倍增一份同情心和責任感。讀精彩的歷史片段,會被前人的膽識與創造力所折服,并為之調整腳步、走向更富意義的生命之道……
古人說:“勞于讀書,逸于作文”,強調了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意指在讀書上花了工夫,寫作就輕松多了。閱讀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的智慧。當兒童跨進校門以后,教師不能把他們的思維讓教室的四面墻壁跟氣象萬千的世界隔絕開來。大自然的花鳥蟲魚、人景物事無不是創造寫作之源。讀書的目的在于運用。要用所學知識,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去改造社會和造福人類,這才是讀書之本真。如果讀書不能領悟其中的道理,不能把知識作為創造財富的工具,只用知識裝飾門面,也毫無任何實際意義。書固然每天都可以或應該去讀,但千萬不能夠脫離實際。南宋詩人陸游所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社會的進步除了需要學習書本知識外,更需要從生活中尋找更加接近真理的東西來。顧頡剛先生在《懷疑與學問》中就提出,如果一味地死讀書,沒有結合實際進行必要的懷疑,我們又怎么可能增加學問呢?讀書未必一味求多,關鍵是在生活中,你到底悟出了多少,不用拘泥于書本,多關注生活本身帶來的啟迪,并利用生活實踐來檢驗書本知識,我們才能夠在懷疑中進步,在進步中不斷推動人類歷史車輪向前飛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