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維德
中圖分類號:G71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8-0042-01
培養學習的學習策略是教育工作者首當其沖的重要任務,心理學研究表明,會學習、善學習、能學習的關鍵是學習策略的運用過程。以知識為載體,以學習策略為突破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關鍵。學生學習時受各種因素變化的影響。通常體現了學習策略直接的、間接的因素中多方面的變化。面對不同的知識,學習時采取相應的策略、普遍存在的學生通常采取的策略有以下幾種:
1.扭轉性學習學習策略,也稱轉變學習。知識的學習,對有些學生的學習策略(學習方法)持否定態度。被稱為“否定學習”或“負學習”。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所采取的學習對策就是扭轉學習。如有知識學生在學習時單靠死記硬背就是學不懂,也掌握不了。面對這種形,學生在學的時候可采取扭轉性學習策略,即不按照原先的學生策略,而是換一種學習策略,即在對先學習策略“否定”的原因有比較充分的了解的前提下,通過學生自身學習策略的調整,把否定策略改成肯定策略。
2.刺激性學習策略,也稱為激活性學習策略,是指學生在學習某一知識時學生采取的學習策略。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表現出對知識的毫無興趣或漠不關心的,稱為“無需求”。如對一些新的知識或是難度大的知識。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就是無動于衷,學習策略的任務就是進行刺激性學習。在搞清楚毫無興趣與漠不關心之間的關系后,通過學習策略的刺激,讓學習理解所學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開發性學習策略,也稱為發展學習,是指面對學習過程中沒有適當的學習策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時學生所采取的學習策略。潛在需求大、具有強烈學習欲望的學生感到現有的知識已經不能適應自己的需要,渴望有新的和更優越的知識的出現,如學生對知識更上一層樓的需求,對將來走向社會,走上工作崗位的潛在需求等。在確實認清將來社會發展需求及趨勢的前提下,學生通過學習策略的開發將潛在學習需求變為現實的學習需求,為自己創造新的學習機會。
4.恢復性學習策略,也稱為提升策略,是指面對長時間或高難度處在“需求下降”的通道的學習所采取的學習策略。如上午四節課的學習使得大腦處于疲憊狀態時,此時記憶力理解力處于急劇下降的局面。在認識、記憶力、理解力處于疲憊狀態和仍存在學習價值的基礎上;學生通過自身學習策略的調整為新知識重新定位,挖掘其內大價值,使原來“夕陽西下”的策略,峰回路轉,再創新學習策略尋求新高潮,以延續其知識或策略之新態周期。
5.協調性學習策略,也稱為同步學習,是指對由于學科知識等變動時學生學習策略的采用。不同學科或知識的變換對學生學習策略的調適是學生學習的關鍵因素之一。教學上稱之為“不規則需求”,如語文的學習,尤其是課時的安排,通常為上午一、二節。而體育課、美術課的學習安排,課時通常安排在下午第二節。而上午三、四節可安排數學教學、文理交叉、理文交叉學習,學習效果的好與否是通過靈活的課時策略、學習方法和各種教學手段來引導和改變學習的需求習慣和方式減少需求大幅度波動的目的。
6.保持性學習策略,也稱維持學習,是指面對知識或方法的需求水平,時間或時點與期望的需求和時間一致時學生的學生策略。教育中稱這種狀況為“充分需求”或“飽和需求”。一般來說,這是學生追求的最理想需求狀態和水平。在這種情形下,學習的任務是,通過及時發現自身的偏好,保持學習策略的穩定,嚴格控制學習策略的轉移。在維持學習策略最佳狀態的同時,盡可能保持更長時間。
7.降低性學習策略,也稱低調或限制性學習策略,是指面對嚴重超過了學生的接受能力的知識或思維時的學習策略。當知識的深度大大超過了學生的接受能力時,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如小學生學微積分,小學生學習時需要抽象思維能力等。學習策略的任務是想方設法暫時或永久地降低需求水平,學生一般通過增加時間,舉一反三減少難度來“獲取”學習,其目的不是害怕學習,而是通過學習策略的調整來提高學習效率。
8.抵制性學習策略,也稱對抗學習,是指面對一些不健康的知識或思維的需求時,學生應采取的學習策略。當前社會上盡管有能滿足個別學生的眼前需求之所謂的知識,但從長遠的和成長的觀點看,是無益甚至有相當大的危害。心理學中稱為“有害需求”或“不健康需求”。如封建迷信方面、黃色書刊、黃色音像制品、宣揚暴力和個人主義等屬此類。此時學習策略的任務是為了學生的長遠利益和成長而采取抵制辦法,通過勸說、宣傳、引導、勸說等方式使學生抵制這一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