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利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8-0008-02
“口語交際”是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主要內容,《語文課程標準》把它與“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并列為學生必須具備的四種基本能力。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許多教師自身對口語交際教學的內涵理解不準確,認識偏頗,致使口語交際教學走進了“老師越教越不知怎么教,學生越學越不會交際”的怪圈。怎樣才能使口語教學擺脫這種尷尬的局面呢?我們認為,準確理解和把握口語交際的內涵,明確它的目標和內容,是研究口語交際教學法的基礎,是貫徹落實《語文課程標準》,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教師教學質量的保證。
一、什么是口語交際
現代語言學認為,口語交際就是交際雙方(交際對象)為了特定的目的(交際目的),運用口頭語言和適當的表達方式(交際手段)進行信息傳遞和思想感情交流的一種言語活動。由此可知,口語交際首先是“口語”的交際,而非“書面語”的交際。很多教師在上口語交際課的時候有一個誤區,那就是學生用的辭藻越華麗越好,把它當做口頭作文課來上,很多同學因為沒有美詞而不敢發言。口語交際課旨在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是教會學生如何跟別人溝通的,試想誰會在跟別人交流說話的時候用那些書面語呢?糾正了這個看法后,老師們發現,學生們的發言積極性明顯提高了。
二、口語交際的核心是什么
口語交際是在特定環境里產生的言語活動,口語交際的核心是“交際”。交際是每一個社會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基本的交際能力,不但是培養社會人才的需要,更是個人追求幸福生活的需要。因此,我們的口語交際課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而不是傳授口語交際知識。交際的意義在于達成理解,進行溝通。這就要求我們的口語交際課要重在實踐,在交流中學會交際。
《語文課程標準》在小學階段關于聽人講話、聽故事、復述、講述、轉述等要求,就是重在交際過程中的實踐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重在參與。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學段的要求分別體現了這樣的要求。
三、口語交際與過去聽說活動的區別
《語文課程標準》教學建議中指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往的素養。由此可見,較之于以往的“聽”“說”教學,口語交際教學對言語綜合素養的要求提高了,這就需要一種動態把握的能力,即在人際交互作用、思維對流的情境中的傾聽、表達和應對能力。
口語交際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它是聽說雙方互動的過程,不是聽和說的簡單相加,只有交際雙方處于互動的狀態才是真正意義的口語交際。口語交際能力所包含的,絕不僅僅是聽說能力的簡單相加,而是包含著豐富的交際技巧、交際方法、交際策略、交際心理等因素。
四、口語交際應教什么
口語交際的“交際”特性,要求我們的口語交際課必須圍繞“交際”來構建,以真實的交際活動為依托,發展學生的交際能力。但是,在教學中創設真實的交際情景不能完全等同于生活情境。確定一個口語交際話題后,我們所做的不能完全是生活中這一話題的再現,而是要進行升華的。拋開具體的內容,把它推而廣之,讓學生掌握這一類話題交際的方法才是重點所在。拿借鉛筆做一個例子,我們不是要重現教會學生借鉛筆的過程,而是要教會學生跟別人借東西的時候要禮貌,說話要客氣,這是不管借什么東西都要用到的交際手段。抓住口語交際中的“交際”這個核心,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思考口語交際教學的目標定位。
有一個較為典型的例子,二年級上冊教材中有“買和賣”的交際話題,因為教學中交際目標偏頗,交際要求不明確,這個話題很多時候被演繹成怎樣與小商販討價還價,并且以最低價買到文具為評價標準,從而呈現出市儈氣、庸俗化的不良傾向。
口語交際的目標不應主要定在交際內容方面,更為重要的是要確定和達到語言發展的目標和交際的目標。培養學生的交際自信,鍛煉學生的交際心理,是每節口語交際課都應該達到的整體目標,不同的交際話題又要達到不同的具體目標。所以,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在一個口語交際話題結束的時候,我們的著力點不應主要在于學生是否學會了做某件事,不應主要在于學生在交際內容方面有怎樣的收獲,而更為重要、更為核心的是,學生在口語交際能力方面有哪些發展,學生鍛煉了哪些交際技巧和交際策略。
我相信,只要我們重視了學生在口語交際方面的收獲,在口語交際的技巧、溝通的能力方面的發展,我們的口語交際課就一定會成功。
“三寸之舌,強于百萬雄兵;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準確理解和把握口語交際的內涵,明確它的目標和內容,是研究口語交際教學法的基礎,是貫徹落實《語文課程標準》,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教師教學質量的保證。希望在我們教師的共同努力下,讓每一個孩子都擁有口語交際這一“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